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南诏纪事简介
5 w! o: t/ X0 F5 G* w/ K' L 在七世纪末、八世纪初,洱海地区的历史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期,出现了六个较大的民族部落。因其部落酋长称“诏”(即王者之意),故历史上也通称之为“六诏”。分布在今漾温县和巍山县北部的是“蒙崔诏”,在今宾川境内的是“越析诏”,在今洱源县有“浪弯诏”,在今邓川境有“耀脓诏”,在今洱源和邓川之间有“施浪诏”,在今巍山县有“蒙舍诏”。
" c" u2 o( O4 j1 o5 J2 y 八世纪中叶,六诏中位置最南的“蒙舍诏”在唐朝的扶持下,其首领皮罗阁统一了洱海周围地区的河蛮等各部,建立了“南诏”政权。唐樊绰《蛮书》说:“河蛮,本西洱河人,今呼为河蛮,故地当六诏皆在,而河蛮自固洱河城邑。开元已前,尝有首领入朝。本州刺史,受赏而归者。及南诏蒙归义(南诏王皮罗阁)攻拔大厘城,河蛮遂并迁北,皆羁制于浪诏。”这说明“河蛮”(或弥河白蛮)早期就定居在洱海沿岸地区,后来曾被南诏征服,他们即是今天白族的先民。 南诏属于奴隶制性质的政权。政治上是乌蛮蒙氏居于最高统治地位,自蛮贵族为其臣属。但在经济、文化上则始终以“白蛮”为主导,并吸收不少汉文化。
$ M5 p$ `& s3 v& y* b 据史载南沼首领曾先后接受了唐王朝委任的“刺史”、或封赠为“台登郡王”、“云南王”、“南诏”、“滇王”等,而且还仿照唐朝的官制设立了“清平官”、“大军将”以及“六曹”、“九爽”等统治机构。地方则设置十个睑(即州级行政单位),对外没有六节度和二都督等职衔。至天宝八年(公元七四九年》阁罗凤继立。因云南(即姚州)太守张虞陀淫姿启衅,蓄意勒索,激起阁罗凤愤怒,南诏始叛唐,起兵攻破云南,杀张虞陀,并取羁縻州三十二州。唐玄宗不省形势,于天宝十年(公元七五一年)命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率兵八万,往击南沼,战于西洱河。结果唐大败,死六万余人,鲜于仲通仅以身免逃归。天宝十三年(公元七五四年)唐将李宓又带领十万大军进攻南诏,结果是“三军潰莥,元帅沉江”(《南诏德化碑》),全军覆亡。. y8 z0 { V% \! h5 T: I+ [
唐朝多次用兵,丧师二十余万,白骨累累,长埋于下关天生桥畔,取名“万人域”。南诏叛唐后,有一个时期,曾经在西北“吐蕃”(今西藏)的压力下附属改善。吐蕃以阁罗风为兄弟之国,册为“赞普钟南国大诏”,并曾多次联合向唐发动进攻,掳掠了大量汉族人口,其中被南诏掳回的一些能工巧匠曾与当地白族人民一起,在洱海地区建筑了许多宏伟的工程。被掳掠的汉族知识分子曾在南诏传授汉族文化,又从内地传人许多汉文典籍,这些都大大提高了白族人民的汉文化水平。南诏统治者通晓汉文,所写宇迹工整,文理通达,汉文化水平已发展到相当成熟的程度。7 s; g( r9 s( }: j
后来,南诏国王异牟寻与唐言归于好,曾派遣贵族子弟轮流到成都读书,相延长达五十年。当时南诏清乎官杨奇鲲、段义宗(均为白族)所写的诗文,如《途中行》、《岩嵌绿玉》、《洞去歌行》等,被公认为是“高手”、“佳作”,流传于内地,还收进了《全唐诗》和《全唐文》中。就在这时,白族有了渐趋一致的语言和风俗习惯,发展了白族的灿烂文化。当时的一些历史文物和文学作品还流传至今成为人们研究云南各族古代历史的重要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