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 川 概 况
) }' L0 m/ a# n @, r; { 剑川位于云南省西北部,大理白族自治州北部。东邻鹤庆,南接洱源,西与兰坪、云龙接壤,北与丽江毗连。县境东西横距58公里,南北纵长55公里,面积约2250平方公里。& w0 t! m. K2 w( u3 Z
剑川地处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和省级旅游度假区大理、丽江之间,滇藏公路 214国道纵贯县内,交通便利。剑川集三顶桂冠于一身,以首批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石宝山和全国和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钟山石窟及全国木雕艺术之乡著称于世;还有省级风景名胜区剑湖(含金华山、满贤林、县城景风公园)及老君山,旅游资源得天独厚。
, y! {" ^/ S7 w0 N/ k$ M2 w 境内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主要山脉有老君山、石宝山、金华山、盐路山、 雪斑山等, 山区面积占87.78%。县城海拔2200米、县内最高点雪斑山主峰海拔 4295.3米,最低处米子坪海拔 1973米。县内地貌类型复杂、海拔高低悬殊2300多米,从垂直带看,具有多层性。主要河流有金龙河、海尾河、白石江、弥沙河、象图河等。县内著名的坝子有金华坝、沙溪坝、马登上兰坝。自然条件的地域差异比较明显,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文化习俗、民间艺术等地也不尽相同,有着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 G+ u3 Q9 Y$ K! ]+ a
/ \: R) u$ n0 H: ^7 u$ t9 @ 县内风景名胜较多,素有剑川八景之称,即金华朝阳、玉龙晴雪、东岭夕晖、海门秋月、桑岭古木、石宝灵泉、海面渔灯、郊边牧笛。最令人赏心悦目,旅游条件已初具规模者,当首推石宝山及剑湖景区。石宝山位于剑川县城西南约25公里,这里峰峦叠嶂,林壑幽深,古迹荟萃;这里有在全国屈指可数的珍品——佛教密宗“阿吒力”派唐宋明王堂等造像、“阿央白”(女性生殖崇拜雕刻)及独一无二的南诏王造像石窟;这里有“石头开花”的丹霞地貌和扭松成林的自然奇观。奇窟、奇石、奇松,三奇蜚扬天下。剑湖距县城东南4.5公里,水清清、湖蓝蓝,景色秀丽,为无污染高原淡水湖泊,被列为省级重点保护湖泊,曾入写《天龙八部》,在金庸先生笔下生辉。满贤林、金华山的佛、道寺观和县城景区公园内的明清古建筑群,令人叹为观止。
/ k- U' N8 C8 A& g5 A2 l- P5 { 经济上以农业生产为主,畜牧业生产条件优越。剑川木雕工艺精湛,历史悠久,远销120多个国家和地区,被文化部命名为全国“木雕艺术之乡”。 1 \* t5 n V& Z' J$ m+ ~
民 族 人 口
- f6 ]: f& u8 W, c 剑川县县辖3乡6镇,即金华镇、剑阳镇、甸南镇、沙溪镇、马登镇、老君山镇、羊岑乡、弥沙乡、象图乡,总人口16.4万人。境内有白、汉、回、彝、傈僳、纳西等民族,其中白族占91.43%,白族所占人口比例之高,居全国首位,是典型的白族聚居县。
: z% t0 m6 D P8 C- l5 y) R& ? 剑川白族自称“白子”、“白秋”与“昆明”、“白蛮”、“河蛮”等有渊源关系。白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白语支,剑川白语为中部方言区。+ t+ \" I# G7 V6 }4 C( m, r
白族有尚白的习俗,剑川白族妇女喜欢披白羊皮。女子服饰有多种,一般穿淡蓝色右衽大襟内衣,外着蓝色坎肩,坎肩用色调深浅不同的两种布料拼缝成自然图案;系长围腰,腰带和飘带上的白色桃花图案精七生动,绚丽多姿。妇女的服饰给人以朴素大方、庄重秀美之感。
+ U1 }, b' Q* D 回族元代迁入,聚居在东岭乡桑岭、龙凤村、信奉伊期兰教,村中建有清代清真寺。主要节日有“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5 m1 N# H! E0 [5 a
彝族居住在老君山周边和华山等山区,主要节日为“火把节”,常以芦笙们奏,通宵达旦打歌,欢乐无比。% M3 L2 \. @: R1 w! w+ D9 {5 e
傈僳族主要分布在羊岑乡三甸箐、杉林箐等山区半山区,常在“阔时”节(过节月)跳“刮克克”(打歌),用乐器“妻本”或“额资”伴奏。; d" M8 v+ w& ]; h4 {1 [4 i# `- \
纳西族聚居在东岭乡石莱江村,常在正月初三举行传统的“祭天”活动,在节庆日跳“阿哩哩”舞。1 g$ E$ e" w# P7 P c$ R* [. B2 K
% b7 l' H4 Z& K2 X- ?历 史 沿 革+ [ b: B; P( ~2 W! Q9 X2 ?
