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百日咳是什么?_婴幼儿疾病防治方法

0
回复
286
查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6-23 21:38: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百日咳(pertussis ,whooping cough)是由百日咳杆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特征为阵发性痉挛性咳嗽后伴有较长的ji鸣样吸气性吼声,病程长达2~3个月,故名"百日咳"。幼婴易发生窒息、肺炎或脑病而导致死亡。 </P>   病因 </P>   百日咳鲍特菌(Bordetella pertussis)简称百日咳杆菌,为革兰氏阴性短小杆菌。该菌在体外、室温下仅能生存2小时:日光暴晒下1小时;加热60℃,15分钟即灭活;可很快被一般常用消毒剂杀灭。副百日咳杆菌(B.parapertussis)可引起类似百日咳的呼吸道症状,但与百日咳杆菌无交叉免疫。 </P>   发病机制 </P>   百日咳杆菌侵入易感儿呼吸道后,细菌首先粘附在呼吸道上皮细胞的纤毛上,并不侵入细胞中,不断增殖和产生毒素(包括腺苷环化酶毒素、表皮坏死毒素、气管细胞毒素等),造成纤毛细胞坏死、粘膜广泛炎症和破坏。并引起全身反应。 </P>   支气管粘膜纤毛被破坏后不能很好地排出炎症分泌物,以致粘膜感觉神经末梢受到持续刺激,易于反射性地引起连续剧烈咳嗽。阵咳时患儿声门痉挛,处于呼气状态;咳嗽暂停时,大量空气被吸入通过痉挛的声门即发出较长的ji鸣样吼声,直到粘稠分泌物排出后,痉挛阵咳始暂停。随着分泌物的积聚,阵咳再现。</P>   由于长期剧烈咳嗽在神经中枢形成了兴奋灶,故病愈后数月内受到一些非特异性刺激,即可诱发百日咳样咳嗽。 </P>   流行病学 </P>   本病传染性很强,人群对本病普遍易感,病人是主要传染源,成人带菌者也有传染性。本病主要通过飞沫经呼吸道直接传播,传播范围一般在患儿周围2.5m以内,很少通过其他物品间接传播。发病前1~2天至病初3周内传染性最强,但恢复期也有传染性。</P>   过去本病可散发或流行(常3、4年发生-次),广泛预防接种后发病率明显降低,但未改变此周期。本病冬春季较多,但夏秋季也不少见,可能与小儿接触密切有关。密切接触的易感者90%以上发病,包括新生儿。预防接种与患病后的免疫力并不完全,6岁前接受过免疫接种的成人和医院工作人员,由于抗体逐渐消失,可成为带菌者或轻症病人。 </P>   临床表现 </P>   潜伏期大多7~14天(3~21天)。年龄越小,症状越重。整个病程不发热或仅有低热。典型患者全病程6~8周,可分以下3期: </P>   (一) 卡他期  从发病到出现痉咳,病期约1~2周。临床呈现感冒症状,如流涕、咳嗽,可有低热。咳嗽开始为单咳,2~3天后热退,咳嗽日渐加重,尤以夜晚为甚,逐渐发展为痉挛性咳嗽。此期传染性最强,若能及时治疗效果也最好。 </P>   (二) 痉咳期  约2~4周或更久。此期不发热,以阵发性痉挛性咳嗽为本期特征。痉咳一般以夜间为多。每次咳嗽连续十几至几十声,如此反复多次,直至咳出粘稠痰液或将胃内容物吐出为止,紧接着深长吸气,发出ji鸣样吸气性吼声。痉咳时患儿两眼圆睁、面红耳赤、屈肘握拳、头向前倾、舌向外伸、颈静脉怒张,表情非常痛苦。 </P>   痉咳久后,因胸腔内压力增高,头、颈部静脉回心血流受阻,常发生眼睑颜面浮肿、结膜下出血、面部瘀点、眼周皮下出血发青等,也可发生鼻衄、咳血、甚至引起颅内出血。 </P>   由于痉咳时舌向外伸与下切牙摩擦可产生舌系带溃疡。 </P>   如无继发肺部感染,患儿体温正常,也无气急,肺部多无阳性体征或仅有不固定的罗音。 </P>   无阵咳时,患儿活动玩耍如常,但强迫进食、哭笑、奔跑、刺激咽部、吸入煤烟等均可诱发阵咳。 新生儿与小婴儿常无典型痉咳,往往咳嗽几声后即出现屏气、紫绀、窒息,甚至惊厥、心脏停搏,如不抢救,可因此死亡。 </P>   (三)恢复期  约1~2周,阵咳发作次数减少,咳嗽减轻,逐渐痊愈,但受烟熏、冷空气等刺激或上感时可再次出现百日咳样阵咳。 </P>   并发症 </P>   (一)中耳炎  不少见,多由肺炎球菌所致。 </P>   (二)肺部并发症  在痉咳时期常并发肺炎。百日咳杆菌可引起肺炎,但通常是由肺炎球菌、流感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感染所致。高热提示肺炎,如有呼吸浅快,两肺较多细湿罗音则可肯定;粘稠分泌物可导致肺气肿、肺不张;剧烈咳嗽可使肺泡破裂引起气胸、纵隔气肿、皮下气肿等。 </P>   (三)百日咳脑病  反复阵发性剧烈咳</p></p> 1 2 后1页
关注官方微信

微信号:大白网

微博:大白网

QQ1群:4731622

QQ2群:4731622

全国服务热线:

QQ24485416

(工作日:周一至周五 9:00-16:00)
大理市
www@dali8.net

手机版-小黑屋- 大理白族|大理乡村旅游网|大理网|大理论坛|白族网|大理旅游网|大理信息网|大理生活网

技术支持:挖主机网络 Powered by大白网© 2006-2025 dalibaizu.com  滇ICP备19004088号 滇公网安备 532901020005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