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给孩子一个幸福成功的人生,家庭教育的目标不容忽视。当今的家长非常重视对孩子的教育,但很多家长步入的是教育孩子的误区。
第一个误区:“只要孩子学习好,其他什么都不重要”。
有一项调查显示,16%的家长持完全同意的态度,大部分家长对此观点总体上倾向于认同,只有27%的家长完全不同意此说。平时和学生家长打交道,经常听到家长表示,只要孩子好好学习家里的一切事务都不牵扯孩子,并且要最充分的、竭尽全力的后勤保障和供应。学习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经历之一,非常重要,但不是全部。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还要学会处事、学会合作、学会健体。
第二个误区;极端期待心理引发急功近利的教育行为。
面对来自社会的升学及就业压力,不少家长急于求成。忽视早期教育,孩子出了问题非打即骂;一味责怪孩子过错,从来不知反思自己;家长成为老师的“助教”,课外又给孩子布置大量作业与习题;重视学校教育,忽视社会对孩子的影响等。家长对孩子成长的期待心理一旦极端化,必然在认识上诱发非理性思维,忽视孩子发展的实际,产生急功近利的教育行为。为了满足心理期待(甚至是虚荣心),混淆孩子心理上的“可学”(潜能)与教育学上的“应学”(能力)之间的本质差异,盲目的“选择”一些打着科学旗号的“快速学习方案”、“神童培养计划”,结果是事与愿违。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么个家长也是不同的,所以很多的学习方案和培养计划并不符合自己孩子和家长的实际,是没有效果的。
第三个误区:盲目攀比心理引发“无个性化”的教育 。
家长用熟悉的同学或同龄儿童的优良表现来激发孩子的上进心,作为一种教育策略,如果使用得当,会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但是,相当多的家长攀比心理膨胀,忽视孩子的个性差异,随意选择评价标准,盲目攀比,错位比较。其结果是孩子的个性消失,成长为顺从的“乖兔子”,抑或是孩子的个性扭曲,成长为叛逆的“坏豺狼”。曾经有一位家长,用学习成绩优异的孩子的表哥、表姐为榜样,和自己的孩子比较教育孩子,结果孩子的一句话把家长气得半死:“他们很优秀,但是不跟你叫爸爸。”此后,很长时间父子相互不说话、不见面。
还有的家长不尊重孩子的隐私和权利,当着别人的面指责孩子、随意干涉孩子的隐私权利。于是,不被尊重的孩子长大以后也就不知道如何尊重别人了。因此,父母进入子女房间应该先敲门,移动或使用孩子的东西应该得到他的允许,任何牵涉到子女的决定应该先和子女商谈等等。
第四个误区:把孩子当作实现自己梦想的工具。
很多家长都曾表示,要让孩子实现自己当年的梦想,尤其是在农村,有的孩子是背负着家庭中三代甚至更多代人的大学梦想,使孩子不堪重负,并且会产生逆反心理。有的孩子感觉他学习是为了父母,而不是自身愿望考虑主动学习。有一个孩子,从小喜欢无线电单片机,但学生的父母 1 2 后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