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家庭教育的缺位与补位——《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家长读后感_家庭教育心得体 ...

0
回复
424
查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7-14 23:36: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已是快到端午。不知道为什么,自从有了宝宝,总是感觉每天的时间都不够用,孩子也在溜走的时光中不经意地就长大了,迅速得让你有些回不过神。

每次看到女儿,我总是感到幸福,每次一家三口在一起开心地大笑,我总是感到很快乐!是啊,能够抛开繁琐、做不完的工作好好享受一下三人时光,好好地听黄志墨唠叨唠叨她在幼儿园的见闻,已让我非常满足。呵呵,我再啰嗦下去似乎跑题了,言归正传,下面我对照发展指南的目录,谈谈自己的看法。因本人不是专门研究幼儿教育的,只是结合自身有感而发,有少许借鉴,但通篇都是自己一个字一个字敲键盘得来的,绝对的自有版权,供老师家长们拍砖。

实施《指南》应把握的4个方面值得花时间逐句理解深入体会。这4个方面可以说是整个发展指南的一个亮点,闪现着尊重幼儿教育对象——幼儿个体的人性光辉,是对以前教育大家优质教育理念的集合并针对3-6岁的孩子进行了简化。不是“一刀切”,不是盲目“攀比”,而是以理解的心态承认个体的差异。不只注重结果,而更注重儿童探索世界的过程,不是只注重“成绩”,而是更注重孩子获取知识的兴趣和能力。四点认知字数并不太多,这些道理讲出来,可能大家都懂,“授童以鱼不如授童以渔”嘛!但是,真正把这些内容融在平时家长的一言一行中,严格遵守而绝不违背,以目前的家庭教育环境而言,所取得的成效仍有所欠缺。

原因我想可能有如下三个大的方面

1、 爷爷奶奶在孩子的教育中的不正确站位。

这里,不得不感谢孩子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为孩子辛劳的付出和关爱,但就教育理念而言,很少有爷爷奶奶辈的家长能够接触到并认同,他们往往对这些“新式”的教育理念嗤之以鼻,往往是以孩子父母为例“你不就是我们带大的,还能有什么问题,你们不都培养出来了!”,孩子父母往往挨一顿训斥或是碍于父母亲面子而默认了爷爷奶奶的做法,新式教育理念的大旗还没竖几天,硬仗还没打呢,就在亲友团的强大压力下乖乖“缴械投降”了。有些家长可能跟我一样感觉到这方面有些许无奈。尽量减少爷爷奶奶不良教育理念和方法给孩子潜移默化带来的负面影响,真是费时费力见效差还不讨好。如果孩子在爷爷奶奶的“诱导”、放纵 和高于孩子父母的权威下,已经形成某些不正确的理念和看法,想改过来确实要花一番心思,但是,我的体会是,任何时候改都不为晚,关键要耐心跟孩子分析为什么爷爷奶奶说的不对,让她自己打心眼里认同父母的看法,而认识到爷爷奶奶一些言行不正确或是不够好的地方,会带来哪些后果。我认为这个过程很重要,不要简单粗暴跟孩子说:“你必须怎么样,你怎么这么不听话,必须按照父母说的做,否则就是不听话的坏孩子,把坏孩子丢掉!”孩子会显得很委屈,她小小的心里会不会在想:“一个这么说,一个那么说,烦死了!”她真的会这样想!错不在孩子,不能将两代人的教育理念差异和矛盾转嫁到孩子身上,更不能引起家庭的不团结不和谐,细心的父母们需要掌握这方面的技巧和方法。

对老人适宜采取“哄”的方式,首先肯定老人的辛苦,肯定他们对孩子是真心真意的付出,然后再委婉的开玩笑似的轻松的说出他们做法的不妥之处,而不是“硬顶”。没有功劳还有苦劳嘛,

