当取样数量足够大时,基本上可以认为已经无限接近真相,虽然只能是无限接近,而永远无法达到。
荒木经惟的照片数量足够大,也够多样,算是比较全面的取样标本。所以从他的照片中可以看到一个完整的人——一个好色、坦率、敏感、迷恋爱欲、迷恋死亡、迷恋美,的老头儿。同时,他还活着,还在继续完成自己其余的拼图。《写真的话》算是他对自己生命拼图的一个说明书。
《写真的话》这个书名的确有点儿精彩,一语双关,既是对荒木摄影作品的注脚,又是这本书的概括。所造成的逻辑现象有点类似于——“一幅‘作者拿着相机拍摄自己拍照时的样子’的照片。”
有一次和一个摄影师朋友聊天,她说了这么一句话:一个摄影家不是靠一两张偶发的作品而成为摄影家的,他本人才是他作品的总和,并且二者是交融互换的。大概是这个意思。这句话给我印象非常深刻,也解开了我长久以来患得患失的困扰。这次读《写真的话》,又看到了这样一句话——“原来摄影就是人生啊。”
所谓写真的话,其实就是呈堂证供。比如荒木写到他从电通辞职之后的那一阶段,就是每天都在拍照,按快门的时候经常是无意识的,但后来再看那些照片,却能够非常深切地感受到自己在那一阶段的心态。
无意识中写的文字、拍摄的照片,都在暴露我们在这一瞬间的内心。无论何种的创作,或者是漫无目的的旅行以及胡思乱想,甚至游戏,都是在印证自己的存在,而“印证自己的存在”也基本上是活着的终极意义,所以,你所做的一切都是你生命的呈堂证供,除非选择沉默。
比如,我经常会觉得一件事自己做得不够好,过后想起来感到遗憾甚至羞愧;但是如果相隔比较远的话——即使是一件更加操蛋的事儿——羞愧感也会少很多;而如果这件事已经过去二十几年了,那么基本上不管多么操蛋,我都能够微微一笑,坦然回忆了(我现在只能举例到二十几年前,再远的得问我爸妈)。从“不好意思”,到“坦然回顾”,在不同的阶段回忆某件相同的事儿,大概都是这样的一个心理轨迹。而所有这些傻逼事儿,其实都是自己活着的证明,总要比沉默强上百倍。
再回到前面,作品和艺术家本人既然是同一件东西,那么,什么样的艺术家创造出什么样的作品也基本就是注定的了,伟大的作品可以让人们触摸到艺术家伟大的灵魂,大量的作品就是艺术家的灵魂拼图,比如《流动的盛宴》就是海明威的最后一块拼图。虽然,“伟大”这个词用来形容荒木经惟似乎不太合适,但是从他的作品里,也的确可以感受到艺术家的强烈个性,不能说伟大,那就算“伟小”吧。
最后说个一脚题里一脚题外的的话。苏珊桑塔格在《论摄影》里对摄影的功能提出过巨大的怀疑,她认为摄影的责任在于再现真实世界,但是,这个责任也赋予了它代表真实世界的权力,而这种权力如果被滥用的话,反倒有篡改甚至取代真实世界的危险。苏珊桑塔格出于一个公共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的思考是很令人敬佩的。但是,对我来说,这正是摄影的魅力所在。至于所谓真实世界,多半平庸乏味,不要也罢。(《寫真的話》书评/枪浸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