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位母亲遇到的问题,与上面的情景完全不同。孩子向她提出的问题,是在孩子做了多种想象、拥有多种答案以后提出来的,孩子已经觉得自己的想象和答案似乎不能“准确”的回答这个问题,所以才向母亲求教。
如果这时候,父母还要用与幼儿类似的水平去回答孩子的问题,比如说,“下雨是织女流下来的眼泪”,那只是在他们并不缺少的想象中增加了一种,对孩子的成长毫无益处。
因为,如果孩子不相信你的话,那你是对孩子求知欲望的搪塞,孩子会知道,从你那里得不到什么帮助;如果孩子相信了你的话,他还必须再有一个过程,认识到你所说的是不对的,纠正你教给他的“知识”。
所以,孩子向成人提出问题,并不是想在多样性的描述中再增加一种,而是想了解问题的真谛。如果不给孩子正确的解释,反而用与幼儿类似的水平去回答孩子,是对孩子求知欲望的搪塞。
成人的问题和孩子的问题,是完全不同的问题
孩子对成人问题的回答,其实也试图靠近真实和真理。只是由于他们掌握的真实和真理确实太少,所以他们只能展开想象。成人对孩子想象的赞赏,是对他的想象力的赞赏;而成人对孩子想象的否定,则是对孩子想象力和主动性的否定。
但孩子对成人提出的问题,是孩子在思考基础上寻求“真实”或“真理”的表现,是对自己的想象不太相信的表现,是孩子开始通过成人了解自然的表现。
成人的问题和孩子提出的问题,是完全不同的问题;成人对孩子问题的回答和孩子的回答,也应该是完全不同的回答。
主动求教形成的知识是孩子成长的标志
这位家长做了一个有趣的试验,就是把其它孩子关于“下雨”的描述说给孩子听。孩子听后,对有的小朋友竟然说是“天空哭鼻子”哈哈大笑。这时的孩子,是在笑话那些幼儿的“幼稚”:竟然不知道下雨是怎么回事。她觉得自己明显高于他们,因为她已经从母亲那里知道了问题的“本质”。 1 2 后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