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初读红楼,我也只是个少不经事的孩子。有意思的是,所读之处,华章锦句尽数略去,唯有情和欲记得牢靠。那时的囫囵吞枣,不求甚解自是少了一分阅历,然而却也比现时多了一份通感。在那之后过了很久,不经意间听了蒋勋先生的“说红楼”系列,方才如梦初醒。原来一部红楼梦,竟是如此!
红楼梦已经催生出而今社会的无数衍生物。不论是高大上的“红学”及红学研究者,还是炫俏秀的商业应用与复制,都横亘在读者与《红楼梦》之间,使得真正的《红楼梦》并不显见,让人望而却步。就像贴上“情欲”标签的《金瓶梅》,我们得排除多少不必要的干扰才能真正静下心来欣赏兰陵笑笑生的文思与文采?将《红楼梦》束之学术与考证的高阁岂不浪费了曹公的一片苦心?同时,商业模仿与推广则将红楼梦过度的烂俗化更加让人忧心如焚。幸亏我们还有蒋勋蒋先生!在他眼里,《红楼梦》是一本真正活着的书,里面有不断溢出的青春躁动,还有缩手缩脚的脱旧试探,有荷尔蒙,有肾上腺激素。从蒋先生的解读中,我才真正回想到最初读红楼时的触动,毫无违和感,那是青春。
大观园里的这群孩子,年龄无不在15岁上下,单凭此一点就一下子让平素被迫安上“老气横秋”印象的人物鲜活了起来。宝玉的娇惯气似乎不受此影响,永远是个孩子脾性;黛玉的“小家子气”却因此寻得了道理;而王熙凤、薛宝钗的精明老练真真是让人称奇!蒋先生单凭此一点就足有说服力的展开了他对红楼梦青春王国的热情描绘。而接下来真正精彩的是他对交织在红楼梦中以宝玉和黛玉为主的各色人物情与欲的关注。我以为这是蒋勋对曹公真正跨世之悟的最佳体现。
立有高礼严教,父命母诲;行要循规蹈矩,男奴女婢;读则四书五经,童陪宠奉;戏必鞍前马后,男谨女慎。这是封建社会的常态,处处压抑着人性。而正是青春期的这些少男少女却或多或少的释放着叛逆的气息。受恩宠最重的宝玉自然是其中着墨最多的青春典型。由梦中交媾侄媳妇儿秦可卿始,云雨袭人,要好秦钟,抚宝钗雪白臂膀想入非非,无一不把青春期少年的性萌发与性自觉透露,这是欲。唯有遇见黛玉时的一句,“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好不轻快的言说了一个“情”字。曹公用心良苦,蒋先生从心破题,我侪辈便悠然采撷果实食之。除却对宝玉的关注,蒋先生还对十二钗动了笔墨,各个如花如梦,与其所居所为浑然一体,好一派姹紫嫣红的大观园,好一派青春涌动的梦幻王国!
然而繁花之上却处处笼罩着一层挥不去的阴影。在蒋先生对红楼梦的青春视角里,元春以其逝去的华年荫庇了大观园中众生的青春,所以这浮华与虚幻处处透着一股幽怨。曹公对阴晴不定的红楼众生的描述经蒋先生的解读,其中况味竟叫人半喜半悲。这该是读懂的意味吧!
蒋先生说红楼,总是会提到曹公写作时的悲悯之心,这恐是我读遍所有评析中最为赞同的一点。满纸荒唐言尽是一把辛酸泪。各人有各人的悲哀,不论何位何为。所以在看蒋先生在此书中的言说,处处是用情的,不留一丝世俗的置喙。他读懂了曹公的“假作真时真亦假”,云淡风轻的谈论着甄士隐(“真实隐”去)与贾(“假”)家。他识破了曹公的太虚幻境,言说着一僧一道的冷眼旁观。书中处处谐音藏真,判词示果,蒋先生便推手般化解共你我一探究竟。可以说,蒋勋蒋先生的品读是入情入理又入心的。
本书只是蒋先生品红楼梦的一个简易版本,是在之前为林怀民先生云门舞集舞剧《红楼梦》所做《舞动红楼梦》的基础上修订后的最新版本,取名《梦红楼》。书中以小见大,讲的是红楼梦里的“真”与“假”(第一章),爱情与生死(第三章),珍食异宝(第四章)还有青春(第二章)。当然在第五章部分作者还有意加入了云门红楼梦的场景与意释,实在是绝妙的一笔。整本书装帧精美,纸页讲究,古色古香,赏心悦目。封面的一袭红夺目耀眼,或许这也是我概览全书偏偏要以青春为重写下这些文字的缘由吧!
这是一个青春的王国!无论喜怒哀乐,都绚烂如花。而也就是那一袭红,道尽了言说百年的青春的明媚。(《梦红楼》书评/杜子腾)
相关文章阅读:为古人平反之 - 高鹗狗尾续貂、周汝昌,一生喧嚣为红楼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