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历史文化知识大全

0
回复
1296
查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8-25 22:55: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大理历史文化知识大全' h. O9 I! X, N% T# n1 W2 K
历史沿革:1 b3 A4 R& s' E, C! o
  大理是云南远古文明的中心之一,考古发掘证明,早在4000多年前,白族、彝族等少数民族的先民就在这富饶美丽的土地上创造了灿烂的新石器文化和青铜文化。
, m& Q4 Z3 L' l5 R1 x  大理是中央在云南设立县治最早的地区,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这里就设叶榆、邪龙、云南、比苏等县;蜀汉时期,诸葛亮南征“南中”,重设“南中七郡”,大理分属永昌、云南两郡;隋唐时期,洱海地区除河蛮外,先后出现出现蒙舍诏、邓赕诏、蒙巂诏、施浪诏、浪穹诏、越析诏等六个大的部落群体,公元738年,蒙舍诏皮罗阁在唐王朝的支持下统一六诏,建立南诏国,结束了大理地区部落之间长期纷争的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与唐中央王朝的联系,南诏大量学习汉文化,经济文化高度发达,成为云南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南诏后期,大理地区相继出现大长和国、大天兴国、大义宁国三个短暂的政权,社会局面动荡不安。公元937年,段思平与云南东部的乌蛮三十七部订立盟约,推翻了大义宁国杨干贞的统治,建立了大理国,使南诏后期以来动荡的政治局面得到扭转。大理国继承了南诏以来的统治疆域,进一步加强与中原宋王朝的经济文化联系,文化空前发展,大理国盛行佛教,有“妙香国”之称,至今遗存许多宗教建筑、艺术珍品如昆明地藏寺经幢、《张胜温画卷》等充分再现了当时佛教艺术的辉煌。7 F& K8 I6 _1 @& ?
  公元1253年,忽必烈率十万大军“元跨革囊”,攻灭了大理国,在云南设立行省,进一步加强了云南边疆与内地的密切联系。
& \/ L  Z+ A% k. w' o  公元1381年,明太祖朱元璋派傅有德、沐英、蓝玉率三十万大军进取云南,攻破大理。明王朝为了达到长治久安的目标,在大理地区采取了大规模的汉化政策,加强中央集权,奠定了今天云南民族分布的大致格局。( F0 r, A6 V8 C: g
  清朝建立后,仿效明代的统治模式,在云南设立行省,实行“改土归流”,变军屯为民屯,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1856年,大理地区爆发了杜文秀领导的回民起义,历时18年,有力地打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在云南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p( O1 H% \" ~# m  辛亥革命爆发后,大理大批有志之士积极投身革命,书写了许多可歌可泣的革命篇章。
  @5 a5 I8 S, W: K3 Z  新中国成立后,1956年11月22日,经国务院批准,大理白族自治州正式成立。
+ F$ A) M9 ]+ f大理历史文化中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历史事件(目录):
# U7 }9 t9 O' j) c- `1、汉习楼船$ R  }; j& b# I; I
2、诸葛南征$ Q% ?1 x& D  h2 c
3、南诏立国( U* H, \, j) P# E0 D
4、天宝战争' G& S( {- w/ H) t
5、苍山会盟
  a  N9 _: r2 u8 c6 o6 y6、大理立国* M( x7 I" q8 l, f% L$ _( S
7、元跨革囊/ }5 Y; e% H8 s1 A8 \
8、洪武平滇* h0 ]  x5 i0 s9 @4 D+ e5 l  b! V
9、杜文秀起义5 G8 k% l$ Y$ U" V: J; j
10、大理白族自治州建立2 K1 s- U7 n* y. w! C9 i, Z7 e0 C
--------------------------------------------------------------------------------
