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快把桌子整理好!”伴着我的喊声,小朋友都放下了手里的玩具。两两合作熟练的把桌布折好,并把纸屑扔到垃圾桶。我翘起大拇指说“你们真棒”。孩子们都各个笑眯眯的接着去玩玩具了。
“哇!你们小班的小朋友这么能干!桌布这么大他们也会折啊!”原来这一幕刚巧被进来散步的老师看见了。我得意洋洋的说:“是啊!他们都很能干!”“你也太懒了吧!你看,他们都折的这么歪歪扭扭的,干嘛不让保育员帮着折啊?”进来散步的老师在为孩子们打抱不平了。我笑眯眯的说:“老师懒,才能体现出孩子勤快啊!”
我一转身发现洋洋的桌子底下还有许多纸屑,“洋洋!老师发现你的桌子底下还有好多纸屑怎么办呀!”只见小洋洋刷地跑进卫生间,拿来了扫帚和簸箕,认真的把纸屑扫进簸箕里。“咦!这小家伙刚来的时候又哭又闹,人和扫帚差不多一样高,现在居然还会扫地?”一旁的老师看的堂目结舌,小洋洋却自信的回答:“对呀!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现在看到的这些,其实这只是我们班很平常的一幕。
然而,一开始可不这样。我在孩子入园前的家访和摸底过程中了解到,我班有百分之九十五的孩子在家要家长喂饭;有百分之九十的孩子自己不会穿衣服;还有百分之十的孩子晚上睡觉要包尿片;更有家长在家访过程中向我们提出,“我家孩子自己不会吃饭,中午请您帮忙喂一下!”“老师麻烦你,在午睡时给她把把尿!”听了我真是哭笑不得。其实,对于满三足岁的孩子来说,这些事情是完全可以自己做到的。那问题出在哪里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我们家长太勤快了,剥夺了孩子实践的机会。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向我们指出了“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也就是说教育只有和生活结合才能成为真正的教育;教育要是脱离了生活,也就不是教育了。而我们的家长就往往忽略了这一点。 针对孩子的这些情况,我和配班的三位老师进行分析讨论,目标一致的把“做个勤快的孩子”确定为本学年的培养目标。我们具体是从以下这几个方面开展的:
我们首先向孩子提出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口号。开学初我们就教给孩子正确的 穿、脱、叠衣服的方法。虽然一开始费时很长,但我们还是不厌其烦的鼓励孩子不断练习,我们说的最多的几句话就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老师相信你会做的”;“让我们再试试”;“你真棒”,在我们的称赞、鼓励下,孩子做事的兴趣大大提高了。
玩具的收拾整理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一开始,我们就给玩具规定了放置的地方,再用游戏的方式,让孩子知道这些东西各有各的“家”,每次玩好用好都要送回“家”去。接着我就带着孩子看看大家有没有把玩具正确的找到家,让孩子逐渐意识到:收拾玩具是自己的事情。
我们还在组里开展“我是小组长”的活动。每次我们都选出有进步的孩子来做小组长,请他可以给组里的孩子分餐点、收本子。渐渐的孩子有了荣誉感,就都争着为大家做事了。 1 2 后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