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处理幼儿间纠纷的实践培养浅谈
对于我们教师和家长来说,如何正确地处理孩子间的各种小纠纷,是一件非常头痛的事情。尤其是现代的孩子,独生子女居多,即便是非独生的孩子,都是几个大人回着转,都非常宠爱。孩子们在一起生活和学习,总难免会发生一些嗑磕碰碰的事情。如:某某小朋友今天打我了;某某小朋友不和我玩;某某小朋友一直欺负我,甚至,孩子之间发生了一些身体上的小伤害等等。这时候我们总会很为难:想让孩子宽容忍让些吧,又怕孩子受委屈;想让孩子勇敢些,又不知道孩子会如何把握勇敢的分寸……
小孩子在一起玩,为了鸡毛蒜皮的一些小事发生矛盾、争执是常有的事,有时还会动起手来。过去,家里孩子比较多,孩子养得不那么娇,家长一般不大干预;或是家长忙于生计和家务,就是发现孩子吃了亏,也顾不上管;即或是干预,也是取宽容、忍让的态度,是待人宽,责己严,一般不那么“护犊子”。现在不同了,家里只有一个“宝贝疙瘩”,发现孩子发生冲突,家长往往要亲自出马,插手干预,并且多是护着,不能让自己的孩子吃一点亏。要是真吃了亏,那可就不得了了,有的到别人家告状,有的甚至还动手推推搡搡的。把小孩子之间一时的小冲突,扩展成了大人间的矛盾。其实,孩子们在一起玩耍、游戏的过程中,经常发生一些冲突、纠纷,这是孩子们在交往过程中的正常现象。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孩子之间的冲突、纠纷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自我意识,有利于孩子学习与人交往、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还有利于锻炼孩子的坚强意志。因此,面对孩子的纠纷,家长采取何种态度是十分重要的。
案例:牛牛和宝宝为抢一个水管发生争吵。两人在争执中不相上下,最后以宝宝挨打、牛牛挨咬结束争执。事后牛牛悄悄告诉我“妈妈让我不跟宝宝玩,以后他再咬我,我就咬他”。宝宝妈妈也表示自己儿子经常受欺负,有点委屈。 1 2 3 后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