涝能排 旱能灌 路通畅 / Q6 l3 X3 Z5 ^1 p# `# y
“现在种田好种了,‘瘦田’变‘肥田’,涝了能排,旱了能灌,田间能跑农用车!”德苴乡的农民群众如是说。5年来,德苴乡完成土地整治2.6万亩,由坡地改成的梯地有了水窖、引水沟渠以及田间道路,生产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粮食产量成倍增长,特别是该乡团山、德苴等6个村委会,广大农户在整理出来的耕地上成功引种油橄榄、葡萄以及烤烟等经济作物,收入比过去翻了5倍以上。让“瘦田”生“金”——“十二五”期间,弥渡县累计投入资金1.3亿多元,实施土地整治项目18个,其中补充耕地项目14个、中低产田地改造项目4个。经过5年的不懈努力,全县实现新增耕地2.1万多亩,有效改善了耕作条件,增加了农民收入。7 @6 o! w* E% b
5年来,弥渡县总计完成4万多亩的土地整治,流转新增耕地占补平衡指标7200多亩,为县财政增加非税收入8248.8万元,同时剩余的新增耕地占补平衡指标不仅保障了全县“十二五”以来的建设用地,还为州内其他县市的建设用地提供了指标支持。通过土地整治项目的实施,该县共完成坡改梯2.28多万亩,完成沟渠管道建设138.83千米,新建成蓄水池139座、水窖202座、泵站6座、桥涵602座,完成田间生产道路铺设205.12千米。土地整治项目实施后,项目区内原来的坡地、旱地、涝地均变成了梯地,提高了保水、保土、保肥能力,种植单产显著提高,同时四通八达的路网状况改善了耕作条件,方便了农业生产。6 t E8 g8 K; I0 O* c- u
弥城镇张迁村过去是有名的穷村,2011年实施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后,村里的坡地、“雷响田”都变成了梯地,项目区配套了水池、抽水泵站及输水管网,过去没有人问津的“瘦田”变成了抢手的“香饽饽”,吸引客商后进行了流转,现种植景观树、药材等经济效益较大的“来钱”作物,目前已形成投资上千万、面积上千亩的规模化高效农业生产基地。2013年实施的苴力镇白云、先锋2个村土地整治项目,修筑了2道长1.74千米的农田防护墙,不仅保护了河道两岸及下游农田,而且贯通了上下游河道,极大地改善了白云、先锋2个村委会的灌排条件,加快了当地脱贫奔小康的步伐。新街镇新街村委会的陈家营和王彦厂村地势低凹,有300多亩的内涝田,过去小春这一季只能撂荒,无法耕作。经过实施土地整理项目,300多亩的内涝田已经不见踪影,经过改良的土地现已种植大棚蔬菜,经济效益明显,亩均产值可达1500元以上,比过去的内涝田整整增长了3倍多。
6 \6 F; N( N: i0 M3 ?/ e- S土地整治涉及民生利益,需要开展的工作千头万绪。为使这项民生工程能够按时按质按量完成,弥渡县在项目管理实施中因地制宜,不断总结经验和创新做法,探索出了一条由国土部门单独实施到“由政府主导、国土部门搭台、乡镇组织、群众参与监管”的新路子,提高了项目所在乡镇和村组群众的积极性,保证了土地整治工程质量,加快了项目实施验收的速度。2011年以来,该县投资的土地整治项目快速推进,基本实现了“当年投资、当年验收、当年造福群众”的目标。
3 y! d% Z8 ?) \& p$ v" p大理日报(记者 勾六零 通讯员 李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