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NT size=2> <FONT color=#00007f>林林和彤彤同年同月同日出生,上幼儿园又被分在一个班里,生日自然是要一起过的。那天,老师分别在两个蛋糕上插了5支蜡烛,让他们许个愿。林林突然拉着彤彤的手说:“长大了,咱俩结婚吧!” 彤彤犹豫了一下,答应了:“那好吧。 <FONT color=#311f7a>”站在他们后边的丁丁不高兴了,当彤彤把切好的蛋糕送到他手上时,丁丁没接,气呼呼地问:“你为什么说话不算数,不是说好了,咱俩结婚的吗。你怎么又改主意了?” <FONT size=2> 晚上,彤彤向妈妈求援:“我该怎么办呢?”
<FONT size=2> 妈妈问她:“你为什么答应林林?”
<FONT size=2> “他说这样我们就可以永远在一起过生日了,我觉得也挺好;还有,林林爱帮助别的小朋友,所以我愿意跟他好。”
<FONT size=2> “那丁丁呢?”
<FONT size=2> “丁丁画画好,我也喜欢。但是我是不是只能和一个人结婚呀?”
<FONT size=2> 突然面对这个不曾想过的问题,彤彤妈头脑中出现了片刻的空白,无言以对。望着彤彤那充满期待的目光,她琢磨着怎样给孩子一个恰当的解释。
<FONT size=2> <FONT color=#ff7f7f>都是模仿惹的“祸”
<FONT size=2> 当幼儿园中班的孩子回到家里突然宣布他(她)的“结婚计划”,或因为棘手的“爱情”问题向你发出求救信号时,相信不少年轻妈妈会面临和彤彤妈一样的困惑,却少有彤彤妈遇事的冷静。她们有的或许会吃惊得大跌眼镜,痛斥孩子“别胡说八道!”甚至为这么小的孩子会对与“性”如此密切相关的事情想入非非感到诚惶诚恐。
<P><FONT size=2> 其实,这大可不必。童言无忌,而且孩子的话有时与他们要表达的真正意思有很大距离。当一个四五岁的孩子郑重其事地表白“我要和某某结婚”或“我爱某某”时,他的真实想法多半是自己很愿意和某个小朋友在一起玩,表示两人很要好。而他之所以使用“结婚”、“爱”一类比较刺激的字眼,或者女孩穿上漂亮的纱裙一本正经地同“心仪”的男孩举行“婚礼”,是因为他(她)听身边的大人们这么说过、做过,或从电视上看到过类似的画面。他们的这种做法是成人行为的不恰当的“翻版”。孩子偶尔也会把这种情感表达用在同性的小朋友身上,比如两个小男孩或两个小女孩宣布“结婚”。 1 2 3 后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