对孩子适宜采取稍严肃些的“讨论问题”方式。首先摆出问题,问问她的看法,说说爸爸妈妈的看法,讨论一下各种可能性,引导孩子是不是还有更好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建议她下次就采取更好的方法,获得更好的效果,让大家都开心。这样孩子会自主选择更好的方式,摒弃不好的方式。这里也要注意一点,不要在孩子面前全盘否定爷爷奶奶们,要让孩子知道爷爷奶奶关心爱护孩子有时候只是方式方法上可以再改进一些,爷爷奶奶、父母都需要学习,大人们也是通过学习而不断进步的。

这样一套程序下来,我想是不会产生太大矛盾的,老人孩子都乐于接受,双方都感觉受到了尊重。尤其是孩子,引导她说出内心真实的想法,我想这一点也很重要,将这样的习惯养成对于今后尤其是青春期孩子的心理发育会有很大帮助,和最信任的人无障碍沟通交流才能少些阴霾,多些阳光和健康向上!

2、孩子父母作为家庭教育的主体在知识水平及理念、方法层面亟待提高。

刚刚说完了孩子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现在来个“自我反省”!呵呵。不是所有的家长都能够充分重视这4条,全身心的践行这4条 。像我上面讲到的,家长同样需要学习。70后、80后的家长们也有城市生长于独生子女家庭的,也有生长于农村家庭的,我们这一代人的成长教育环境决定了我们的教育理念是匮乏的,而且还没有好好反思我们历经的教育体制中有哪些缺失和不足,还没有好好学习怎么教育孩子,就匆匆上阵“应付”自己的小孩去了。我们这一代的家长,小时候没挨过打的估计没有。我小的时候城里学校的老师还热衷于体罚呢,拿钢尺打手心,罚站,罚抄,跪搓衣板,暑假反锁在家做作业,作业稍不得家长意就撕了重新抄。听老师的话都像圣旨一样,很少有违背,少数调皮的对老师还是敬畏的。我觉得我们最缺失的教育经验是两个词“尊重”和“自由”。

(一)关于尊重

孩子绝不是爸爸妈妈的附属品,也不是爸爸妈妈的“优质产品”,首先她是一个人,是人就理应获得尊重。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说“人生而平等”,这不仅对于成人,对于孩子也是如此,孩子生下来为人就理应获得大人的尊重。尊重孩子的人格,尊重孩子是独立的个体,尊重他们的想法。

孩子有自己的思维特点和行为特点,家长应从尊重出发充分考虑孩子的内心想法,从孩子的角度看问题,多理解孩子,而不是急于在孩子面前树权威,摆威风,顾面子,下指示,用惩罚。试想,孩子如果觉得没有得到你的尊重,她会尊重你吗?答案是否定的。

这就能联系到好多家长始终纠结的一个问题,“孩子怎么就是不听我的话??”“孩子怎么老是不听我的话??”简单归结于孩子调皮任性而不从自身找找原因怕是有失公平。

怎么让孩子听你的话?答案是:尊重她。

多安排一些时间和孩子在一起,和她一起游戏。游戏哪怕是简单动作的简单重复,只要没有危险,只要孩子高兴,都应当积极参与,当然还需要有一定的时间限制,这个可以事先征求孩子意见,征得她的同意。我家经常出现这样的场景,黄志墨拉着我和她爸爸当学生,她当小老师,反复上课,乐此不疲。看到妈妈表现好还给我奖励小红花,爸爸调皮捣蛋还顶嘴,就批评他表现不好,经过教育后,表现好时再给他补上小红花。总是在黄志墨神采飞扬万分投入时,他爸爸趁她不注意,要哭不哭要笑不笑的挤着脸万分无奈对视我:“我滴神呐,这有什么意义呢?”然后在女儿的训斥声中迅速转变神态,表现出无比高兴,继续当他的学生了。很有意思)

