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但有的时候你是能感受到某些人是讨厌你这件事的。比如他走进一个房间的时候打量四周却故意表现得好像你不存在一样,或者一群人聊天的时候,他从来不接你说的话。
人到了25岁,大可以说出什么“别人怎么看我我也没关系我只想要做自己”之类的话,但当你真的遇到一个人非常非常讨厌你时,你还是会莫名其妙觉得很委屈和难过,特别是你并没有对这个人做出过什么特别出格的错事来。
我不知道人是不是真的会没有任何理由讨厌一个人,因为如果我真的不喜欢一个人,一定有一个我认为比较客观的原因。但与我一同在加州旅行的菲哥说,她的室友就很讨厌她,并且是没有理由的,有一次菲哥不小心吃掉了她室友买的水果(因为放在公共的区域,所以菲哥以为是用公共室费购买的),结果她的室友给了她一个大臭脸,在菲哥提出明天买回给她的时候,她的室友飙出一句:
“不用了,爷就今天想吃”,然后甩门进了房间。
关键在于,她的这个室友是个女生。站在菲哥的立场,我觉得一个女生室友对我说出这种话,并且在我提出解决方案的时候得饶人处不饶人,无论我内心多少次催眠自己“不要受别人的影响”或者是“别人的坏态度不能改变我们的立场”这种话,心底还是依旧会多少感到委屈甚至是愤慨。
人生已经这么艰难了,为什么我们还要让各自这么难过?
这样的事情,大概是“小成年人”们会遇到的各种问题中的一小部分而已。生活在这个时代的年轻人,无论身处何处,都有着各种各样他们的烦恼和困惑——这是我在旅行中感受到最深的一点。在工作的泥沼和理想之间、在讨好别人和坚持自我之间、在集体意识和个人实现之间,还有对物质世界和金钱的无力感、生活在人来人往的都市却从没有一个人走进心里的 孤独感、各种因为人际或是社会、政治原因造成的抑郁,这些问题不只是出现在北京或上海,他们也同样出现在伊斯坦布尔、纽约或是巴黎的年轻人身上。
他们说在美国你更容易感受到“人来人往却不走心”这件事,我觉得大概跟美国人的“礼貌意识”和“服务意识”有关。的确,我在纽约或是旧金山遇到的所有年轻人,跟我交谈的时候看起来都非常友好,但我自己也明白这只是出于“礼貌”而已。特别是纽约这个移民城市,有着太多不同族裔的人群,这些看不见的文化隔阂一直存在于纽约人心中,不同族裔的人很难做到在短时间内真正交心。
这一点在纽约的服务性行业是最常见的。因为大多数服务生的收入都是靠小费,所以他们会尽量做到场面上的友好,尽量想办法和你闲聊,只是为了你在结账的时候多给一点小费。我对于这一点实在是很别扭,我知道这是他们的工作,他们并不是真的对你说的事情或者你来的国家感兴趣,但他们看上去兴致勃勃向你问起这些问题时,你很难不表现出“以为被他们当成朋友”的姿态作出回应。
我有时候常常会在想,这些服务生们下班后是不是觉得身心都疲累。每天都要面对上百个陌生人,表现出习惯性的友好,就好像医生这一行业做久之后会对生老病死表现出一种出乎常人的平静之外,服务行业干久之后是不是就会对“友好”这件事彻底变成机械式,如工厂流水线一样的产物,已经没有实质的感情在里面,只是皮肉的抽动和高分贝的附和。
有时候你心底是隐约可以感受到别人为什么讨厌你,但有些东西不是明白就可以得到解决。人组成一个社会的确对人文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这个社会却又带给了人很多很多无法解决的问题和疑惑。就好像婚姻,我们因为爱走到一起,共同组建家庭,相互陪伴,甚至创造出新的生命,但朝夕相处又会带来很多问题,有时候这些问题我们藏在心底,变成了一根刺,陪伴了我们一辈子,像是一种无法得到解决的慢性病,要是不发作还好,一发作起来我们也预料不了会出怎样的问题,甚至有时候你都不能想象这些问题可以发展到多大。
如果这些问题我们渴望解决却一直无法得到共识,我们可能会将它付诸于暴力、伤害甚至是战争。就像最近在纽约城大热的小说《Gone Girl》,每个人看完都人人自危。但我们也不可能因此就不结婚,或者不去恋爱。因此,尽管知道人与人相处会产生“讨厌”或者“厌倦”的情绪,但我们还是走到了一起,组建了一个社会,这是发展的共性,也是不可抵抗的历史脚步。
也许有人的地方就会有讨厌,但是不管再怎么难过或者感到不可理喻,也要努力走下去,毕竟人生是你自己的不是吗?(文/夏奈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