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20日,习近平来到 大理市湾桥镇古生村村民李德昌家,同村民们围坐在一起亲切拉家常。 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早上9点,连着几拨游客走进位于大理市湾桥镇古生村的白族民居小院。重庆来的吴女士和朋友在院门口伸着头看了看,确定没有人阻拦,才迈进门来。青瓦白墙的小院里种着蔬菜、果树,俨然一个农家田园;照壁上的大理石犹如一幅山水画,和院里的假山盆景相映成趣。“我们那边有传统味道的房子都变成商业街了,像这样有人居住还有田园气息的,太少见了。”吴女士感慨地说。2 U/ ^: u4 C+ e. M0 f
去年,小院以及它所在的古生村,因为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到来而闻名全国。各地游客慕名而来,暴涨的人气,随之而来的商机,古生村如何面对?
/ P' t) r# ~/ G$ ^" p% ?# T d● 这里环境整洁,又保持着古朴形态,这样的庭院比西式洋房好,记得住乡愁。9 h' M( N! J% Q/ _( O% y. z2 R Q
● 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走符合农村实际的路子,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充分体现农村特点,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2 Z5 F0 J8 Y2 z" h' U$ C% q+ m
● 我是第一次来大理,从小就知道苍山洱海,很向往。看到你们的生活,我颇为羡慕,舍不得离开。! Y) _ w& B/ N9 R* h6 ?1 U" q& z
● 云南有很好的生态环境,一定要珍惜,不能在我们手里受到破坏。9 C& `* ~8 b4 C; a3 |
——习近平
6 }- `* m2 P, H1 Y/ Z重 访8 X2 q7 O6 C$ ?0 W/ P; n e2 g
古生村! a! y: F0 ?9 }6 [7 e8 q3 @
● 古生,寓意“放生”,一个2000多年的古村。西靠大丽路,东临洱海,村里有1746人。环海路,从总书记当时做客的李德昌家门前穿过。“每天早上7点起床开门,到晚上9点睡觉关门,院子里一直都有人进进出出。”李德昌说,每天大约几百人到小院参观,以省外游客为主。
$ f" t9 X( G2 Q. W& [● 小院里除多了棵向日葵,几乎和总书记来的时候一模一样。总书记曾围坐的那两张桌子,依然铺着那块白族特色的扎染桌布。“客人来了都喜欢问,总书记都和我们聊了些什么。也会夸我们古生村自然环境好。”每每谈及,李德昌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 g) x# J& r1 w3 g w( V$ h* o● 从村口沿着石板路往里走,路边小桥流水,青瓦白墙的民居,一棵大青树出现在小路尽头,让人想起小时候,想起家乡,想起那些自由奔跑、欢笑的时光。“这条石板路是今年刚铺的。”74岁的杨天赐老人说,这是进村主路,以前是水泥路。“现在重新铺成石板路,觉得很亲切。”9 y2 L1 O+ L* U
执着坚守" S& f4 z# a! {( y
为留住白族民居神韵
1 E; I, E0 L/ ]7 V1 L! P6 n3 F他婉拒了40多次合作/ d O- |: m! ]$ r; k
如今,李德昌家成了当地的一个景点。很多游客专门打车来,一上车问“古生村在哪?”司机立刻心领神会:“去习大大来过的那家吗?”其实,即使不找车带路,在百度地图上输入“李德昌”,也能找得着。2 H; U, ^! B( G5 ]% c% @% o) E
48岁的李德昌是土生土长的古生村人,如今,他、老伴、父母就住在村里。他有一个儿子、一个女儿,都已成家,在外工作。老李年轻时打过鱼、外出务过工,后来在镇上供电所上班。自打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老李就把供电所的工作给辞了,一家人靠镇上的补助以及田地里的收入过日子。“人家来到家里,肯定得好好招待不是!得好好介绍介绍我们的白族民居。”老李说。
' W7 W e, }/ V6 @1 h p5 R% _8 J随之而来的,还有商机。有人提出要和李德昌合作开客栈,或者做餐饮。“今年大概有40多次机会。”也有人提出给他2000元,在他家住一晚上,都被老李拒绝了。对于开客栈、做餐饮,老李不是没有想过。看着沿湖其他村子都通过做旅游增加了收入,他心里也痒痒的。但他不想因此把家改成客栈,“我想让它保持总书记来时的样子。如果改造成客栈或是餐饮,看不出我们白族民居的风格,就感受不到总书记说的那种乡愁了。”
3 U i+ G: [, ^! I不过,那么好的资源和来来往往的人流,该怎么好好利用,为家乡人做点事?老李一直都在思考,不想让资源白白浪费:“眼看着人哗啦啦地来,又哗啦啦地走了,这么旺的人气没有产生一点经济效益,我觉得很可惜。”他希望村里能带着大家尽快干起来,留住乡愁的同时也能留住客人,让大家的日子越来越好。
9 a% W0 F( m! S) f' |) x3 R" N修旧如旧* p3 ?6 z0 `* V9 o6 F, E, ]
古戏台本主庙青石板路4 Q9 k7 _- Y9 g! O0 J' ]
老人们找回了儿时记忆
7 \/ v1 Q5 d( w/ F+ M V3 f李德昌家的小院几乎没变,而古生村悄悄变了。
( D! s" n! R) _5 ^& L( S' V杨天赐老人是村里洞经兴儒会的会长,在他眼中,古生村依然有他小时熟悉的影子。“一个白族村,要有一棵大青树,一个庙子。”杨老说,这两样,在古生村都不缺。
' `3 _" g) Y6 B9 ]$ S, _0 |走进村里正在铺石板路的中心广场,正中是那棵有着300多年树龄的大青树,如此的古树,在白族人眼中,不仅是一种庇佑,更是生命的象征。在大青树旁边约10米的地方,是古生村戏台。这座戏台建于1867年,坐东向西,高8米,宽7.1米。当天,两个小伙正在给戏台重新彩绘,“这是种环保颜料,没有味道,不容易褪色。”小伙说。杨老认真地看了看小伙们的手艺,很是满意:“现在修好,春节又能热闹了。”1 w9 M0 p' k6 I6 M
这个戏台一直是村里最热闹的地方,年幼时,杨老就和小伙伴趴在大青树旁看戏,“那时最爱看的是三国,台下全是人。”后来,他也登上了这个戏台,“一到本主节,村里就邀请周围村子过来一起唱戏,热闹热闹,我们自己也要出节目的。”
+ J$ \* ]# g% Q4 c u: D古戏台的对面,是建于明代的水晶宫,一座本主庙。在白族村落中,本主庙是最具文化象征和凝聚力之地。每个村落都有自己的本主,一年到头,几乎每天都可见到村庄里在迎送本主,与神同欢,山水同乐。记者重访时,水晶宫正在大修。“修好后,大门会比以前更气派,也更符合传统风格,瓷砖什么的都不见了。”杨老说,就在这一点一滴的变化中,古村有了更多“旧貌”。
! y) q$ _( X5 ]9 g m* M1 n6 c离这不远处,300多年的凤鸣桥静静横在阳溪河上,看着这个千年古村,酿出更浓郁的白族味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