" m" T5 X, x4 s# T# m. [1、“汉习楼船”(目录)
( Z( r0 c) J% T  西汉武帝时期,为“指求蜀身毒国道”,对滇池、洱海两大区域进行了长期的军事征服。元封六年,汉武帝在洱海区域设置了叶榆、云南、邪龙、比苏等县,隶属于益州郡,这是大理地区设置郡县的开端。昆明大观楼长联将汉武帝为征服洱海周围善于水上作战的“昆明人”,在长安按照洱海的形状开凿“昆明池”,操练水军的历史概括为“汉习楼船”。$ r# {/ p1 n! h' Z/ M8 T0 v
2、诸葛南征(目录)2 f2 \% K5 P4 O. l& ?# W
  三国时期,云南被称为“南中”。蜀汉建兴三年(公元225年),诸葛亮出兵南中,平定了当地民族首领大姓、夷帅的反抗势力。为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诸葛亮对两汉时期云南地区的郡县设置进行了调整,设置“南中七郡”,新设云南郡于洱海区域,从而加强了对洱海区域的统治。
4 }: `% s' g* d$ v  《三国演义》中“七擒孟获”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一时期。虽然诸葛亮没有亲自达到大理地区,但至今大理地区仍有不少地方被称为“诸葛营”、“诸葛寨”,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诸葛亮的故事,表达了人们对诸葛武侯的崇敬之情。. b' I3 Q* A2 M: N
3、南诏立国(目录)
8 o. h5 u+ B& W" O) n4 M  隋末唐初,洱海地区众多的部族,因社会经济水平、文化程度的不平衡发展,出现了蒙舍诏、邓赕诏、蒙巂诏、施浪诏、浪穹诏、越析诏等“六诏”的分裂格局。  G/ W+ b# S! ~
  为了与吐蕃争夺对洱海区域的控制权,唐王朝全力支持蒙舍诏,于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击灭其他五诏,统一了洱海区域,建立起南诏政权。南诏王皮罗阁被唐王朝赐名“归义”,封为“云南王”。9 l8 ?/ Z9 |+ l! V7 k9 @3 ^
  南诏政权的建立,使祖国西南边疆长期分裂混乱的局面得以改变,为云南政治、经济、文化长期稳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 Z- u: _* i" y' I" b" n4、天宝战争(目录)3 g9 S$ H8 {1 g: y" {& S9 {7 x* p7 Q
  唐天宝十一年(公元751年)、十三年(公元754年),唐王朝先后派遣鲜于仲通、李宓等率二十万大军攻打南诏。在请和无望的情况下,南诏联合吐蕃军队全力抗击唐王朝军队,在双方联军的打击下,唐军“血流成川,积尸壅水,三军溃衄,元帅沉江”,全军覆没。唐代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所作的《羽檄如流星》、《兵车行》、《新丰折臂翁》都是描写天宝战争给人们带来苦难的诗作。战争结束后,阁罗凤收敛唐兵尸骨,葬于下关“万人冢”,南诏《德化碑》称“收亡将等尸、祭而葬之,以存思旧”,表明南诏“世世事唐”,辩解叛唐出于不得已,并说后代子孙如能归唐,唐使来后,可指碑给他们看,以明白我的本意。
: u5 n7 f% }0 i7 U5、苍山会盟(目录)
- N' u- S5 S2 |* t  b& F  在唐朝西川节度使韦皋、南诏清平官郑回等人的斡旋下,南诏第六代王异牟寻决定归附唐朝。公元794年,唐朝命西川节度使巡官崔佐时为特使,到羊苴咩城册封南诏。异牟寻率文武百官,与崔佐时会盟于苍山神祠。唐朝封异牟寻为“南诏”,并授“南诏印”。苍山会盟结束了天宝战争以来,南诏与唐朝之间的不和谐关系,再度开启了唐朝与南诏友好关系的大门,表明了在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内部,边疆与内地,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
$ W7 P" P/ w$ ~0 Z) @6、大理立国(目录)
