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止发表博彩类、私服、色情、赌博、诈骗、违法广告等一切国家法律禁止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禁言并清空帖子,严重者报公安机关处理!

知行合一,王阳明的六次重要转折点

0
回复
252
查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2-8 20:59: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说本书《王阳明的六次突围》之前,不得不提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他的名字的来历便是来自于王阳明的“心学”。陶行知原名文浚,大学期间推崇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学说,取名“知行”。43岁时,他在《生活教育》上发表《行知行》一文,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由此改名为陶行知。这个名字也是广泛被人熟知的。历史学家钱穆说:“阳明思想的价值在于他以一种全新的方式解决了宋儒留下的‘万物一体’和‘变化气质’的问题。……良知既是人心又是天理,能把心与物、知与行统一起来,泯合朱子偏于外、陆子偏于内的片面性,解决宋儒遗留下来的问题。”
在收集王阳明资料是看到二人的评价,我认为是最中肯、恰当的:
徐渭:“王羲之‘以书掩其人’,王守仁则‘以人掩其书’ 。”
王士祯:“王文成公为明第一流人物,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
本书是一本关于了解王阳明一步步成为著名的心学名家的历史随笔,既不是散文,也不是传记,亦可以当做是传记来看,只不过在书中王阳明出场时28岁,从他被状元父亲安排的官场之路说起。
本书以王阳明的经历和思想为主,作者自我感触为辅,重点讲述了王阳明如何从一个官二代的富家子变成著名哲学家的过程,突出他六次思想转折点,从旧礼教中突围,从自我突围。
许葆云的语言平实厚重,思辨颇多,一方面是记录了王阳明的一生坎坷经历,一方面记录王阳明思想成长之路。读此书便是了解王阳明的一本基础读物。没有什么高深的、长篇大论的“典籍引用”,只有信手拈来的轻松惬意。不需要从浩如烟海的史家传记中寻找,不要懂繁杂的儒学体系。风格如同当时我喜欢读《万历十五年》、《明朝那些事》一样。同样是写历史、写历史人物,作者的笔下的王阳明写的鲜活富有趣味、人情味。语言接地气,阅读起来亦是轻松毫无压力。
王阳明的经历同样是丰富多彩的,他的心学理论亦是来自孔孟之道的传承,却有创新发展,重人性的良知,重视实践操作,重视经世致用。王阳明先生用一生的行动去实践“知行合一”的心学理念。文能上书直达天听、开坛讲学著书立传,武能带军打仗、剿灭悍匪。从书中做的讲述来看,王阳明从来没有过一帆风顺,多次遭遇生命危险、例如为言官请命、龙场的穷困潦倒、宁王反叛的行军之险、开坛讲学的饱受争议,杨廷和之争,皇帝昏庸等等,读过之后,唏嘘感叹,圣人之所以是圣人,不仅仅在于后人的不同目的推崇,而是在于自身的精神境界和坚毅非凡的信念,远非常人可能比肩。
王阳明悟到“知行合一”是在正德三年(1508)龙场谪居之时,而当时担任贵州提学副使的席书做了第一个听众,同时,也成了第一个向王阳明质疑并被其说服的人。 另外,席书还是一位尽力帮王阳明摆脱困境的知心朋友,在听过阳明宣讲“知行合一”之后,席书先生所说的一句话更是耐人寻味:“圣人之学复睹于今日。”这正应了王阳明舍弃后世诸儒,回溯儒学源头,直追孔孟,还原儒学本来面目的志向。
作者细致分析了龙场悟道,关于龙场悟道被后人所渲染充满了神秘色彩,从来思想感悟来说,悟道没有那么的高远,只是也只能是来自于生活。仆人的生病便是悟道的引线,从前高高在上的状元之子,在贵州龙场过的日子连普通平民都不如,难以饱腹,居无定所只能住在阴冷潮湿的山洞里。格物致知在贫困线上挣扎的王阳明来说,都是空想。反而是从仆人身上发现了,知和行只能身躬亲行,不假他人之手。
后续的故事照样很精彩,王阳明从来都不是一个空想家,实干亲力亲为,“良知”一词的内涵被其领悟,爱民、忧民,从来都不是一句空话。即使再混乱的王朝,再昏庸的正德皇帝,即使被逼迫从管从政,一旦在其位必谋其政。从开始的开堂审案失利,到协调龙场各土司、平叛宁王、庐陵逆天上书抗税、江西组织正德皇帝入境... ...开坛讲学,退隐朝堂。
如果除去里面的心学理论,完全可以把本书当做是一本关于明朝正德年间的那些历史人物的故事来读,当然了离开了其心学理论,王阳明的故事便少了些整体感。从人格从思想来看,王阳明被后人尊为圣人,亦不需要多言,民心、仁心、良知。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摘选书中喜欢的几段话:
【P61】给苗人讲课,正是“已欲立而立人”,应了孔夫子“仁”的本意。从放下身段照顾仆人,到与周边的人交往,再到结交苗人,直至给苗人讲学,阳明先生对良知的感悟越来越深,同时把自己心里的良知大而化之,勇气、智谋与之俱増,帮助的人越来越多,这又应了孟子所言“充其恻隐,而人不可胜用矣”。
良知,是一个神奇的概念。它就像一颗火种,在人的心里点亮,你只要伸出手,就能吧这火种接过来,点亮自己的心,也能用一片良知去对待别人,正像阳明在《大学问》里讲的:君臣也,夫妇也,朋友也,以至于山川鬼神鸟兽草木也,莫不实有以亲之,已达吾一体之仁,然后吾之明德始无不明,而真能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矣。
【P91】在《论语》中,孔子曾说:“乡愿,德之贼也。”孟子给“乡愿”加了一个批注:“非之无举也,刺之无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众皆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故曰“德之贼”也。后世学者李大钊说得更直白:“中国一部历史,是乡愿与大盗结合的记录。”乡愿危害之甚,由此可知。”(《王阳明的六次突围》书评/烟波浩渺1980)
关注官方微信

微信号:大白网

微博:大白网

QQ1群:4731622

QQ2群:4731622

全国服务热线:

QQ24485416

(工作日:周一至周五 9:00-16:00)
大理市
www@dali8.net

手机版-小黑屋- 大理白族|大理乡村旅游网|大理网|大理论坛|白族网|大理旅游网|大理信息网|大理生活网

技术支持:挖主机网络 Powered by大白网© 2006-2025 dalibaizu.com  滇ICP备19004088号 滇公网安备 532901020005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