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你其实非常聪明!”
玲玲检测不及格,我并不感到意外,因为有过几次历史性的记录。但在我的潜意识里,我并不认为玲玲是笨孩子,我经常夸玲玲:“你其实非常聪明。”
利用中午休息时间,我教玲玲“解决问题”,“两个量合在一起的时候要用加法”,“两个量进行比较的时候用减法”,不知为什么,曾经单独多次教过的数量关系玲玲总是反复出错。今天辅导后,我似乎感觉玲玲还是能理解的,不知明天又会怎样?
即使这样,我还是感觉玲玲其实挺聪明。当她能潜心于学习的时候,理解能力特别强,但她总是不能把这种心境坚持。我总是能看到她手中富有情趣的“小玩意”,她对橡皮的爱好似乎情有独钟,一学期中她带到学校的橡皮品种不下十种,而且都是非常让人“赏心悦目”的,因此她和同学的语言交流非常广泛,非常自信。没有作业订正的时候她总是那么勤快地做老师的“邮递员”,做得非常乐意,这是有些优秀的孩子不愿做的事情,而这也正是玲玲讨人喜欢的聪明处。她有一定的上进心,通过鼓励很喜欢和同学比“努力”,只是持续时间并不长。玲玲很会调皮,让她把错题改正,她看也不看就肯定地说:“我不会做。”
从玲玲的身上我多少能看到一种孩子的灵气,但在成绩面前孩子总是很失败。
有时我真的很为孩子担心,每个孩子都拥有多种天赋,就如玲玲,她认为自己不够聪明,因为她被拿来跟别的孩子比较。我们现在的教育体制不是去发现每个孩子身上独特的天赋,而是简单地把他们放在同一个智商标准下去比较。
玲玲考了个不及格,被她奶奶打了一顿。家长没能在孩子小的时候去辨别她的天赋,鼓励她发挥天赋,那么孩子的天赋必然受到“单一天赋”教育体制的限制。我们的教育体制只适合一部分孩子,遗憾的是,所有的孩子都在这个体制下接受教育。
老师们总在努力让成绩不好的孩子也快乐学习,就如玲玲脸上的笑容多少会让老师感到欣慰,但不能让人欣慰的是目前我们却又不得不把她放在同一个智商标准下去比较,因为我们的考试似乎就是一份“判决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