  t  {9 g" K7 N  K8 f% n8 n% K# q$ N  南诏末期,大理地区相继出现大长和国、大天兴国、大义宁国三个短暂的政权,社会局面动荡不安。由于对当时大义宁国杨干贞的统治不满,白蛮贵族段思平与云南东部的乌蛮三十七部订立盟约,于公元937年推翻了杨干贞的统治,建立了大理国,使南诏后期以来动荡的政治局面得到扭转。大理国继承了南诏以来的统治疆域,改十赕、六节度、二都督为八府、四郡、四镇。大理国的建立不仅继承和弘扬了南诏文化,同时也使封建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大理国从公元937年一直延续到1253年,历300余年,为边疆的稳定与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e7 P- t, L+ E/ g7 ~4 U5 s
7、“元跨革囊”(目录): Y4 a; f, v% T/ Z' }# q
  公元十三世纪蒙古崛起后,为了攻灭偏安江南的南宋王朝,采用迂回战术,先进攻大理国。公元1253年,忽必烈率十万大军经甘肃进入四川,兵分三路,以传统渡江工具羊皮口袋—“革囊”渡过金沙江,挥师南下,一举攻灭了大理国,对南宋形成南北夹击之势。这段历史就是昆明大观楼长联中所讲的“元跨革囊”的历史典故。元灭大理国后,于公元1274年,在云南设立行省,加强了封建中央王朝在云南的统治。
, T0 O' W1 s% d) d: x6 c8、洪武平滇(目录)
/ K$ W0 F* ]9 N& o4 c5 T+ v  公元1381年,明太祖朱元璋派傅有德、沐英、蓝玉率三十万大军进取云南。次年,明军袭破大理,大理路总管段氏被俘,鹤庆路总管高氏出降。明王朝为了达到长治久安的目标,在大理地区采取了大规模的汉化政策:首先是废弃南诏以来的古城,另筑大理府城,将南诏、大理国“在官之典册,在野之简编,皆付之一炬”;又大量迁移江南富户和居民到滇西屯居;并实行军屯政策,调整地方建制,进行改土归流,加强了中央集权,奠定了今天云南民族分布的大致格局。
$ K8 q0 U, U9 L9、杜文秀起义(目录)
9 A0 d4 u4 f: X  z  y) x  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随着云南商品经济的发展,回族在商业活动中的地位日益突出,与当时汉族官僚在商业贸易及矿山开采等方面产生了矛盾。清政府实行挑拨汉回民族关系的民族政策,使回汉矛盾激化,云南各地出现了汉回民族之间的相互仇杀。1856年8月,回民领袖杜文秀等在今巍山、永平领导回民起义,反抗清王朝的统治。起义军攻占了大理,推举杜文秀为“总统兵马大元帅”,建立“大理”政权,实行一系列鼓励商业贸易的积极政策,注重民族之间的团结,共同反对清王朝统治。此次起义历经16年,由于起义发生在清朝咸丰、同治年间,故也称“咸同起义”。, S& h6 K- q: T; Y& \& M
10、大理白族自治州成立(目录)8 H$ y, N" x, ]6 G5 Y
  1956年11月22日,经国务院批准,大理白族自治州正式成立。数万群众在自治州首府大理举行了隆重的庆典活动。中共中央、国务院、云南省委、省政府及一些地方的领导出席庆典仪式。现大理州辖境内有:大理市、洱源县、剑川县、鹤庆县、云龙县、宾川县、祥云县、弥渡县、永平县、漾濞彝族自治县、南涧彝族自治县、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十二个县市。
" b% @! d; f0 @- e& Q! f9 \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历史事件(目录):* t. W4 q# x! `! s
1、汉习楼船" v7 V% b" W( A, u' l* I; j
2、诸葛南征6 T# F! Z2 @; F. {
3、南诏立国
: Q, @. X, P5 E* L1 A* W" r4、天宝战争
; F; R. ~/ G4 A: P$ q# R( k& z5、苍山会盟
) K4 X* E, Z+ _7 a0 n" I% K6、大理立国6 S+ [- @$ {# G; ^$ Z
7、元跨革囊& a3 r$ }# N% y' D4 d- I
8、洪武平滇- l7 p$ k+ {. M. k- J
9、杜文秀起义0 J" ^; Z! `1 O6 G9 }8 z+ O4 U
10、大理白族自治州建立2 Q( X- q* s% a8 F6 i0 y
--------------------------------------------------------------------------------# W, D% t1 ?  w8 {8 V4 s% l1 p+ A
1、“汉习楼船”(目录)3 G* i. e6 l1 v0 \
  西汉武帝时期,为“指求蜀身毒国道”,对滇池、洱海两大区域进行了长期的军事征服。元封六年,汉武帝在洱海区域设置了叶榆、云南、邪龙、比苏等县,隶属于益州郡,这是大理地区设置郡县的开端。昆明大观楼长联将汉武帝为征服洱海周围善于水上作战的“昆明人”,在长安按照洱海的形状开凿“昆明池”,操练水军的历史概括为“汉习楼船”。