谈她感兴趣的话题(哪怕是一些家长认为很无聊很没有意思的话),对她说的事真正从思想上重视,认真考虑,尽量满足她的合理愿望。赞同她所做的事,肯定她的想法。哪怕这些想法是莫名其妙,不合实际,纯属瞎掰型的。每次我遇到这样的情况,总是很惊讶地说:“哎呀,黄志墨你能这样想太好了,妈妈都没有想到。想法没有被我一棍子打回去,她就会很骄傲,她就会很愿意跟我继续说下去。事实上,有些我还真没有想到。我很乐意看到我的女儿比我强,有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当然现在只是很简单的表达,相信以后会慢慢形成她独立思考,有创造性的好品格。所以,我婆婆总是带一点表扬意味地说:黄志墨最听她妈话”(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我婆婆是很善于处理和媳妇的关系的)

实事求是表扬她的行为,真诚的鼓励她,给她提合理的建议,而不是简单、不明就里的命令和粗暴地让孩子执行命令。孩子们会“听话”的,而且会给你带来很多惊喜。

(二)关于自由

尊重的话题可能还提得多一些,自由的探讨我认为也同样尤为珍贵。“自由价更高”嘛!每一个个性健全的的人都会不自觉地去寻求自由,身体有疾病的人会苦苦追求身体的自由,诉求得不到满足的人会追求表达的自由。大人们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寻求最大程度的自由,孩子们则在大人的规定中苦苦寻求属于自己的自由。

我一直有感于人生中很多限制、不能尽善尽美、差强人意之处,所以一直希望给予孩子更多的自由,让她的身心不受束缚,活泼。快乐。但事实上,我自我感觉这一点我并没有做得很好,反而是比较薄弱的环节。黄志墨快四岁时,在我的诱导下,开始学钢琴,同时还学了跳舞。现在还在坚持中,我也未能免俗,当她弹琴不够认真,状态很差,贪玩磨时间时,我也不是每次都能控制好情绪。弹琴对于我来说是一个束缚,我晚饭后的时间基本被占用,想看会书,放松一下的想法基本取消。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对于喜欢看动画片,喜欢折纸,喜欢和小朋友们疯玩的黄志墨来说又何尝不是一个束缚。黄志墨的琴弹得有模有样,我也不急着让她考级、表演拿各种奖项,我希望她打牢基础,把进度放慢一些,把基功练扎实一些,等长大了能够作为她的一个兴趣爱好,作为她调整自己心情状态,抒发表达自己心情,获得自我肯定的媒介。我时常反问自己,该不该结束弹琴,把时间还给孩子?该不该还她自由?我也很想听听咱们班老师和其他家长就孩子学琴的看法。

再以孩子吃饭为例,志墨最初吃饭时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我始终有些耿耿于怀。为了培养她自己独立吃饭的好习惯,我很早就给她买了一套小餐桌和漂亮的碗、勺子和筷子。但因为孩子小,那是婆婆和妈妈都在家,吃饭时,外婆负责往孩子嘴里塞,奶奶负责不停地把堆在小饭桌前的玩具捡起来,看着志墨反复玩,反复摔,再反复拣,还不时地做鬼脸吸引孩子的注意力,给外婆集中火力哄她张嘴塞下饭争取时间。我当时就郁闷了,心想,这样下去,这孩子吃饭要成问题了。再大一点,也是外婆端着碗跟在宝宝后面喂,一边跑一边喂一边哄一边抱怨,真是很痛苦。到现在,志墨吃饭量不够大,速度不够快,吞咽不够及时,容易注意力不集中。之后,我采取了奖励、惩罚等很多措施,她爸爸也多次发火(她爸爸对孩子吃饭的事特别在意)疾言厉色,重炮轰炸,甚至打骂,可效果不是特别明显。我们和孩子见最大最多的不愉快就是吃饭问题。这个问题我们也仍然在纠结中,我还没有放弃努力。不管如何,家长的心态很重要,长期打骂不是办法,孩子吃饭表现更糟,都快形成心理阴影了,一看到吃饭就牙疼、肚疼、哪破了,哪伤了,不舒服等等都借口理由都来了。一方面想让孩子尽可能多吃一些,可另一方面又想给她自己吃饭的自由,让她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今天吃多少,不能每一顿都多多的满满的。我也很想听听咱们班老师和其他家长就孩子吃饭的问题的看法。希望各位不吝赐教。

看似简单而充满激情的“自由”字眼,实际操作起来确实限制诸多,令人纠结。使我们的做法错了?谁能保证你说孩子每餐都吃到让你满意的量就是绝对正确可取的,万一时间长了不消化积食了呢。如果不安排任何素质课,孩子会不会长大了怪罪父母没有坚持呢?

