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东西比蜂蜜酒更甜?”后面的回答是这样的:天堂的露珠。
那有什么比露珠更甜美呢?——蜂巢中的蜂蜜。
比蜂蜜更甜的呢?——琼浆玉液。
还有更甚者吗?——吻。”
这是一本国外的关于“吻的历史”的科普类书籍。图文并茂,文学类和历史类的共同融合的产物,在1901年便已出版。精美的配图,细腻的文字,印刷精美,书面排版布局适宜当今读图时代的阅读。
书中包含众多诗人的诗作、国外名画、逸闻趣事,读起来轻松惬意,增广见闻。以前我头脑中固有的对于“接吻”的认识是狭隘的,犹如坐井观天一般,还洋洋自得,殊不知自己关于吻的认识来源不过是国外的电影、电视剧、某些小说,从未想过原来这也是一门细致的学问。 读了此书后发现“吻”有千百种,它的历史渊源、发展趋势、发挥的作用皆是有来历有讲究有说法。数不清的诗人用诗歌表达出来他们对吻的赞美、对吻的尊重、对吻厌恶。作者将这些历史资料、文学作品、精美名画分门别类,编写成此书。
这是一本浪漫风流正经的接吻历史,亦可以当做是国外风情故事小集合,配以精美插画,浪漫多情风俗故事阅读起来十分美好,除去良好的阅读享受,作者讲述方法也是充满了浪漫的味道,尤其是在讲述爱情之吻时。当讲述“敬重之吻”时娓娓道来,丰富的史料整合,从历史故事讲起、从文学作品摘选,为科普此类型文化作出努力,认真的态度从书中可见。
作者克里斯托弗?尼罗普,丹麦学者,博士,哥本哈根大学教授,在1901年初版时因此书享誉一时。他详细考察了西方世界的接吻历史,从文化的角度阐述了关于“吻”的历史发展和文学演变之路,将“吻”分成爱情之吻、友谊之吻、敬重之吻、和平之吻、柔情之吻等形形色色的类型。这些吻的划分让我大开眼界,从前对于接吻的狭隘认知,从今后了解的更久透彻。也渐渐明白了西方影视剧中对于吻的展示,从批判的眼光、从面红耳赤的羞涩转变成理解。
作者开篇讲吻为何物时:先精选诗人眼中美妙的语句,又在语言学家文章中找寻答案,最后从吻的基本动作原理中释义。从三个方面来演说吻作为人们最日常的动作、表达感情的方式,延伸出历史、文化、交际直接相互共同的学问。初读此书以为是新书,心里就在纳闷如今畅销书的市场,常理来说这类型的书应该很少,应该是极少人会去写作和深入研究,通读过一遍之后,看到介绍原来这本书是前人之作,原来如此,用心之作细读之后便可体会得到。
当接吻礼盛行的时候,接吻就是礼貌的代名词,无论是你在忙什么?在做家务、做手工还是做礼拜祷告时,只有有客人上门来访,必须起身用双唇迎接,以示欢迎之礼。相当于我们的作揖、万福,这种亲热的表示礼貌的方法,人们从开始的遵照执行、到后来提出疑问、最后表示反对也是慢慢发展转变的。比如甚至法国作家蒙田也表达了他对这种事情的不满。他说:“我们应该强烈谴责这样的传统,女士不应被迫向任何一个 跟前有侍从的人提供她们的双唇,而我们男人并非获利之方, 因为我们需要吻遍五十个丑女人,才能遇到三个漂亮的。”哈哈,作者苦于接吻礼的牢笼,苦不堪言。
当然接吻礼不仅仅有礼貌之意,还包括了爱情的味道,火辣辣又妙不可言。还有友谊之意,用双唇表达情意接纳。敬重之意亦是百转千回,可以吻自己的双手、吻脸颊、吻对方的双手、问对方的衣褶。
吻是有不同功效的不论是礼貌上的打招呼,还是心理上的抚慰,但是妈妈的吻是有特异功能的。
看书中这么写<当小孩子磕着碰着,大人们总是用亲吻来驱走疼痛。他们必须“用吻把它们治好”,或者用英国人的说法“一吻解百痛” >。看了对于妈妈的吻的表达古今中午无一例外的都是如此认同。吻的最初应该是来自于内心的基本表达,后人不断地赋予它更多的意义,于是吻的历史也因为“人情”变得悠长又富含故事情节。
当看到书中粉衣佳人,身形修长皮肤白皙如玉,盛装装扮后亲吻镜中的自己,心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说道接吻的历史,归根到底是人与人的历史,充满了一切美好与不美好,写满了对人性的规则和舒展。确是一本关于吻的美妙的文学图书。(《接吻简史》书评/烟波浩渺19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