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岁内婴儿言语的发展经历了发音、理解和表达几个阶段,反映了婴儿言语发展的规律。
新生儿出生后哭是他唯一的语言,它代表饥饿、疼痛、尿湿等不同的意思。父母常能通过孩子哭声的响度、音调、节律来辨别其不同的意思。有些父母怕孩子哭,一哭就抱,或赶紧把奶头塞到他嘴里,结果反而剥夺了婴儿由哭声练习发音和呼吸配合的机会。
2-3个月的婴儿已能不自主地发"啊"、"咿"、"喔"等元音,最初是无意识的发音,产生的听觉及喉部本体感觉对小儿是良性刺激,促使重复发出同样的声音。6个月左右开始发p、b、m等唇音,以后唇音与元音结合,形成ma-ma、ba-ba、da-da、na-da等拼音。这并不说明6个月左右的婴儿已会叫ma-ma、ba-ba,这只是无意识的发音。这个阶段的小儿虽然还不会说话,但引导他们发声依然是很重要的。家长要多和他们交往,诱导他们自然发声或模仿成人发声。
婴儿一般是先听懂成人说的词音,后听懂词义。约从7~8个月起,如果把某一人、物或动作与相应的词的声音经常地联系起来,这样人、物、动作与词就建立了比较稳固的关系。以后只要一听到这个词的声音,就"懂"了它的含义。假如每当孩子发"ma-ma、ba-ba"时,父母有反应,孩子就会逐渐把"ma-ma、ba-ba"与父母联系起来,到了10个月左右就能有意识地叫"ma-ma、ba-ba"了,又如教孩子理解"再见",家长说"再见"的同时必须做招手再见的手势,妈妈要拿住孩子的手,教他招手。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只要对他说"再见",他就会招手示意。
婴儿刚开始学说话时,往往用1~2个字代表较多的含义,如"车车"代表"这是车","我要玩车"、"我要乘车","我要出去看车"等。这是因为1周岁左右的婴儿还不能说简单的句子,只能说个别的词,所以出现"一词多义"。
为了促进婴儿语言的发展,在生命的第一年,父母要多和孩子说话,即使孩子还听不懂父母说的话,这种交往也是有益的。孩子可以较多地听到父母发出的语音,接受语音听力的训练,看到发音时的口形,增强视觉判断力。当小儿自己能发音、说话时,要创造条件,多教他说,鼓励他用词或接近词的发声提出要求,尽量少用手势或表情提出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