# Q! L% C4 H( t8 O2 a2、诸葛南征(目录)
' R* q0 Q3 s8 b: H  三国时期,云南被称为“南中”。蜀汉建兴三年(公元225年),诸葛亮出兵南中,平定了当地民族首领大姓、夷帅的反抗势力。为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诸葛亮对两汉时期云南地区的郡县设置进行了调整,设置“南中七郡”,新设云南郡于洱海区域,从而加强了对洱海区域的统治。 7 v2 U( G) Z# p6 @* }2 x& M
  《三国演义》中“七擒孟获”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一时期。虽然诸葛亮没有亲自达到大理地区,但至今大理地区仍有不少地方被称为“诸葛营”、“诸葛寨”,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诸葛亮的故事,表达了人们对诸葛武侯的崇敬之情。$ o# Q- o- P# g, Y+ N. W
3、南诏立国(目录)
4 J, W$ v4 f4 T6 v% H9 ~  隋末唐初,洱海地区众多的部族,因社会经济水平、文化程度的不平衡发展,出现了蒙舍诏、邓赕诏、蒙巂诏、施浪诏、浪穹诏、越析诏等“六诏”的分裂格局。
4 X" O- J; R+ \7 J  为了与吐蕃争夺对洱海区域的控制权,唐王朝全力支持蒙舍诏,于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击灭其他五诏,统一了洱海区域,建立起南诏政权。南诏王皮罗阁被唐王朝赐名“归义”,封为“云南王”。
' m1 _0 b3 a7 p2 t% E; y  南诏政权的建立,使祖国西南边疆长期分裂混乱的局面得以改变,为云南政治、经济、文化长期稳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 b3 G/ ^+ [( g6 w- N& F
4、天宝战争(目录)
* W. C) H' l6 J& W+ ]5 W  唐天宝十一年(公元751年)、十三年(公元754年),唐王朝先后派遣鲜于仲通、李宓等率二十万大军攻打南诏。在请和无望的情况下,南诏联合吐蕃军队全力抗击唐王朝军队,在双方联军的打击下,唐军“血流成川,积尸壅水,三军溃衄,元帅沉江”,全军覆没。唐代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所作的《羽檄如流星》、《兵车行》、《新丰折臂翁》都是描写天宝战争给人们带来苦难的诗作。战争结束后,阁罗凤收敛唐兵尸骨,葬于下关“万人冢”,南诏《德化碑》称“收亡将等尸、祭而葬之,以存思旧”,表明南诏“世世事唐”,辩解叛唐出于不得已,并说后代子孙如能归唐,唐使来后,可指碑给他们看,以明白我的本意。, D) S5 R9 `8 v5 q) O% v; L
5、苍山会盟(目录)# T& t3 U  ?' ^
  在唐朝西川节度使韦皋、南诏清平官郑回等人的斡旋下,南诏第六代王异牟寻决定归附唐朝。公元794年,唐朝命西川节度使巡官崔佐时为特使,到羊苴咩城册封南诏。异牟寻率文武百官,与崔佐时会盟于苍山神祠。唐朝封异牟寻为“南诏”,并授“南诏印”。苍山会盟结束了天宝战争以来,南诏与唐朝之间的不和谐关系,再度开启了唐朝与南诏友好关系的大门,表明了在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内部,边疆与内地,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 W" ?9 u. B5 s6 p
6、大理立国(目录)# n# `, \4 y( L, R( J
  南诏末期,大理地区相继出现大长和国、大天兴国、大义宁国三个短暂的政权,社会局面动荡不安。由于对当时大义宁国杨干贞的统治不满,白蛮贵族段思平与云南东部的乌蛮三十七部订立盟约,于公元937年推翻了杨干贞的统治,建立了大理国,使南诏后期以来动荡的政治局面得到扭转。大理国继承了南诏以来的统治疆域,改十赕、六节度、二都督为八府、四郡、四镇。大理国的建立不仅继承和弘扬了南诏文化,同时也使封建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大理国从公元937年一直延续到1253年,历300余年,为边疆的稳定与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 x* Q8 H; ]" f5 a' p
