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诏大理国的国号和王号" D: k5 @3 d( G8 ?' Q* E
六诏合一之前的蒙舍诏,因居于六诏之南,故称“南诏”。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南诏统一洱海地区,标志着南诏地方政权的建立,“南诏”便成为国号。南诏还被称为“大蒙国”,这是因南诏原居蒙舍川(今巍山),称“蒙舍诏”,王室家族以“蒙”为姓。在世隆当政时(860~877),南诏又称“大礼国”。世隆曾一度以大厘城(今喜洲)为都城,因倾慕汉、唐文化,效行“礼治”,故改大厘为大礼。隆舜为王时(878~897),南诏又称“大封人”、“大封民”、“大封民国”。古氐羌语“封”与“白”同音。故其名号实为“大白人”、“大白民”、“大白民国”。有的史书称南诏为“鹤拓”,据考证“鹤拓”乃梵语“乾陀罗”的近音异写,意为“妙香国”。南诏后期佛教盛行,故又称“妙香国”、“鹤拓”。7 l0 l$ h, e3 A7 x* A% A
9 a% u3 r" U: B2 I4 f- O. ~
继南诏之后的长和、天兴、义宁三个短暂的地方政权,又称“大长和”、“大天兴”、“大义宁”。“大理”作为一个地方政权的国号,应与南诏王世隆曾称“大礼”有关。“大礼”者为倾慕汉、唐文化,效行“礼治”之意。大理国改“大礼”为“大理”,似有重新调整关系,治理国家,求长治久安之意。大理国中后期,权臣高氏专政,曾一度建立“大中国”(1095),仅一年又还政于段氏,此后大理国又称“后理国”。一般认为“后”即前后之后,事实上大理国前、后期确有很大差别,即前期是段氏当政,后期是高氏专权。: B6 V6 M9 W% A' e S
, c {4 Q! H: ^& L3 }" \' ?8 O' {
南诏从皮逻阁被唐王朝封为“云南王”算起,共传15主、164年(738~902)。“诏”即王之意,六诏统一前,“诏”又有“酋长”、“部落首领”的含意。南诏王室往往自称“骠信”、“骠信苴”。“骠信”意为“君”,即南诏王之意。“信苴”意为“俊”,王子之意。南诏王隆舜还自称“摩诃罗嵯”。学者一般认为“摩诃罗嵯”即梵语“大王”或佛教密宗护法神“大黑天神”之意。另外,南诏王皮逻阁、阁罗凤被唐朝封为“云南王”。异牟寻、寻阁劝、劝龙晟、劝利晟、劝丰祜还被唐朝册封为“南诏王”等等。
! m7 q) h e& m1 j* c( C- t b& W Z( z" h" Y
南诏之后,长和国主、大理国王也自称“骠信”。大理国王还自称“摩 诃罗嵯”。直至元代,大理国王段氏的后裔历代大理总管,仍然称“信苴”。另外,宋王朝还先后给大理国王加了许多封号,如封段素顺为“云南人国都王”;段素英为“云南大理国王、兼怀化大将军、忠顺王”,又被特授“栓校太保、归德大将军”;段正严为“金紫光禄大夫、栓校司空、云南节度使、上柱国、大理国王”等等。大理国王段氏共传22主、316年(938~125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