孩子的作息时间是固定的,能选择的空间余地很小,他们的自由也很少,关键孩子在家长的熏陶下,她们自己很难意识到自己应该追寻自由,争取更多自由的空间。也许是孩子们还太小。

从自由我又想到了下面的话,看似跟孩子教育没多大关系,实际上是在追根溯源、找寻不足。

3、孩子教育理念的进步体现时代的进步,教育理念实践中不完美不完善的地方体现出时代的弊病。

再多说些题外话,深受几千年封建制度奴役,根深蒂固的等级观念、官本位思想、逆来顺受和隐忍、阿Q心理以及气人有笑人无的国民的劣根性深深植根于我们每一个人的性格中。毋庸置疑,我们大多数的民众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而是简单的对别人的不足加以严厉批评,对自己的过失则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搞双重标准,缺少自我反省自我批评的精神,缺少面对不公平不公正待遇积极抗争的心态和行动。我们缺乏,孩子也遗传了这样的精神特质。
这些劣根性,我们精神层面的匮乏,跟我们当下社会物质产品的极大丰富是不相匹配的。最近网上曝出校长带小学生开房、教师虐待性侵孩子的事件层出不穷,我们在欣慰感叹自己的孩子有好老师的同时,心内不免一阵阵发酸发寒,我们的社会怎么了,中国人怎么了?救救孩子!

我最近读的一本书中,有一段是这么描述的:

“在这种社会中,人们相互之间再没有种姓、阶级、行会、家庭的任何联系,他们一心关注的只是自己的个人利益,他们只考虑自己,蜷缩于狭隘的个人主义之中,公益品德完全被窒息。”…“人们原先就倾向于自顾自:专制制度现在使他们彼此孤立;人们原先就彼此凛若秋霜:专制制度现在将他们冻结成冰。”

“在这类社会中,没有什么东西是固定不变的,每个人都苦心焦虑,生怕地位下降,并拼命向上爬;金钱已成为区分贵贱尊卑的主要标志,还具有一种独特的流动性,它不断地易手,改变着个人的处境,使家庭地位升高或降低,因此几乎无人不拼命地攒钱或赚钱。不惜一切代价发财致富的欲望、对商业的嗜好、对物质利益和享受的追求,便成为最普遍的感情。这种感情轻而易举地散布在所有阶级之中,甚至深入到一向与此无缘的阶级中,如果不加以阻止,它很快便会使整个民族萎靡堕落。”

也许有的家长读过,这是十九世纪法国历史学家托克维尔的著作《旧制度与大革命》前言中的一段话,当然,他探讨的是法国大革命前原有的封建制度如何腐败和不得人心,可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当下的中国应该能从中觉察到什么,人们应该从几百年前的社会景象中得到些惊醒。

如果我们现下的社会有这么多不足和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也难免焦躁,难免会出现价值观上的偏差,难免会出现急功近利,难免会只注重名次、结果,给予为孩子创造物质财富,为孩子铺好路还要铺上红地毯,难免不流露出嫌贫羡富,难免不气急败坏地和其他的孩子比较,难免会忽视智育教育更重要的德育教育。有人曾说,女人在一起总喜欢比两样,一是自己的老公,二就是自己的孩子。这里没有贬低女同胞的意思,而是就家长把孩子当成产品来塑造,当成自己的作品来炫耀总是不可取的。

我非常赞同17世纪捷克的伟大爱国者、教育改革家和教育理论家夸美纽斯的观点,搞教育的同志应该是耳熟能详了。在他看来,德育比智育更重要。如果你希望你的孩子具有谦虚、善良、和睦、可亲等美德,就需家长要特别着重培养儿童文明礼貌行为和良好的生活习惯,对幼儿不能只注意身体的养护和追求外表的装饰,而应当以虔诚、谦虚、善良的美德去塑造他们的灵魂。夸美纽斯认为德育很具体包括:节制、整洁、礼仪、尊老、不伤害他人、不嫉妒、质朴大方、爱劳动、节俭和勤劳等等一系列的细节,德育教育涉及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就在我们的言行举止中。

