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他行为的意义
利他行为,是指通过分享、合作和帮助等表达对他人的关注的行为。
这是儿童融入社会的基础。那些在4-5岁时表现出较多利他行为和亲社会的行为儿童,在整个儿童时期,乃至青春期和成人期,仍然会更加助人,更多地为他人着想,更愿意承担社会责任。
有的家长认为现代社会是一个竞争的社会,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在竞争中“吃亏”,往往要求孩子进行“强势”的、不吃亏的。这一方面成功的案例不多。但是,一旦养成自私、排他等反社会行为,导致孩子不能和他人共享和共处,不能成为受同伴和社会欢迎的人,问题的严重性是不言而喻的。
利他行为发展的过程
12-18个月的婴儿,偶尔也会把玩具给同伴玩,甚至试图帮助父母清扫、除尘或放置物体等家务活。
2岁左右的婴儿,能够表示对同伴悲伤的同情。如:
今天小杰有点烦躁,他开始大叫,而且没有停下来的意思。鹏鹏走过去,给小杰玩具,试图让他高兴。还说着“这儿,杰杰”之类的话。母亲对鹏鹏说,“小杰好像很伤心,有点不高兴。”鹏鹏一边皱着眉头一边看着母亲,好像理解了小杰的哭泣是因为不高兴。他走过去拉着小杰的胳膊说,“好啦,杰杰”。然后继续给他玩具。
显然,鹏鹏是在关心小伙伴,让他高兴一些。但这个情况并不总是发生。也有的孩子会对同伴的哭泣感到心烦意乱,或者回避而到别的地方去玩。
研究发现,婴儿在早期同情心方面的发展,依赖于父母在自己的孩子如果伤害了别人时对孩子的态度。如果父母经常对孩子的伤害行为进行情感教育,让孩子知道自己的行为与他人悲伤之间的关系(如告诉孩子,你把宇宇弄哭了,打人是不好的行为),婴儿就会具有更高的同情心。 1 2 后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