剑川西汉时属益州郡,后属云南郡,东汉改属永昌郡。唐六诏时称矣罗识诏,后又称剑浪诏。南诏时置剑川节度,后又置义督睑。宋大理国时沿旧制。元置义督千户,至元11年(1274年)改设剑川县;元未改县为州,属鹤庆路。明朝洪武十五年(1382年)改为剑川州,隶鹤庆府。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属丽江府。民国2年(1913年)改为剑川县。新中国建立后,属丽江专区;1956年划属大理白族自治州。
; ` Y% L+ ?/ Q8 r 洱海区域是祖国西南边疆开发较早的文化发祥地之一,剑川也属其列,具有悠久的历史。甸南龙门村发现了约为1000万年前的榛子化石,县境内还民现距今300万年至500万年前的剑齿象化石等。海门口(剑湖出水口)铜石并用古文化遗址距今已3000多年,出土磨制石器、骨角器、陶器、炭化谷物、铜器共1000多件文物。证明早在3000多年前,剑川已有白族先民居住,是我省青铜文化的发源地,标志着云南从原始时期进入了文明社会。它同时也是稻作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在海尾河下游的沙溪鳌峰山古墓群还发掘到与海门口相似的铜钺和石范,还有青铜剑等,年人为春秋战国至西汉初期。秦汉之际,剑川就开辟了“茶马古道”,很早以前就与中原及东南亚各国进行经济文化交流。唐宋时期,剑川是南诏大理国扼守其北方门户的重要军事重镇。
1 K: N) M/ @" }8 |; q6 b M 石宝山上的石钟山石窟以它特殊的历史文化价值和高超的艺术水平而占有突出的地位。石窟雕刻年代为南诏至大理国时期,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内容包括南诏王者像、外国人像及众多佛像等。其民族风格浓郁,人物造型栩栩如生,工艺精良,表现了古代白族人民精湛的雕刻技艺和高超的艺术水平。县内古迹众多,唐有石钟寺,元有宝相寺,明有兴教寺,清有海云居……数不胜数。9 O* {( q$ s/ y2 c+ Z
剑川各族人民具有光荣的斗争传统。据史料记载,康熙年间,群众冲入县衙门,打死了为非作歹的州官夏一松。咸丰年间,剑川人民也加入了杜文秀反清的斗争行列。1949年4月2日,中共滇西工委成功地在剑川举行武装暴动,打响了解放滇西北高原的第一枪。
6 }" i; ~, x6 w0 p 剑川是历代文人墨客的旅行家倾心向往之地。据有关学者考证,古老的《山海经》中对剑湖等均有描述;明代著名学者杨升庵(杨状元)与白族学者李元阳于嘉靖年间同游石宝山,留下了传诵千古的不朽诗篇和游记;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在其游滇日记中对剑川的山川景物、风土人情作了绘声绘色的描述,赞赏不已;举世闻名的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书中所载白族地区古代以贝为币的市场交易情况与剑川沙溪鳌峰山出土文物相印证;1956年,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专程来石钟山石窟考察,尔后欣然为《剑川文化志》题写书名,还为剑川题字“文南名邦”;1998年4月,当代通俗小说大师金庸先生应邀来大理观光,他慕名专程来石宝山游览,向县委、政府领导了解县情,挥毫题字“南天瑰宝”。
) G7 ?4 l; R4 j: Z; o) \, S9 l7 F 6 I: }1 a. w% E% v# w' V
