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3月底,上海一些媒体不约而同登了一条内容大同小异的消息,多少引起人们的警觉。消息称,上海人类精子库告急,不仅库存精液数量不足,而且志愿捐精者半数不合格。</P> </P> </P> 报道中纷纷引用了上海人类精子库提供的数据。</P> 关于前者,上海人类精子库证实说,他们每月只能提供200份合格精液,而上海地区实际需求为350至400份。目前,上海至少有10万对夫妇因不孕不育需要就诊,其中男子无精症或少精症占半数。</P> 关于后者,上海市人类精子库的检测报告也显示,在捐精者提供的样本中,快速运动的精子数量、精子液化功能都呈下降趋势;相反,其中所含微生物和致病菌的数量在增加。2004年,共有1360名男性报名捐献精子,经检测符合标准的仅79人。若就此大致作个推算,则志愿捐精者的合格率不会超过21%。</P> 两个结果,尤其是后者,显然会让缺乏心理准备的人感到意外。在过去的几年间,不少媒体曾作过类似报道,国外相关机构在世界范围内的研究也不断得出相似的结论,只是往往被人们忽略了。</P> 2003年,在世界卫生组织召开的“环境对生殖影响的国际研讨会”上,科学家们再次郑重地发出警告:全球性人类精子质量正在不断下降——每毫升精液的精子密度由1950年的1.31亿个下降到0.5亿个(下降了62%);每次射精平均精液量由3.5毫升下降到2.6亳升。如不采取措施,人类将面对难以预测的危险。</P> “精子危机”时代来临?</P> 一个新闻通稿引发的关注</P> “精子库告急的说法有些夸张,媒体可能曲解了我们的意思。”4月5日,在上海市仁济医院住院部顶楼(7楼)的办公室里,上海市人类精子库主任李铮博士向记者解释。</P> 3月28日是上海市人类精子库成立两周年,李铮表示,他们向有关媒体提供含有上述数据的新闻通稿,本意是想获得更多人的关注和理解捐精的意义。目前,上海人类精子库仍在正常运转。</P> 事实上,媒体报道确实带来了这一积极效果。记者在人类精子库那狭小的办公室看到,当天,至少有3名准备捐精的志愿者正拿着取精瓶和医生沟通。李铮说,最近来捐精的志愿者多了。</P> 志愿者捐献的精子不合格,是否就意味着他们丧失了正常的生育能力?这是人们心中的一大疑问。李铮对此进行了说明:“精子库对于捐精者的要求苛刻,这主要是因为精子库储存精液必须进行低温冷冻和解冻复苏这个过程,密度低、活动能力弱的精子往往在解冻后就无法达到受孕的要求。” 1 2 后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