7、“元跨革囊”(目录)4 H0 O1 x- I! ~4 c4 H
  公元十三世纪蒙古崛起后,为了攻灭偏安江南的南宋王朝,采用迂回战术,先进攻大理国。公元1253年,忽必烈率十万大军经甘肃进入四川,兵分三路,以传统渡江工具羊皮口袋—“革囊”渡过金沙江,挥师南下,一举攻灭了大理国,对南宋形成南北夹击之势。这段历史就是昆明大观楼长联中所讲的“元跨革囊”的历史典故。元灭大理国后,于公元1274年,在云南设立行省,加强了封建中央王朝在云南的统治。" v5 z8 z; E$ j, r' `1 f9 L' l; \
8、洪武平滇(目录)6 D$ ]$ l3 y- _. w$ M
  公元1381年,明太祖朱元璋派傅有德、沐英、蓝玉率三十万大军进取云南。次年,明军袭破大理,大理路总管段氏被俘,鹤庆路总管高氏出降。明王朝为了达到长治久安的目标,在大理地区采取了大规模的汉化政策:首先是废弃南诏以来的古城,另筑大理府城,将南诏、大理国“在官之典册,在野之简编,皆付之一炬”;又大量迁移江南富户和居民到滇西屯居;并实行军屯政策,调整地方建制,进行改土归流,加强了中央集权,奠定了今天云南民族分布的大致格局。/ b: y7 P. G" p( J& ^8 E
9、杜文秀起义(目录)& u/ M# F" H9 G7 p2 x
  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随着云南商品经济的发展,回族在商业活动中的地位日益突出,与当时汉族官僚在商业贸易及矿山开采等方面产生了矛盾。清政府实行挑拨汉回民族关系的民族政策,使回汉矛盾激化,云南各地出现了汉回民族之间的相互仇杀。1856年8月,回民领袖杜文秀等在今巍山、永平领导回民起义,反抗清王朝的统治。起义军攻占了大理,推举杜文秀为“总统兵马大元帅”,建立“大理”政权,实行一系列鼓励商业贸易的积极政策,注重民族之间的团结,共同反对清王朝统治。此次起义历经16年,由于起义发生在清朝咸丰、同治年间,故也称“咸同起义”。
9 v1 @' [) f) V+ M5 n10、大理白族自治州成立(目录)
1 |( I+ W6 p" F* x7 |$ U) o9 B  1956年11月22日,经国务院批准,大理白族自治州正式成立。数万群众在自治州首府大理举行了隆重的庆典活动。中共中央、国务院、云南省委、省政府及一些地方的领导出席庆典仪式。现大理州辖境内有:大理市、洱源县、剑川县、鹤庆县、云龙县、宾川县、祥云县、弥渡县、永平县、漾濞彝族自治县、南涧彝族自治县、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十二个县市。2 V5 [& N5 E' _6 d
大理名人 - g# `, @# F% k7 N. d
阁逻凤,异牟寻,王奉宗,段思平,张胜温,段功 ,李元阳,杨黼 ,担当,赵藩,周钟岳,张伯简,周保中,杨杰,王复生,王德三,王孝达,张耀曾,崔文藻,马骧,赵琴仙,徐克家,赵醒吾,杜文秀 ,李文学 ,施滉,董泽,黄洛峰,欧根,张子斋,王希季,杨丽萍,张丽珠,赵履宽,晓 雪,赵履珠.......
1 x( a' G  L% D8 E; C建筑(包括寺庙、石窟和白族民居等的概况说明)(目录)
- D  j4 N* X8 o9 A1、崇圣寺三塔
) G! u, E: u5 G2 _2、弘圣寺塔9 ]% E0 E: A% O- ~1 X+ K
3、南诏铁柱庙
; [) Y$ G+ k% W9 P+ ~2 C4、剑川石钟山石窟(含金华山石将军石刻)" S6 D, Q. z+ F$ x
5、佛图塔
* G& I, _9 p3 O; Z- e% k4 n6、圣源寺观音阁0 F& c$ A( n; B2 e
7、鹤庆文庙/ B4 r1 T! C. J
8、凤仪北汤天法藏寺
, H1 l: n. S5 e1 O9、沙溪兴教寺
4 @4 q/ ?  p" Y' w10、祥云水目山佛教建筑群
3 S7 J! R* d- m& `1 a11、宾川鸡足山佛教建筑群1 W6 B5 |! s4 h, w5 ]/ M5 u* y
12、巍山巍宝山道教建筑群( V1 j! c" N; E. p5 M
13、喜洲庆洞“神都”本主庙. Y  m8 m, d5 c
14、下关将军洞! e; q8 h% r* L& A7 ]# }# h
15、漾濞下街老清真寺3 d$ f4 ]9 `3 |/ o( ?" s6 K% w0 c4 e
16、大理天主教堂
0 M5 `+ m2 U$ X) y" I17、喜洲白族民居建筑群
