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人生的前十几年里,我面临一个很大的问题:遇事我总是太在乎别人的意见,并因此变得唯唯诺诺。这大概与我上学太早有关系,我太习惯去当一个小弟,我的自卑是根植于我的性格里的。久而久之,我变得十分没有主见,几乎没有自信。受此影响,我的口才也十分糟糕,直到上大学,我都很难说清楚一整段话,往往说了一两句,我就因为太紧张,太自卑,太在乎别人的反馈而卡壳了。口才差对于一个人来说完全是一个致命的缺陷,由此我仿佛是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
我长到十七岁时,这一劣势终于彻底的影响了我的人生轨迹。那一年,父母将我送到了海外留学。虽然是一个说出来令很多人都难以理解的国家,但其出色的教育水平还是能确保我获得比国内好得多的教育环境。起初三个月,我学的很努力,从来不缺课,课余还会在图书馆继续学习。那时候我和一个韩国女生打得火热,因为我们每天都会去图书馆,这在几乎塞满了本地学生的阅览室是难得一见的。
但一段时间以后,我认识了一个朋友,一个有点像“杀手47”的男人。他当时远处于比我优越和高端的环境里,他将他世界里的事物像通过虫洞一样的传输给我,势必给我带来了极大的冲击。他看美剧,那时候不比现在,美剧只有极少数人在看。他懂艺术,有时给我滔滔不绝的传授,一讲就是一晚上。他喜欢足球,足球踢的比我棒很多。他跟我讲世界上更多更发达国家的事情,向我传递着那种向往,和将来一定要去的宏伟志向。那一年我才十七岁,我是从一个普通省会城市的下层工人家出身的孩子,虽然我并不想逃脱自己身上的责任,可我还是要说,我身上是有很强阶级局限性的。他带给我的那些东西,对于我来说不啻于一场革命——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不管是故意的,还是无意的。
从一个微妙而不可捉摸的时间起,我的某些想法开始改变了。一些虚妄的幻念开始发展,并逐渐泛滥成灾。对于一个处于底层和下层的,进步很慢的,桎梏于封闭和局限中的人来说,此时的我心中充满着匆忙,充满着焦躁,充满着急不可待。我期望我能瞬间将这些差距远远抛在脑后,并为此无视掉现实的不确定性和需要努力的长期性。事实上,有许多人在瞬间被指明方向,打开一个世界,或展示一种可能之后,都会产生类似的情绪,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人能通过自己的努力逐渐校正这种巨大的心理落差。而我不能,当时的我,只会放纵自己的情绪,一天比一天汹涌。
不理智让我陷入虚妄的情绪中,而性格中近乎天生的无主见,则将我推入了错误的深渊。一个自卑的人,往往会极度自负。一个优柔寡断的人,有时会极度武断。同样的,长期的毫无主见,此时让我听不进任何人的意见。我执意要回国,执意要“重新开始”,执意要现在就去美国,就去北欧,就去更发达的国家。那一刻我不懂的是,我其实是一个没有退路的人,我本来就没有重新选择的机会。但当时我已经癫狂了,这些事情根本就无法进入我的理智。
回国以后,当然,发生了许多的事情,且没有一件事是好事。我不得不咽下自己种下的苦果,等待我的是重新走上别人已经走上了两年的人生轨道,而且我走的还很烂。人生的残酷之处在于,有些事情发生前和发生时,你还不知道一个道理,或者即使知道,也没有自觉意识或客观的有人来提醒你。而且,有些事即使已经发生了,苦果已经酿成了,一个人却仍然不能及时总结出来什么,以至于未来,他仍然可能再犯。我以前一直坚信,一个人经历的越多,就会越理智,越成熟。直到后来我才发现,这是不成立的。一个人的智慧程度和一个人的经历有关系,但并无直接关系,这其中还要加上许多的思索和许多的机缘,才能转换为智慧本身。如果单单经历就能决定一个人的智慧程度,那么有许多终生受尽苦难的人都将变成智慧的象征,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于是,尽管那件事已经发生了,尽管一些种子已经在我心中种下,但改变却没有立即发生。或者说,我自以为发生了,事实上却没有。上了大学以后,我仍然不太自信,仍然不习惯当大哥,当领袖,当一个大家都在倾听,而我在表达的人,不习惯当一个拿主意的人。但终归,我脑海中永远都在运转的那颗思考的核心最终将会把我推向前进,终有一天,我会迎来改变。于是当一个冬日的晚上我漫步在王府井大街上时我终于向自己问出了那个关键的问题:我究竟是应该处处参考别人的意见,还是只聆听我内心深处的声音?
