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认吧。很多次你买演唱会门票入场,除了那两三首满载回忆和故事的歌,更多是为了听喜爱的偶像讲话。</p>讲无厘头的玩笑,无论笑果如何歌迷们一定会笑成一团;讲年轻时的糗事,满脸泪水说自己的眼泪只会在舞台上流;讲政治不正确的宣言,然后又叮嘱歌迷不要录像;讲每一首歌背后的故事,唱得比每一次都要动听... ...
所以,这晚在方所听陈绮贞讲话,你甚至比大半年前第一次听她的现场更为激动。
第一次听到《旅行的意义》,原来已是10年前。那时你和其他人一样,抱着一堆书穿梭在考卷中,唯一不同就是你开始上一个名叫“豆瓣”的网站,开始看一些没什么人知道的电影,听一些同学都没听过的歌,执着于“旅行”和“旅游”之间的细微差别,在深夜的被窝里插上耳机等待熟悉的旋律响起。
你说不清“你品尝了夜的巴黎/你踏过下雪的北京/你熟记书本里每一句你最爱的真理”是什么意义,但也许正是因此你才爱上旅行,你才第一次遇见不一样的自己,你才远走他方却又“说不出离开的原因”。
所以你听到那晚的粉丝说“陈老师我是听你的歌长大的”“陈老师我10年前就开始听你唱歌,这是我的女儿”... ...觉得又好笑又惆怅。
众目睽睽下的示爱浪漫又无聊,你的耳朵嗡嗡响,你想,爱一个人真的需要让他知道吗?需要让他以外的闲杂人等知道吗?
“我对纯粹的事情很容易上瘾。纯粹的东西都带有伤害,都有毒。譬如酒精、毒品、糖,都是提炼过的东西。”她在你耳边说。
又譬如爱。
“喂。你可不是来思考人生的。”你敲醒自己。
有粉丝问,会觉得大学时同类人很少吗,会因此感到孤单吗。
Cheer这样回答:“我从小就强烈觉得自己是奇怪的小孩,现在也觉得自己奇怪。我只有22颗牙齿,不只身体,还有其他时候都会觉得和其他人不太一样。觉得孤单,渴望得到其他人理解竟然这么困难。但一个人是会被了解你的人吸引,我会爱上了解我的人,所以今天我们好好相爱吧。大家不用灰心,世界上有电影、书、音乐、画... ...是这些人在散发找到伴侣的信息,不一定是面对面,但这些歌和作品这么用心地被创作出来,都是渴望爱渴望理解渴望拥抱。有时候也许你觉得身边没有同类,那么也许你可以反过来散发这样的信息,就会有人走过来,告诉你,他爱你。”
你也时常感到孤单,渴望被陪伴挽留,却又时时迷恋那些歌儿里投射的孤单身影。这样的孤单是宿命吗?如果不孤单,就不会画“一个满是缺口的圆”,就不会呼喊“摊开你的手让我死在你的怀里”,就不会乞求“原谅我飞曾经眷恋太阳”。
但她的歌声又时时带着温暖的微光,借着每个人生命中的罅隙穿透进来。有人问哲学系毕业的她是否考虑过做心理咨询师。她说,在座的各位才是她的心理咨询师,“你们简单的鼓励可以让我在自我否定最严重时反击虚有的恐惧。这些鼓励真的能治疗我需要被治疗的地方。”
也因为这体己,才有“写一首歌让你带回去”,才会“撑住我,为你挡下所有诅咒”,才会在残破的天空之上为失败者们歌唱。
三五年前陈绮贞开始被街头小店疯狂播放,“小清新”被释以不太好的含义,八卦论坛上有一些关于这位独立女歌手的流言蜚语。你听了更多的歌,过了更繁杂的人生,试图对曾经喜欢的事物客观全面地批判一下。
那晚却仿佛又看见那个用歌声带领你走进新世界的人。她梳着马尾,带着眼镜,一个旋律也没有唱,像在《demo 3》里一样细软地说着话。
在那本叫作《不在他方》的新书里,她说自己去女巫店看陈珊妮,她说自己转专业去新闻系,她说年轻时自己和母亲的紧张关系,她说她想外婆了,她说她在异乡想起台湾的早餐... ...就像一个认识多年的网友,你第一次看见完整的她,听她从头讲起。
你觉得那是你读过的所有明星写的书里,最好看的一本。(林夕写的书里,他变成一个爱说教尚禅宗的和尚;周耀辉的书里,只有一些小聪明;黄伟文的书倒是一惯的时尚机灵,但偏又不是你最爱的他... ...)
等待签名的时间里,店里播着旧歌,《让我想一想》,左近有人跟着哼唱起来。前方队伍还长,你在歌声中变成10年前的模样,不留痕迹。
“此时此刻此地的你,和此时此刻此地的我,就是生命中最重要的答案。我未必会写一首满足你期望的关于广州的歌,但我相信未来每一首歌都会包含此时此刻在广州的我这个历程,她一定会被写在歌里面。”
你再也不害怕长大,因为在她身上,时光遗留下的,全是馈赠。(《不在他方》书评/夕岸)
<p>相关阅读:刘若英对谈陈绮贞:在网络喧嚣中我选择独处、陈绮贞:日常生活美在日复一日却乐此不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