' e! D8 b% f3 g" Z--------------------------------------------------------------------------------+ b( W5 y) h, V5 @& o' X8 o5 m
3 h0 x% V$ A& i6 z
1、崇圣寺三塔(目录)! u9 X0 ]; a" z- U) B4 q
  位于大理城西北1公里苍山中和峰麓,原崇圣寺正前方,主塔又名千寻塔,始建于南诏劝丰佑时期(公元824—859年)。主塔高69.13米,16级,方形密檐式空心砖塔,塔身为环筑厚壁式结构,内壁垂直,上下贯通,内部设有木质楼梯,属典型唐代密檐式塔。南北小塔各距主塔70米,高42.19米,平面八角形,均为十级密檐式空心砖塔,外轮廓线近似锥形,各层塔身饰以佛雕,造型独特,具宋代建筑风格,建造于大理国时期。
7 I) O$ U) I2 u! @  j6 r: p: h  1978年维修三塔时,从千寻塔内清理出南诏、大理国时期文物600余件,其中包括金刚般若经图卷,大鹏金翅鸟等珍贵文物。3 m$ }* ]3 y4 w8 {
  原崇圣寺规模宏大,寺毁于清末。1961年3月,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J9 j. r. w' f: A( z5 D
2、弘圣寺塔(目录)3 r! l7 F; i& f  U6 |
  位于大理弘圣寺旧址,寺毁于明初。塔通高43.87米,16级方形密檐式空心砖塔,塔分为基座、塔身、塔刹三部分,塔身各层之间用砖砌出叠涩檐,其上逐层收分。第二层东西面设佛龛,内置石刻佛像,第三层东西面设券洞,与塔心相通,其上交替至16层。塔刹宝盖为八角形,角挂风铎,其始建年代约在南诏晚期。
1 s) o( Q; j4 o" j( }; o% y, L  1981年维修时,在塔顶发现珍贵文物400余件,其中塔模60余件,形制多样,制作精巧,是研究南诏历史和佛教艺术的珍贵资料。
7 {2 ~" P# Z$ ~2 x$ P9 X" O* L  1983年,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9 i9 w9 k# k$ }/ }3、南诏铁柱庙(目录)
# P, o! U. q# s! ]  位于弥渡县庙前村,铁柱庙史称“铁柱宫”或“铁柱观”,由山门、前院、后院三部分组成,铁柱立于前院正殿中央。南诏铁柱俗称“天尊柱”,柱体为圆柱形,通高3.3米,铁质,重约2069公斤,分五节铸造。柱身有直行楷书阳文题记:“维建极十三年岁次壬辰四月庚子朔十四日癸丑建立”二十字,外刻单凸线边框。“建极”是南诏第十一世王世隆的年号,建极十三年即唐咸通十三年(公元872年)。
- m: h' [' H/ N0 T% E  1988年1月,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 v! m7 {; G/ q8 l4、剑川石钟山石窟(含金华山石刻)(目录). r: c- V: N; g0 S
  剑川石钟山石窟北距剑川25公里。李元阳《石宝山记碑》说:“剑川石宝山,缘岩多石像,有观音、有菩萨、有罗汉,皆岩雕镂然,及有其手足爪剥折之处,如人骨,乃知天成。”石窟群依山开凿,分为石钟山、狮子关、沙登箐三大片区。共有16窟(龛),近二百个人物造像。石窟内有南诏天启11年(公元840年)和大理国盛德四年(公元1115年)题款。内容为佛教密宗阿吒力教派的佛、菩萨、天王、力士、护法等。主要雕刻了南诏诸王、八大明王、观音诸像、金刚力士(多闻天王及大黑天神)、女性生殖器(阿央白)等,是典型的佛教密宗造像体系。
5 T/ r; u5 g& B0 T. e  1961年3月,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誉为”南天瑰宝”。
" E  H9 t+ e$ k, a  金华山石刻位于剑川县城西金华山麓,俗称“石将军”,石刻共三尊,即多闻天王像、左右两侧各有一力士像,造型风格与石钟山石窟相同,属大理国时期石刻。; |8 n! c; P9 a" K
5、佛图寺塔(目录)+ {# [0 E& V$ L; M6 c8 v: i3 g
  位于大理市下关以北羊坪村原佛图寺前,塔通高30.07米,为十三级密檐式方形砖塔,有两层塔基,塔门东向,造型与崇圣寺千寻塔相同,建筑年代约为南诏劝丰佑时期。" `9 v5 M4 i2 r
  1981年维修时,塔内出土观音造像、金刚杵文物等52件,元代经卷47件。
, y5 z! V1 Q/ C% b) O3 T9 \. A  1983年1月,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p( G$ _% e9 K+ w4 m# }6、圣源寺观音阁(目录)