行 政 区 划
) u3 \1 M( W3 X5 _# h+ g剑川县县辖3乡6镇,即金华镇、剑阳镇、甸南镇、沙溪镇、马登镇、老君山镇、羊岑乡、弥沙乡、象图乡。& k& Y( n& _5 a3 q t5 }5 t
名 人 与 剑 川" f, `3 G* o$ v5 ?) u1 g6 V
赵藩 (1851-1928年),字樾村、一字介庵 ,白族,甸南向湖村人。& P/ ^& X; c5 K9 |1 Q& E1 a
著名学者、诗人 、书法家。曾任清朝四川臬台及永宁道,为官清廉,且能顺应历史潮流 ,积极参与民主主义变革活动 ,还曾在孙中山先生主持的广州军政府任交通部长。后回云南任图书馆馆长,兼任《 云南丛书》总纂,整理刊印地方文献史料280多种,编印《丽郡诗证》等少数民族文人诗集,对保存云南地方史料及民族文化 ,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赵藩擅长写诗,著有《向湖村舍诗》、《小欧波馆词钞》等 ,有诗70余卷,达万首之多,有不少忧国忧民 ,感时奋进之作。他还撰写了不少文书俱佳的传世名联,如其成都武侯祠对联:“ 能攻心则反铡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其内容精辟而富有哲理 ,发人深思,曾受到毛泽东主席的赞赏和高度评价,江泽民总书记也希望领导干部要认真熟读理解赵藩撰写的这副对联。赵藩还以书法著称,大观楼长联就由他书写。他的字体学颜真卿,兼收各家之长,自成一格,笔力遒劲,丰腴有骨,俊秀大方,笃重朗达。
* C0 ^3 d/ u1 x% P' Q赵式铭 (1873-1942年),字星海,白族,金华镇人。
5 x1 B( }- k1 J( e2 T5 b# f 著名诗人、学者。1907年,在全国首创《丽江白话报》,用白话文宣传进步思想。先后任《云南通志》副总纂,为保存云南历史文化作出了重大贡献,其撰写的《白文考》、《么些文考》等,开创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研究之先河。他创作的诗集有《睫巢诗稿》、《睫巢诗稿补遗》等,达三四千首之多,充满忧国忧民和爱国主义和强烈感情。他还致力于古典诗歌的研究,著有《睫巢随笔》。1 v; f. \! [$ i a: X' o7 ^
周钟岳 (1876-1955年),字生甫,白族,金华镇人。
' }& A+ T9 w& s, K5 E/ v 著名学者、书法家、社会活动家。清光绪癸卯(1930年)科乡试解元(第一名举人),曾留学日本。辛亥革命后任蔡锷都督府秘书长,编纂《云南光复史》。护国讨袁时,任四川省督军署秘书长,1919年至1921年代理云南省省长,抗日战争时期任国民政府内政部长,继任考试院长。1931年后任云南通志馆馆长,总纂《云南通志》,萃成266卷,140册,为弘扬地方历史文化作出重大贡献。1954年任全国政协委员。其书法刚劲雄浑,端楷庄正,“骨气浑稳,体兼众妙”。昆明五华山都督署“光复楼”三字,还有南京“总统府”三字、路南、“ 石林”二字,即其所书。著作颇丰,有《惺庵诗稿》10卷等。0 P% y0 j9 A6 V" R
张柏简 (1889-1926年),字稚青,白族,金华镇人。