有些家长存在着生怕孩子吃亏的想法,而任由或鼓励孩子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无节制张扬个性,任意妄为,甚至无理做了错事时也被认为是能干,不吃亏,有本事,而不严厉提出批评,有的是假意当面敷衍,背地里嗤之以鼻,这显然是不可取的。孩子的德育教育不仅仅是老师的责任,更多是家长为人父母应尽的义务!

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孩子,尤其中班这么大孩子会产生深远的影响,这个影响有多深往往超出你的想象。我上周末到碧桂园去办事,小区环境非常美,可几个半大孩子的做法让我感到很煞风景。这几个大约一二年级的孩子,大概刚刚打完乒乓球,满头大汗,急着从业主室内拿一次性杯子盛满水,边走边喝。走到路边,水喝完了,五个孩子无一例外,狠狠地就地解决了水杯,看都不看一眼就跑了。垃圾箱就在十几米外的马路对面。五个一次性杯子被仍在草地上,扔在花坛里,扔在柏油路上,美景变得不“美”了。我不得不感慨,孩子啊,不随地乱扔果皮纸屑,你都学到哪去了,家长又是怎么教育的?网上惊爆在埃及旅游时竟然看到几千年历史的埃及文物上赫然刻着中国字“某某到此一游”,实在令人汗颜,据查,刻这一行字的竟是一位中学生。再说一个近一点的例子,我最近注意到安庆有不少初中生甚至小学生开始骑电瓶车上下学,幼小的身形,各色的校服在快车道上奔驰,有的还占据了中心车道的半边。机动车驾驶员们有的小心翼翼放慢速度,有的则从孩子身边呼啸而过,我看了,不禁冷汗直冒,这些孩子的家长怎么如此不负责任!有什么比孩子的生命安全更重要,是金钱?是时间?是劳累?是偷懒?是生活的重担?我不得而知。归根结底还是家长安全意识淡薄,说淡薄还是客气的了,根本就没有嘛。着实让人痛心疾首,爱孩子就给她最好的,当最基本的安全都无法保障时,哪里能够谈得上爱?

孩子很多不文明的举止都是有根可循的,绝不是自创的,家长绝逃避不了德育失败的责任!从孩子小时,从现在开始,再不要勿以恶小而为之了,家长需要学习,需要进步,孩子在看在学习。家长对于节制、整洁、礼仪、尊老、不伤害他人、不嫉妒、质朴大方、爱劳动、节俭和勤劳等等一系列德育细节的遵守,对道德公德教育的重视,对言传身教的切身体会,会让孩子一生受用,毕竟我们的社会将会越来越文明有序,时代在不断的进步,我们家长要跟上时代,也要让我们的孩子跟上时代。

夸美纽斯曾说过:“对于父母,儿童应当比金、银、珠宝和宝石还珍贵。”但我想,如果没有得当的保养方法,再贵重金银珠宝也会黯然失色。让我们多学习一些正确的保养方法,多花心思学习如何操作如何实践这些正确的理念和方法,多给自己、家人、孩子不断学习不断成长的空间和时间,多给孩子一些爱心、耐心、关心和恒心!相信每个孩子都会成长为家长心中最美最亮的珍宝,一世珍爱!
关注官方微信

微信号:大白网

微博:大白网

QQ1群:4731622

QQ2群:4731622

全国服务热线:

QQ24485416

(工作日:周一至周五 9:00-16:00)
大理市
www@dali8.net

手机版-小黑屋- 大理白族|大理乡村旅游网|大理网|大理论坛|白族网|大理旅游网|大理信息网|大理生活网

技术支持:挖主机网络 Powered by大白网© 2006-2025 dalibaizu.com  滇ICP备19004088号 滇公网安备 532901020005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