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住在乡下,每到节日,经常回家看望父母。走在街上,几乎看不到年轻人,除了老人就是孩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地上都处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村除了部分人家盖起的楼房,变化并没有多少,路一年年不变,每逢下雨,泥泞不堪,公共服务、娱乐设施更是没有,甚至还不如从前。新农村建设提出2年了,情况怎么还是这样呢?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其标准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和管理民主”,这个美好的蓝图是多少农村人、还有城市人企盼实现的愿望,可是,实施起来为什么不尽人意呢?
新农村建设不只是一句口号,也不是一个愿望,而是要有实实在在的行动。行动首先要有人,新农村建设的人应该是谁?农民!什么样的农民?有文化、有魄力、有技术的农民。这样的农民在哪儿?去城市打工去了。没有建设的主体,新农村能建设好吗?
在打工经济日益火热的今天,有的村、县整批的往外输出劳动力,去外国、去中国的各个城市……,所以,现在去农村,在莫大的村里几乎看不到一个年轻人、甚至50岁以下的人,很多50岁以上的人也很少看到,这就是农村的现状。人都没有,靠一批60岁以上的老人拄着拐棍能把新农村建设好吗?
年轻人虽然看不到,但是,小孩却是满村都是,1岁的、2岁的……直至初中生、高中生,是双双外出打工的父母留在家里的,有年迈的爷爷奶奶抚养着。每到农村的幼儿园,听着老师介绍着一个个留守孩子的怪异性格、孤僻心理,心里说不来的心痛。农民在挣钱的背后,又丢失了什么?“三农”的发展,该往何处?
现在的农民很浮躁,尤其80后、90后的孩子,根本没有意识到土地是养育他们的根本,是他们生存的依靠,他们被打工的热潮早已冲刷掉了农民热爱土地的本性,从小脑子里灌输的就是打工、挣钱,而且考学也被认为是浪费时间和钱财。虽然有义务教育法律的强制,但是在初中,辍学率还是有增无减。有的孩子的心早已飞到了某城市。如此下去,试想,当现在把土地作为命根的老人们走了以后,还有农民吗?外出打工的年轻人还承认自己是农民吗?伟大的诗人艾青曾写道:“为什么我眼中常含泪水?因为为对这土地爱的深沉”。可是,现在我们还有多少人对土地有这样的依恋?
农民外出打工的优势显而易见,新农村建设标准之一“生活宽裕”达到了,挣的钱盖起了楼房,而且大把的钞票使得农村孩子的吃喝穿戴一点也不比城里人差,但是,背后丢失了什么呢?丢失了孝老爱亲,丢失了建设美好家乡的决心和豪情,使的自己的房子盖好了,可是,新农村建设提出的“生产发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却一如往年没有进步。
2007年,中共中央组织部、全国妇联、教育部、公安部、民政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央7家联合下发了《关于积极开展关爱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工作的通知》,指出农村留守流动儿童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期出现并将长期存在的社会群体,是最需要关注的特殊儿童群体之一。他们的健康成长,关系着新农村建设和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要求积极开展关爱农村留守流动儿童行动,积极开展“代理妈妈”、“手拉手关爱留守儿童”、“留守小队”等关爱活动,加快“爱心之家”、“留守儿童托管中心”建设,各地根据这些精神,开展了很多的关爱活动,可是,再好的“代理妈妈”能替代血肉相溶的亲情吗?再好的托老所能替代老人对子女的心理依赖吗?
这些现象也不能全怪现在的农民,整个社会的环境舆论不利于农民的成长。现在社会有一个误导,就是脱贫就要外出。其实,在农村,靠土地、靠养殖业不能发家致富吗?回答应该是肯定的。
曾听说过、看过很多靠农业技术革新增收、发家致富的,有的比在城市挣的还多,所以,个人认为,那些想外出打工致富的是思想懒惰的一种表现,是拿来主义,是缺少创造力的简单做法。虽然如此,而有的政府也力倡打工经济,甚至成立了劳务输出公司,其实,这是对农村、农业、农民的可持续发展不负责任的表现,是急功近利的思想。
理想的新农村应该是有一批热爱家乡,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执著而团结的战斗在生他养他的这片土地上,发展农业机械化,推广良种良法,靠农业技术革新发家致富,把家乡建设的更加美好,老人得到照顾,安享晚年,孩子得到亲情养育,茁壮成长,村里到处洋溢着笑声,弥漫着亲情,充满着和谐,而不是现在老人的孤独、孩子的无助、村里的无序,这一天会来到吗?回答还是肯定的。因为土地是养育所有人的根本,所有的人都会来关注农村、农业、农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