1 P# |1 b9 M, `# e4 q 中国共产党最早的白族党员。1919年赴法勤工俭学,1921年冬加入共产党。192年在巴黎与周恩来、赵式炎等建立“旅欧少年共产党”,还受党组织委派到苏联参加共产国际第四次代表大会,会后留在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1923年回国后,受瞿秋白之聘,任上海大学政治经济学教授;此间,曾领导上海和京汉铁路一带的工人运动。1924年任中央出版部书记时,为团中央创办《政治生活》周刊。1925年任中共两广区委委员、军委书记。1926年受毛泽东聘请担任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教员;曾任中央罢工委员会书记,他和鲍罗廷、张太雷、邓中夏等同志领导震惊中外的省港大罢工,因积劳成疾,肺病复发,于8月中旬不幸病逝于广州,年仅28岁。张伯简编撰出版了《各时代社会经济结构原素表》、《社会进化简史》等论著,受到毛泽东主席赞赏。
( H3 ]; R7 u) H) U7 }张海秋 (1891-1972)年,又名福延 ,白族,金华镇人。
! p- S, `, }) A7 F% f 著名林业教育家、森林理论家 、白语研究专家。1918年毕业于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农学部林学实科。1958年任昆明农林学院院长,直到1964年退休。曾编写《造林学》、《森林经济学》等多各教材,填补了我国林学教育的空白;还编写出版《中国森林史》、《森林数学》等多部专著。他多年研究白语,著作甚富,著有《剑属语言在吾国语言学上之地位》、《白语中保存着的殷商时代的词语》等。4 d- n9 W: g" i) g: b
张子斋 (1912-1989)年,白族,金华镇人。
, M& g% |; s Y0 c1 _1 o4 z# { 著名政论家、诗人。1935年在《云南日报》主编“南风”。1938年毕业于延安抗日军政大学。1940年调重庆《新华日报》任编辑,后转移到国外创办华文《人民报》,并任主编。1949年任中共滇桂黔边区委员会常委、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区纵队政治部主任。曾任大理州州长、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云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等职。他勤奋好学,博览古今中外文学名著,对鲁迅伤口和历代诗词研究尤深 ,创作了近300万字的杂文、诗词、对联和评论文章,深受专家学者好评,被称为“云南的鲁迅”。1922年,120万字的《 张子斋文集》四卷由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 T5 y7 f5 Z$ E4 S
文 化 艺 术
; U: ?0 ^6 r3 z& F) a: P0 H白曲 白曲即白族民间歌谣。剑川是白族民间歌谣的主要发祥地,被称为“白曲之乡”。列为全国艺术家科重点科研项目的《白族民间歌谣集成》收编的479首歌谣中,剑川的作品占50%以上,以其数量多、质量高、品种全、流传广而著称于世,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高度重视。歌词结构为“七七七五”式“山花林”,四句为一段,两段或若干段为一首。如《白月亮》:“白月亮呀白姐姐,白姐身穿漂白衣,白绣花鞋穿脚上,白羊皮斜坡。白米白面吃进肚,白讲白说白费气,白天人多难开口,白月下相会。”白曲常在田间地头及石宝山歌会等民族节日里演唱,龙头三弦伴奏。其内容有劳动歌、时政歌、仪式歌、情歌、生活歌等。风格独特的有反意歌、谐音调、一字曲等。+ ?7 u1 F" G( i/ u0 l
