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击性行为的含义
在幼儿的道德发展中,与利他行为相对应的是攻击行为。
攻击行为是指对他人进行的有意的伤害,这也包括语言伤害。
攻击行为包括敌意性攻击和工具性攻击。敌意性攻击指行为者的目的就是伤害对方;工具性攻击指行为者的目的是通过伤害达到其他目的,如获得玩具。
攻击性行为的发展
婴儿也会表现出愤怒,偶尔也会击打别人,但还不能说婴儿的这一行为具有攻击意图,因此,不能认为是攻击性行为。
然而,这种情境在1岁左右时发生改变。当一个婴儿抓住另一个婴儿也想要的玩具时,这两个婴儿的态度 会非常强硬。对于12个月的婴儿来说,即使你再给他一个完全相同的玩具,他也是视而不见,而是坚持夺过对方手里的玩具。这表明,1岁末的婴儿,已经有了工具性攻击的萌芽。
2岁时,幼儿因为玩具产生的冲突仍然存在,但在有些情况下,他们已经能够通过协商和共享而非攻击的方式解决冲突。此时,若成人能够对冲突进行适当干预并且鼓励幼儿友好地解决冲突,它会成为婴幼儿学习协商策略的一种背景,幼儿可以学会在不诉诸武力的情况下实现自己的目的。
2-3岁期间,幼儿发生的攻击行为往往具有明确的对象,特别是在玩伴妨碍或攻击自己时,运用“踢、打”的方式进行反击。
3-5岁期间,幼儿之间发生的身体攻击行为会略有下降,但嘲笑、说坏话、诽谤、起外号以及其他形式的言语攻击行为会明显上升。而发生的这些语言的伤害行为,大多数是由玩具或其他所有物引起的。
所以,幼儿期间的攻击行为,多数都是工具性的,都是为了获得玩具或其他所有物。 1 2 后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