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是活动型综合课程,课程目标主要是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活动是教和学的共同中介。目前实际教学中表现看来热闹,实际游离目标之外,走过场的教学活动仍随处可见。为了充分发挥《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在小学素质教育中的作用,使小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更好地建立他们对品德与生活(社会)良好的态度与情感,培养、掌握学习的过程,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课题组经过认真地探讨与研究,在主课题“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有效性的研究”下,确定了子课题“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中教师地位和作用的实验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1.2005年8月——9月 课题前期准备阶段
(1)成立课题研究小组
(2)学习相关理论,把握研究方向,确定课题研究内容
(3)制定课题实施方案,部分内容进行预测
2.2005年10月——2007年6月 课题中期实施阶段
第一阶段(2005年10月——2007年2月)
在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教师中开展教师所处地位和应起的作用进行研究、讨论并在实践中体验。
其间,开展如下研讨活动。
*2006年1月9日课题组成员进行了会面探讨。
*向教育局申报酝酿开展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学科骨干教师研修班。
*组织教师进行理论学习,下发相关学习资料。 1 2 3 4 5 后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