然后,我找到了答案。我发现我人生中前二十年的许多悲剧,就来源于我太在乎别人的意见,而忽略了我内心的声音。不要觉得我问的这个问题太苛刻,就好像一个坚持自己的人,听不进别人的意见。而参考别人意见的人,都又无法坚持自己内心的声音。事实上,这看似可以调和,却往往在复杂的现实世界里难以调和。即使真的可以调和,也需要更高等的智慧和阅历,当我在问出这个问题的时候,我并没有这么高级别的东西。
那一天,当我真的向自己问清这个问题以后,我开始真切的感觉到,我人生中的有些东西开始改变了。
我开始更多的向自己求索,一遍又一遍的,我仔细向自己推敲事物的合理性,科学性,逻辑性,当我做出决定,我就会开始坚决的执行。我不会再一边小心翼翼的做,一边试探性的关注着别人的反应和目光。我开始懂得坚持自我的高度重要性,我明白一个人如果坚持不住自己的立场,没有任何人有必要站出来撑他,倒是有很多人会站出来推开他。我开始变得强势,坚定,明白自己选择的东西,哪怕过于强硬,有时候也要选择直接将反对的声音顶回去。哦,对了,我开始练习口才,我开始一点点的尝试表达。然后我流利表达的内容从一两句变成一两段,然后逐渐变成长篇大论。我从只能谈论一些简单的事情到说的事物越来越复杂,越来越有深度。我从脑中一片空白,说一句只能装一句,到脑海里已经能装下一整个系统。前段时间,居然有人开始说我口才好了,这在以前绝对是不可想象的。
但是,前进的路是永远不会走到头的,人的思想必然还是要继续前进的。我人生中从未见过我在一个问题上的观点从未变化,它们总在螺旋前进的调整中。倒是前后完全相反的结论,在思考的过程中并不罕见。一个人坚持自己的想法固然是好的,但一个人并不可能擅长所有的事情,他总需要了解他不知道的东西。应该如何倾听和吸取别人的意见,才能在不影响自己思考的情况下坚持进步呢。毕竟过于独立,难免走向偏执,过于坚持,难免走向狭隘。这种平衡该如何保持?
这又是一个全新的问题了,一个我之前已经提到的,需要更高等智慧和阅历的问题。当然,这一次,由于已经更加丰富的经历和业已形成的思维体系,这个问题以更快的速度被解决了。我发现,正如设计出一个革命性的产品需要彻底从头开始一样,一个人要想在思想层面有更大的突破,也需要打破现有的规则,重新开始。
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我们每个人每天都是活在无数意见中的,这世界上最不缺的就是意见。你活在现实中,父母亲戚,朋友同事,上司老师,还有途经的路人,几乎都在跃跃欲试的给你提建议和意见。你活在网上,通常你会发现,无论你熟知还是不熟知的人,都像更加变本加厉的一样,想要来评判、干涉乃至改变你的生活。你登陆门户、网站,刷微博、微信,到处都是意见,到处都是方法论。归根结底,问题在于,意见实在太多了,发表的人也太多了。同样一件事情,无数人站在无数不同的方向,自然也得出无数不同的结果。甚至有些你崇敬的拥有更丰富阅历和更高智慧的人,也不见得能真正提出有用的建议,更不要说每次都提出正确的建议,即使他倾尽全力,也不可能办到这一点,因为一千个人永远都会拥有一千个角度,别人永远不可能真正完全精确的站在你的角度替你思考。更不要说,给人提意见的人,往往都不会倾尽全力。
所以,无论在哪里,无论什么人,倾听建议似乎成了一件很困难的事。似乎一个人要具备很高的智慧,才能真正理性的选择自己需要听从的声音。可当他拥有这一智慧时,他已经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已经无须去选择了——这似乎是一个悖论呀。
