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亮亮是一个很聪明的孩子,以前刚上幼儿园的时候,亮亮的机灵活泼很受人喜爱,老师也常常表扬他,偶尔不乖了,他的爸爸会打骂他,但他总是很怕挨打挨骂,所以每次只要一教训他,他马上就听话了。
可是现在,亮亮的语言能力很快的发展,他的自主性也在不断增强,开始与大人顶嘴、违抗父母意志了,有时甚至顶撞其他的邻里长辈,很不礼貌,偶尔还会闯祸。他的父母很生气,于是打骂的次数开始逐渐频繁起来。“可是打多了,他却越来越不听话了,他好像觉得,反正都要打的,闯祸大一点小一点都是一顿打,就更加无所谓了!”亮亮的妈妈头疼的说。“下手越来越重,自己有时候都有点心疼,可是恨铁不成钢啊!现在连重重的打,效力都越来越小了,我们该怎么办?难道眼睁睁看着孩子学坏?”
【菲菲老师来分析】
随着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和身体四肢的发育、日益的灵活,他们的自主能力开始增强。也正因为这样,他们的“叛逆”,也从过去的哭闹,发展成为某些具体的、有指向性的言语、行为。而这些言语、行为的后果,有时就是家长的打骂、惩罚。
很多家长都有这种看法——“打了,知道疼了,他就再也不敢了。”“我觉得打了还是挺有用的,至少他马上识相了。”
不管家长对孩子打骂的出发点是因为自己难以抑制愤怒的情绪,还是自认为惩罚“是为了孩子好”,都是可以理解的。
不过正如亮亮的父母所经历的,打的多了,坏行为并没有就此消失,反而“药效”越来越不明显了。但并不是说,惩罚是绝对错误的。但惩罚,也要讲究艺术。 1 2 3 后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