本子曲 本子曲是流行于剑川的白族曲艺品种,其唱词亦为“山花体”,唱本有故事情节,长于抒情。现仍广泛流行的本子曲传统唱本有《鸿雁带书》、《出门调》、《月里桂花》等50多篇。《鸿雁带书》反映的是出门做木匠的丈夫久不还乡,妻盼夫归的情景。另一部反映木匠出门苦情的代表作是《出门调》,全篇分为被逼、离乡、冤情、妻怨、夫泪5个部分,共200多行。曲折反映白族社会生活的《黄氏女对金刚经》共2300多行,是迄今搜集到的最长的白族民间叙事长诗,已在日本出版。
! n. ?5 s& u9 P- ^$ {9 }5 R剑川古乐 剑川古乐由4类曲种组成。一是古曲,有《浪淘沙》、《南清宫》等,其中一些古曲属早已失传的唐宋词谱,如《浪淘沙》即由吕洞宾所创。二是洞经音乐,有《嫦娥歌》、《醉杨妃》、《八卦腔》等30多首,其中《八卦腔》据考与唐玄宗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所创的舞曲《紫微八卦舞》关系密切。过去,洞经会遍及全县各地,参加者都为会演奏乐器的文人学士及民间艺人。三是阿吒力佛腔,有《大佛腔》、《众等皈依》、《香赞》等100多首。在文化馆的配合下,中国音像大百科编辑部将剑川阿吒力佛腔收入《云南佛乐》(磁带三盒)正式出版,向海内外公开发行。四是道腔,有《长梵白鹤》、《集福迎祥》、《五召请》等40多首,其曲调自成一格,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在大理州乃至全省,能较为全面掌握阿吒力佛腔、道腔及其科仪表演的仅有剑川的一些老艺人。) s& m1 Z5 @* ~5 R% B
/ L5 r- y# n$ i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等部门的民族音乐学专家几度来剑川采风,挖掘宝藏,他们说:“剑川的确是块宝地,古乐历史悠久,风格独具,确系唐音宋曲,在内地早已失传,有不少曲目,现仅在剑川保存独有,堪称中国古代音乐的活化石。”
8 |: [. B8 o- w- ^东山打歌 东山打歌流行于剑川东山,为自娱性的白族舞蹈,其动律在腿、脚,动作浑厚朴实,均为全脚掌着地,踏实沉重,一步一顿,踏地而歌,节奏鲜明,风格粗犷大方,富有原始古朴的韵味。剑川文化工作者根据东山打歌改编创作的白族歌舞《肖拉者》,代表白族参加第三届中国艺术节全国56个民族歌舞荟萃的“九州奇葩”晚会演出并获奖。尔后又改编为白族集体舞,在1996年在州庆四十周年时全州推广普及获成功,结束了白族没有集体舞的历史。+ ]4 n2 d d7 ]
石龙霸王鞭 石龙霸王鞭为白族自娱性民间歌舞,其发源地在石钟寺西3公里的石龙村,常在石宝山歌会等节庆表演。舞者手持霸王鞭尾端而舞,用鞭头敲击身体肩、肘、手、腿、脚等部位,以中速稍慢的节奏进行表演。其表演形式独特,舞者不歌,龙头三弦伴奏,竹板击节,击节者伴唱“霸王鞭曲”。可独舞,亦可群舞,风格庄重大方,古朴健美,动作变化丰富,有三套,即“观音扫地”、“双飞蝴蝶”、“童子拜佛”。6 u. T1 ~* C6 Y( e% ~* p6 R
阿吒力佛教乐舞 阿吒力佛教乐舞广泛流行于全县各地,常在石宝山庙会等佛教盛会上表演。现存《散灯》(灯舞)、《散花》(花舞)、《剑舞》,都属宗教祭祀性舞蹈。均持灯、花、剑等道具载歌载舞,故此得名。伴奏乐器有唢呐、芦管、哑胡、笛子等。其曲调为阿吒力佛腔,唱词为经文。舞蹈不同,其舞蹈节奏、舞姿造型、气氛等都不相同,音乐、唱词亦随之更换。剑川阿吒力佛教乐舞动作套路多姿多彩,在其发展过程中吸收了不少白族民间舞蹈素材,具有独特的价值,深受舞蹈专家好评。电话专题片《舞人说舞》对其作了专门介绍,曾在中央电视台多次播放,引起轰动。
