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鼓勵家長送小朋友上畫班或手工藝班。即使是未懂走路的小孩子﹐他們正出於一個觸角非常敏感的階段﹔父母可以開始讓他們碰碰顏料﹑膠水﹑泥膠等不同物料。
其實坊間很多幼兒藝術班正為孩子提供這接觸藝術的機會。但每當我看到街上那些剛剛懂走路的小孩一臉茫然捧著他們的“製成品”﹐我都會覺得奇怪。他們拿著的可能是一隻用紙碟製成的小雞﹑一架用“廁紙筒”造的私家車﹐甚至是一隻跟他們身高差不多的海洋生物。我們都知道﹐這些製成品只是滿足成年人的道具 - 兩三歲的小孩子需要的不是一件製成品.
藝術是一種反映人們對世界的認知的渠道﹐對小孩子亦然。幼兒的創作不需要原因﹑不需要結果﹑更不需要方法。紙碟和小雞﹑廁紙筒和車﹐在小孩子眼內可能根本沒有直接的關係﹔這些製成品只反映成年人的創意(而且是不高的創意)。你放一張白紙﹑一些顏色筆在孩子 面前﹐他們會認真地畫﹐他們要一筆一筆地證明顏色筆與白紙的關係﹔說到這裡﹐你還會覺得他畫什麼還是重點嗎﹖你給小孩子一支漿糊筆﹑一些紙碎﹐他們會併命地黏啊黏﹔當我看到他們的那種專注﹐我便知道他們不是為造一隻水母而黏 - 可能他們正嘗試記下那黏黏的感覺啊!我怎好意思打擾他們。
按捺不住的通常是成年人。我們看到自己的孩子漫無目的地畫畫﹑搓泥膠和剪貼﹐便會開始覺得納悶﹔我們會提議﹕“不如我們剪個心心!”“讓媽媽教你畫粒星星!”“來﹐爸爸用泥膠造隻船給你!”小朋友這時會抬起頭來﹐歡天喜地的期待一個製成品。 1 2 3 后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