7 i2 Q& f: M" T% q. M  位于大理市喜洲庆洞村,据《重修圣源寺碑记》载,观音阁为元末杨智重修,清代又加修葺,其建筑规模宏伟,保持了元代建筑风格。观音阁为重檐歇山顶亭阁建筑,斗拱宏大,面阔五间,长约12.6米,进深四间,宽约9米,高8.5米。* H# I/ @8 {" Z& E
  1987年12月,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 N( q1 w: V$ t' W9 q% {0 B7、鹤庆文庙(目录)1 B& s8 Y5 s  l5 R$ T9 a/ C, ?& V
  位于鹤庆县城西南隅,始建于元,明洪武29年(公元1396年)迁于今址。现存大殿为重檐歇山顶建筑,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由丽江土司木增所建。徐霞客有“文庙宏整,甲于滇中”的赞语。大殿进深21.3米,面阔22.83米,正殿四角檐柱镂雕四条云龙,玲珑剔透,工艺精湛。* n$ {; h9 J0 J2 @; Q* r' P
  1987年12月,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 k& [9 s% y, m5 P$ |
8、凤仪北汤天法藏寺(目录)* ~9 V: k. A" P4 _" ~
  位于大理市凤仪镇北汤天村,始建于明洪武25年(公元1392年)。大殿为单檐歇山顶建筑,面阔五间,宽16米,进深三间,长10米。据寺内明永乐十九年重修碑记载:该寺创建人董贤,为大理佛教密宗首领。董贤先祖董迦罗,曾为大理国王段思平的国师,所以法藏寺俗称“国师府”。1956年曾在寺内发现南诏至明代写经、刻经3000余册及元明时期雕刻的木质文殊、普贤、四天王像等。
4 `( F& M7 O2 M! j3 r/ F( s  1987年12月,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J# Y3 Q" M- k8 `+ O9 r
9、沙溪兴教寺(目录)
6 _- `% L$ I" O! ]) A- @  位于剑川县沙溪寺登村,始建于明永乐十三年(公元1415年)。寺内尚存大殿、中殿、山门、古戏台等建筑。大殿为重檐歇山顶建筑,殿内保留壁画50余幅,多系当地画家张宝绘制,其中《太子游园苑图》、《降摩释迦图》、《西方阿弥陀佛图》等精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8 C$ [& s; ]: s; x, n/ I  古戏台为三重檐楼阁式建筑,第一层为戏台,始建于清嘉庆年间,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重修。; R; S! {0 X& X8 z% q' x
  1987年12月,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V; R. e3 w: d) J, s& X10、祥云水目山佛教建筑群(目录)
. e8 |& ^6 p1 S! G9 v" F# o7 O  位于祥云县城东南约20公里,海拔2627米。这里古树参天,是云南省佛教胜地之一。据史料记载,唐元和八年(公元813年)起,普济庆老禅师即首建水目寺,“衲子千余,六诏诸王,咸来问道”。以后,历代高僧相承不绝,大理国王族中曾有不少人在此出家为僧。 / m; z  g/ I! F) c, h1 F
  水目山经历代修建,曾有水目寺、宝华寺、普贤寺、地藏寺等梵刹寺宇。水目寺右侧山岗上,现存墓塔50余座,是水目山禅林历代名僧的圆寂之地。/ s1 \4 ?% i" R0 i6 H
11、宾川鸡足山佛教建筑群(目录)
1 ]# s; X& K+ Z. T3 z. c9 n  鸡足山距宾川县西北30公里,因此山前列三峰,后迤一岭,形似鸡足,又相传佛祖释迦牟尼大弟子迦叶尊者在此布道,故名鸡足山。作为佛教胜地,鸡足山开发较早。相传迦叶入定鸡足山的时间为汉代,蜀汉时期鸡足山便开始建寺,至南诏大理国时期,随着佛教的兴盛,鸡足山的寺庵得以扩建。元明时期,鸡足山建成“八大寺,七十二丛林”,清代发展为三十六寺、七十二庵的规模,信徒遍及云南、西藏、四川诸省及日本东南亚各国。 # S* y7 e% C* t, G' p4 k
  鸡足山现存的主要佛教建筑有金顶寺、铜瓦殿、祝圣寺等。金顶寺位于鸡足山天柱峰顶,建于明嘉靖年间,寺内建有三光殿、韦陀殿、大殿及楞严塔,登塔可东观日出,西观苍洱,南观祥云林海,北观玉龙雪山。& U% j' v6 Z4 ~3 b. ~% B' O/ @