/ }2 w& F% D! t7 |& R白族木匠故事 剑川白族民间故事丰富多彩,其中最受欢迎的是木匠故事。有讲述剑川被称为“木雕之乡”由来的《鲁班传木经》;有深刻反映木匠生活,表现他们与自然、社会作殊死斗争的《雕龙记》;有表现剑川木匠机智勇敢,战胜胜邪恶的《“拉木经”和“压木经”》。广为流行的还有《二七一两三,莫把剑川人当憨》、《哑人告状》、《木匠翰林》等。其中有的故事曾被翻译介绍到日本、英国等,深受欢迎。
# c# l3 a( D2 R$ u6 I4 H. t白族民歌 剑川白族歌体裁多样,有山歌、小调、叙事歌、舞蹈歌、仪式歌等。其中流传最广的是山歌《剑川白族调》,可独唱、对唱,唱时用龙头三弦伴奏,歌词多为即兴创作。其旋律优美动听,表现力丰富,被电影《五朵金花》选用改编创作成《大理三月好风光》等歌曲,唱遍全世界。5 m* C* H6 n6 H: }1 w" T
《东山调》曲调高亢嘹亮,一开始即在高音区进行,以衬词“阿勒勒……”起头,山鸣谷应,扣人心弦。旋律跳跃跌荡,富于变化,充满山野风味。演唱时真假嗓并用,常用树叶伴奏。《山后曲》优美流畅,富有抒情性,可独唱,也可男女对唱,常用小三弦或树叶伴奏。山后曲《白月亮呀白姐姐》曾被选中出国参加世界青年联欢节演唱并获奖。3 F3 f7 `9 H8 S6 G+ N
著名的小调有《泥鳅调》、《割埂调》、《海东调》等。其中《泥鳅调》较为古老,被称为“曲母”,它通过拟人化的细鳞鱼之口,唱出了反抗的心声:“捉我的人眼要瞎,吃我的人要倒榻,纵虽无力来反抗,要用刺来卡!”此外,还有叙事组歌《青姑娘调》等。
8 L1 u7 b6 j7 ]6 P2 o4 s吹吹腔 吹吹腔是白族古老的剧种,清代较为盛行。演出形式和表演情况可分为田间、广场、庭院、舞台演出四种。行当只粗分为生、旦、净、丑4大行,唱腔亦大体按此来分,有生腔、旦腔、净腔、丑腔、一字腔、哭腔等。用唢呐伴奏,过门较长,演员的舞蹈身段动作就在过门中进行。有的生活小戏,如《竹木拾子》(象图唱本)的唱词和道白为汉语、白语相杂,唱词大都是“山花体”。白语用汉字记录,其中还有自造的白文。
- t# o( q& @9 _6 Q. i% m) @, ]5 L* c剑川对联 剑川对联创作在民间非常普及和盛行,有悠久的传统。涌现了明代赵炳龙、清代王兆、近代赵藩和赵式铭、现代红子斋等著名的联语家。赵藩在成都武侯祠撰写的“能攻心”对联曾受到毛泽东主席和江泽民总书记的高度评价。" [0 A0 [% _' e4 q$ B! h% m
1983年4月,我国著名作家李准慕名前来石宝山游览,他在州文联举行的座谈会上说:“到剑川我忽然发现对联那么好,真是全国第一呀!我走了多少省没有见过这么高的水平。”自撰自书是剑川对联的一大特色。逢年过节,各家各户都要张贴自己书写的对联。还相互邀约,走街串村,观赏和评论对联,开展“观楹联”的传统习俗活动,以此为乐。有不少用白语创作的对联在民间流行,其思想性、艺术性俱佳,堪称联语奇葩。0 o8 z, R/ ^: p3 U' K8 X
县文化馆编的《石宝山古今对联选》已由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书中收入古今名流及当地作者为石宝山一窟一寺,一草一木、一石一泉撰写的近千副对联。% h. `. d* X% K$ l' b$ B