后来,我的疑问被一句话巧妙的解决了。这句话是这么说的:如果你把每天听人和看人闲言碎语的精力放在阅读上,很快,困扰你的许多问题就将迎刃而解。
这句话的精妙之处在于他点出了一个很重要的要点:很多人每天都把自己的时间和精力乃至情绪放在一些并不重要也不精辟的言论上,他太在乎其他人的言语(这些人既包括路人、旁人、网民,也包括亲戚、朋友、恋人等),而没有将更多的精力集中在真正有意义的摄取和学习上。怎么样,这么说是不是有些残酷?可这的确是事实。即使那些爱你的人,也往往不能保证在所有乃至大部分的事情上给你真正有用的引导,更不要提还有那么多七零八碎的无心之语了。
巴菲特的午餐价格很高,无数人疯抢。企业家的演讲门票火的烫手,无数人疯抢。可是有些更加有用的,历经人类智慧和经验沉淀,不断挑选淘汰下来的东西,价格虽低,又很好获得,却几乎从未收获这种待遇。它们只是在那里呆着,等待着,看看有哪些真正的聪明人来把它们领走。这些事物,就是书,准确说,是好书,一本本好书。
在我目前所见过的事情中,基本没有哪一件带给人的帮助性有读书这么高,而且具备超强的易得性和可操作性。最近许多读书人表态反对读书的功利性,所以最近流行的观点变成了“读书有益,但无用”。我不同意这种观点。书固然是十分清高的东西,但为了这种清高和恬淡否定其中可能的功利性,或者说目的性,其实并无必要。读书,是一个人思想建设中最有效的一种手段。一切读书的高境界,也需要提前的量的积累。没有谁天生就是高境界,没有谁天生就能说出,读书无意义,读书只是为了享受生活。一个人为了提升自己,可以采取许多手段,那么为什么不读书呢?
读书,是的,读书就是一个人独立而不偏执,坚定又不狭隘的答案。一个人要是十分乐于去阅读,他就会知道我们生命中所遇到的几乎所有问题,在书中都早已有答案,而且是精挑细选,精辟至极的答案。这些解释凝聚了人类文明和历史的智慧,这种级别的智慧,你我身边和所见的所有世界里都没有,几乎任何人的世界里都没有。所以与其日复一日的倾听凡世的琐碎之音,为何不多读读书呢?
一个人的思想总是十分容易受到种种因素的影响的。因为情绪,因为信任,因为局限,因为思维的懒惰(或者说,思维总是需要休息的)。然而可惜的是,由于一个人每天就是活在这样那样的声音里的,所以他总是难免受到它们的影响。我从小到大这么多年的观察中,看到坚持自己思考而不为凡世所动的人只是极少,大多数人都太在意他人的意见和观点,甚至日复一日不断受各种不同声音影响不断改变方向和目的,也不断陷入自我否定、自我怀疑、自暴自弃的人,也并不在少数。这些人的想法就像一窝同在网中但只想各回各家的鸟儿一样,最终只能从空中坠落,哪里也去不了。如果一个人太过被俗世的声音所累,最终的下场也只能这样。
从这样的状态过渡到明白要坚持自我思索和自我坚持,我花费了很长的时间,而再从独立和坚定走向反偏执,不狭隘,我又花了一定的时间。等到我的人生走到这个阶段,我突然有了一种奇妙的感觉:道理,其实人人都知道。你看到了一定年纪,犯错的人,走弯路的人,有谁是对道理一窍不通的?他们只是明知道理却无法坚守,或在关键的时候,缺乏一种自觉意识,或一个提示的声音。所以道理不在“知道”,而是要真正理解,真正内化,真正有机的嫁接在一个人的思维体系里,而且要不断更新,不断提醒。这就是一条崭新的道路了——不断的阅读,不断的学习。很显然,这条路还长着呐。(文/小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