  祝圣寺位于鸡足山东侧半山腰,原名迎祥寺,明末僧晋宜建,清末名僧虚云又作扩建。现存镇宝亭、月牙池、天王殿、大殿、藏经楼、方丈室。- N; r5 v- S2 E
  铜瓦殿古名传灯寺,又名铜佛殿,位于金顶寺下200米处,始建于明正德年间,现存大殿三间,厢房六间。殿西侧有天然巨型石门,相传为迦叶守衣入定之处,前有密檐方塔两座,建于明万历年间,名引光双塔。
- ?+ S* @1 f, E  s12、巍山巍宝山道教建筑群(目录)
0 _; Y  `2 z8 [! j2 z9 q9 h  位于巍山县东南约10公里,昔为南诏王细奴罗耕牧地,山前巡山殿奉祀细奴罗像。
# e* ~2 P% O7 w  清初,开始大量兴建道教庙宇,分布于前山、后山、长春洞三地,原有道观22处,现存11处,一度成为云南道教中心。巍宝山古建筑群的长春洞,平面布局呈八方形,庙内有道教壁画和精美木雕装饰。文昌宫有古代彝族打歌的壁画,灵官殿有15米高的古茶花树,玉皇阁、青霞观规模宏大。斗姆阁、道元宫、朝阳洞等古建筑,都有一定的建筑艺术价值。
- V/ c- m+ H( h5 H2 z  1987年12月,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y% C$ ]' E7 b3 @0 C; b
13、漾濞下街老清真寺(目录)/ W5 z) H. m2 V8 D( g; A
  座落于漾濞下街西南,始建于明末。大殿坐西朝东,重檐歇山顶,通面阔20.4米,通进深16.1米,高11.8米,大殿斗架飞檐,雕梁玲珑,颇为巍峨壮观,殿内藻井,写满富有装饰性的伊斯兰教经文。
/ t, ~* n! N6 X& K14、大理天主教堂(目录)
: K( u9 O7 ]6 h  位于大理古城内,建于1930年,坐西向东,建筑包括大门及礼拜堂两部分。礼拜堂总体共九间,东西长36米,宽13米,总面积470平方米,为抬梁式建筑,重檐歇山顶。门楼仿白族民居建筑,构件雕刻绚丽精致,具有中西结合的特点。, `! U$ M1 Q; K' {
15、喜洲庆洞“神都”本主庙(目录)
5 H6 ]+ A$ E: H! Y7 B1 W& y  位于喜洲镇庆洞村,“神都”又名中央皇帝庙,供奉大理国段氏远祖、南诏大军将段宗榜为神,是统率白族各村本主的最高神。神都现存建筑为清光绪年间所建,民国时又作修葺。大殿单檐歇山顶,斗拱规模宏大,阁扇雕刻精美。2 g1 v* |' j6 V; F% i) c/ X8 x
16、下关将军洞(目录)6 q" i% O2 g) B
  位于大理市下关苍山斜阳峰下,祀奉唐代李宓。李宓,唐天宝十一年(公元752年)率兵征南诏失败,沉江而死,后被奉为上村本主。现存建筑有门楼、过厅、正殿及南北侧院,为民国初年所建。大殿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单檐歇山顶建筑。大门下为门道,上为戏台,平面呈凸字形。
- H  @4 i" e' x& \7 i# y17、喜洲白族民居建筑群(目录)
. z# ^6 M  Z2 b2 k. p" M' e2 {  c  位于大理喜洲镇,其布局多为典型的“三坊一照壁”及“四合五天井”的白族庭院格局,建筑为土木砖石结构,门窗均雕刻精细木刻花鸟图案,房屋装饰,粉白灰墙,局部绘以水墨山水画,更显典雅大方。门楼门座用精雕青石砌出图案,加以结构繁缛的额阙,整体建筑艺术吸收了西方及江南民宅的优点,形成了独特的白族建筑风格。
+ N5 B6 \0 N0 `  现重点保护的有杨品相宅,严、董等家大院,既保持了白族民居传统,又结合了西式建筑手法,其中杨品相宅等均为中西建筑艺术结合的上品。
1 b: `) w& I3 d8 K  ~  2001年6月,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关注官方微信

微信号:大白网

微博:大白网

QQ1群:4731622

QQ2群:4731622

全国服务热线:

QQ24485416

(工作日:周一至周五 9:00-16:00)
大理市
www@dali8.net

手机版-小黑屋- 大理白族|大理乡村旅游网|大理网|大理论坛|白族网|大理旅游网|大理信息网|大理生活网

技术支持:挖主机网络 Powered by大白网© 2006-2025 dalibaizu.com  滇ICP备19004088号 滇公网安备 532901020005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