民 俗 风 情
( G7 ^8 t5 O- P7 @; L石宝山歌会 石宝山歌会是白族地区盛大的民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七日至八月初一在石宝山举行。被誉为“白族歌城”的石宝山万人对歌会,是白族风情的集中展现,所许的白曲已被收入国际著名民歌歌目。) D6 L4 D+ E/ \/ ~; R3 ]* G e& Y
歌会期间,来自剑川、洱源、丽江、大理、兰坪等地的白族群众,都穿上民族盛装,纷至沓来。方圆十里的山间小道上,人流如潮,宛如一条条五彩斑澜的长龙。来赶歌会的白族姑娘们,打扮得非常漂亮。他们一路上亮开金嗓子,唱起悠扬舒展的白族调。白族小伙子们胸前挂一架别致的龙头三弦,弹响明快爽郎的三弦曲。歌声弦音此起彼落,令人陶醉。$ p0 g8 T. U7 k; M7 t& D( ~
: D9 H& k- I: Q! V 傍晚时分,满山遍野炊烟弥漫,人们用泉水煮香锣锅饭,烹调出一道道丰盛可口的家乡菜。素不相识的来客,只要弹弦开口唱,就被邀请共餐话家常。处处洋溢着山野情趣。
7 S2 R) r4 s }2 J 夜幕垂降时,四面八方闪烁的火把和电筒光柱,象流星似的在林中闯荡。庵堂寺院里,花枝树丛间,矗岩巨石下,淙淙山泉边,男女青年弹响铮铮龙头弦,对唱悦耳花柳曲,用歌声交流以火一样炽热的情感,用调子赞美蜜一般甘甜的生活……弦歌鼎沸,通宵达旦。夜晚盛大的篝火晚会上,还进行歌舞活动。" G% b- A3 H& s1 J; s, d
弹弦对调是白族青年谈情说爱的巧妙方式。石宝山歌会正是他们互相认识结交,以此择偶的好机会。“对歌”不但唱情,也比智慧。要求即兴创作演唱,一问一答,中间不能停顿。谁接不上唱词,或所唱的唱词不合韵,就得唱败了。高明的歌手对唱几天几夜也难分高下。. I9 `( [4 m: D9 f
' W! c& D4 c/ }! @! D
石宝山歌会是情歌的海洋。许多质朴真挚的石宝山传统情歌,是白族人民口头创作的艺术结晶,经过几代人的传唱,不少佳作至今仍流传在人们的口头上。* [" D. P$ p/ H: B, ^2 ]
歌会的由来,有不少神奇的古老的传说:石钟寺旁如钟的巨石,原来是一口金钟。远处飞来的恶龙口吐烈焰,把金钟烧成石钟,于是灾情难濒临白族山寨。以沙溪坝子里的情侣阿石波和阿桂姐为道的十姊十妹十“夫甲”(老友)串动千对歌手,云集石宝山日夜对高赛歌。歌声终于使恶龙魔法失灵,但他俩不幸累死在石宝山。为纪念他们,并防止恶龙再来作孽,人们每年都上山对歌,相延至今。
- P: r+ N) I, p5 `( N火把节 传统的白族火把节于每年夏历六月二十五日举行。白族称火把节为“夫望吾”,意即六月狂欢节。火把节这天,家家户户六前竖小火把,每个村都要竖几柱大火把。火把顶端扎上“五谷丰登”彩色升斗,四周插上彩旗、花束,还有彩绳系上的一串串火把梨、花红、棠梨。五彩缤纷的大火把拔地而起,格外壮观。
1 x6 N& t+ w( u' Z* T8 k
( ~+ y! G& e* e, Y. y3 [
4 l- R, K0 q6 t% f' c 按传统习俗,由当年生小孩的人家共同筹办竖大火把、唱白曲等活动,还要上街请亲戚朋友及过往游客唱喜酒,吃炒豆。夜晚,青年儿童都手持小火把,列队迎宾,手抓一把把松香粉,对着火把撒向行人,泼火以示祝福。松香粉一燃,“轰”的一声,火光冲天,火带来光明和幸福,火给贵客带来的吉祥如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