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害羞的人是卡文迪许。
这个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实验物理学家之一,学过中学物理的人应该能想起。我这个物理考过45分的人,也还记得有个“卡文迪许实验”。近百年来,根据他名字命名的卡文迪许实验室已经培养出了26个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他的科学成果,因为他自己不宣传不出版,导致很多伟大的原创发现,近百年后才被整理他手稿的人公之于世。他绝对的与世无争,绝缘名利,一方面,因为他有的是钱,一方面,是因为他世界级别的害羞。
害羞到什么程度:连他和管家之间都需要以书信方式交流,他参加聚会时,会要求参与的人当他不存在,询问他建议时需要当做周围没人那样说话,否则他会失态——
当然,如此害羞,也注定了他一生未婚。
害羞、内向、腼腆,说的都是性格、气质,理论上没有优劣之分。只是在这个什么都讲究营销的时代,沟通和交流似乎越来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似乎外向更有利于孩子展示自身的优秀一面,所以,很多家长都致力于培养一个社会能力出众的宝宝。
当然,社会能力绝不仅仅是跟人打招呼这么简单,就像很多家长根据自己孩子不主动跟幼儿园的孩子和老师打招呼,就得出孩子内向的结论。是不是一个内向的孩子,其实在幼儿园阶段是得不出结论的。
我女儿,去年年底,小班的上学期期末时,老师跟每一个家长谈话时,给我讲到的唯一一个所谓的不足之处就是:有时候,有点害羞。害羞这个词还是我给说出来的。今年的谈话,还在进行中,但老师一直没找我,据说是按照孩子问题的大小和严重程度安排谈话的顺序的。
她在幼儿园的害羞,也不影响她成为讲故事讲得最好的孩子之一,也不影响她成为表演节目的前台分子。
害羞不是个很严格的形容性格的词汇,有时只是说的某个行为。只能在吹毛求疵和特定的情境下,说是一个缺点。
流传千古的“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说的害羞,还是一种美。
米多入幼儿园之前,几乎没有怯于或羞于主动跟人说话的时候,他们跟陌生人说:我是谁谁,我几岁了。
很多小孩子也是一样。
后来,他们开始有了害羞的举止,有了所谓被人贴上内向TAG的言行举止。
有的是因为孩子突然经历了一些事,有的是一种发展必然,体现了社会积累和自身发育、教育成果的交互作用。
一个阶段的害羞之后,她们的内心会更有力。
有的家长,从孩子一跟社会接触就对他们提出社会性要求:笑、别哭、别怕、大方。
有的是从孩子开始说话,提出要求,遇人要打招呼,分手要再见,要礼貌,要大方。
有的更晚些。
我属于更晚一些的。即使现在,我也不在意这个事情。
我在意孩子的社会能力,但不太在意孩子在幼儿期表现出的害羞、内向、社交和诸如此类的东西。
真正存在气质型问题的孩子不常见,就像卡文迪许那样的。
大都与完善人格无关。
大都是害羞的好孩子。
最不害羞的孩子,也会有害羞的一天。
米多自己也会说害羞这个词,有时也跟我说一句,“爸爸,你跟我一起,我害羞,”
有时,她用词准确。有时却很搞笑,在不该用害羞的时候用了害羞来修饰自己的感觉,来找一个小借口。
害羞是一种成长。
去年年底,米多自告奋勇主持一个大人的聚会,还要自己演节目,但演着演着就溜号下来往妈妈怀里钻,(*^__^*) 嘻嘻……笑着,一个害羞的表情。以前她是不会这样的。
看到2个大女孩在玩,她想过去,举步又止,一幅害羞的小样,人家走了,跟我说,我不知道怎么跟她们说。说明孩子在学习自己措辞,在考虑自己说话后的“后果”,在考虑对方可能的拒绝和自己的被拒绝的可能。如果是以前,她会重复大人的话,走过去就说。
在这样的害羞里,孩子发展她自己的观察、鉴别、安全意识。
我爱人的一个朋友,女孩,老大不小,以外向著称,她的妈妈说“我女儿在,大家都特别开心,”大家也确实很有同感,她总是能把氛围搞得很热闹。这么善于交际、语言能力非常强的女孩,却就是找不到最好的交流对象——男朋友,去年情人节还搞了个微博征婚,到今年情人节再到今天,还是孤独一身。
也不是因为外貌。
害羞,导致交友困难。
不害羞,也有另一种交友困难。
2012年4月1日星期日,上午,跟一个家长交谈她孩子“太害羞”的问题。
文中一头一尾的故事没跟这个妈妈说,也没举我们孩子的例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