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问题的发现
小林林是我班上新来的一名小年龄插班生,我现在所带的班级是个老中班,而小林林是一名从未就读过幼儿园的小班年龄新生。当他来到我的班级里时显得很特殊:一方面是他的自理能力非常的差,连吃饭都还不会;另一方面是小林林很怕生,在幼儿园的时间里几乎不会开口说话,对周围环境缺少安全感,总是显得很焦虑。
二、问题的症结
面对小林林的特殊,我决定去他的家里一探究竟,看看孩子在家里时是怎样的生活状态,以及观察家长对孩子的教育状况。当我到达小林林的家时,我发现孩子在家很顽皮,但是跟在幼儿园里时的状态一样都是不愿意开口说话。我一边逗着孩子玩,一边跟孩子的爷爷聊天并问问孩子在家的情况。在谈话的过程中,我知道了小林林平时很少说话的原因并不是他不愿意开口说话,而是他不会说。此外,我还知道了原来小林林是严重缺乏安全感的,一方面是因为在孩子还没满月时他的妈妈就已经死了,他缺乏母爱;另一方面,小林林是个留守儿童,爸爸在上海打工,由爷爷奶奶照顾,他又缺乏父爱。在这样的状态下,他的爷爷奶奶对他可是疼爱至极,什么事情都依着他,这就导致了孩子在幼儿园显现出来的自理能力差,不善交流等问题。
三、问题的解决
(一)、对策与方案
当我知道了小林林的情况以后,我心中暗暗下定决心,我想要帮助小林林健康、快乐地成长,于是我在平时的活动中给与他更多的关注,我想从日常的生活点滴中帮助小林林获得安全感,提升他开口说话的勇气,以及帮助他加强与人交往的能力,让他在与老师、同伴的交往过程中获得满满的爱,促使他对社会大环境产生归属感。
我们幼儿园有个“爱的教育”特色教育专题,于是我巧妙地利用这一主题背景,我在平时开展的活动中更加注意“爱的教育”的渗透。为了帮助小林林,第一步我准备通过故事教育让小林林跟小伙伴们一起来感受周围的爱;第二步是鼓励孩子对他人付出爱;第三步是引导孩子持续付出我们的爱。
(二)、方案的实施
第一步:感受周围的爱
在进行集体活动时,我有意识地选择了一些有关于感受爱、接受爱的小故事,比如《没有爸爸的小狗贝贝》等一系列的故事,让孩子在故事中感受着浓浓的爱意。在故事讲完以后,我们一般都会提一些比较简单的跟故事内容有关的问题让孩子回答,并在活动最后提问孩子“如果你是小狗贝贝的好朋友,你会怎么办?”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告诉我很多答案,有的说跟他一起玩,有的说要送他很多玩具,还有的说要带他回自己家……之后我告诉他们我们班上也有个宝宝最近有点儿不开心,他到现在还没见过自己的妈妈,他的爸爸到很远的地方去上班了,很少回家,他有点想爸爸和妈妈,如果我们小朋友能多给他一点爱的话,他就会慢慢开心起来的。 1 2 3 后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