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是大舌头_智慧故事

0
回复
283
查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8-15 21:33: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上初中的时候,语文老师给我们介绍说古人爱笔谈,就是不说话,写在纸上。我想象一下这样的气氛,觉得很斯文,但是有点怪。可至于为什么不说话却偏偏要写在纸上,语文老师又讲不清楚。作为一个书法爱好者,我觉得肯定是他弄错了。应该是过去文人们像王羲之们都住在深宅大院,串个门啥的比较远,他有个儿子去看朋友不就是走了一夜才走到么?所以就写在纸上,让仆人们跑来跑去,替他们完成谈话。我觉得这些想象合情合理,但老师说我扯淡。老师说,那是写信。不过他也勉强承认,书信也是笔谈的一种。
          后来看《儿女英雄传》,安老爷说:“如今我们拿份纸笔墨砚来,大家作个笔谈——只不知姑奶奶可识字不识?”原来连不知道对手识不识字都敢“笔谈”,看来这笔谈也高级不到哪里。但是笔谈的功用我算是明白了,就是为了保密,怕隔墙有耳。一点斯文气息也无,成了敌特了。
          但不管怎么说,在我投笔从戎(我老师说我是辍学当兵)之后,我跟父母还真正笔谈过几回。我第一封信的抬头写的是“爸、妈”,结果收到我爸的回信,抬头居然写的是“××我儿”,而且通篇能用古典白话的绝不用现代白话。我父亲是个农村小镇的手工艺人,只读到小学四年级。这让我十分惭愧,立即去寻找战友的《书信大全》,才知道给父母写信的文言文抬头应该是“父母亲大人”。当然,这都是形式主义,新兵时期写家信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写信是件伤感的事。只有写信的时候,部队生活和家庭生活的点点滴滴才会同时涌上心头,才会把艰苦的军队生活和贫穷的家庭生活进行详细的对比,然后得出自己虽然很豪迈其实很委屈的结论。所以,后来就不怎么给父母亲大人写信了。
          不过,我坚持写信还是坚持得很好的,一直坚持到手机走入寻常百姓家的时候。当然,这种坚持很难。因为我喜欢在信里谈点人生什么的。我的一位同学在我们后来见面的时候,几近哀求地跟我说:别写信了好么?你还相信名人名言么?十几年前我为同学这句话不好意思了很久。手机出现以后,我一度觉得短信颇有笔谈的意思,但我实在不喜欢在手机键盘上按呀按的。我的一个朋友一天能发300多条短信。我们都担心他的指肚也要磨出茧来。我们一帮人最爱对他说的一句话就是:多大点事呀,还要戳巴到卫星上。
          网络时代以后,你不笔谈简直就是化外之人。但是不知道为什么,人人都成了大舌头:我儿子都上幼儿园了,他还称我是“同鞋”,我随便说句他不愿意听的话,就问我“肿么了”。回想当初,如果我的父亲大人尚在,我给他写信,问他“最近肿么样,不要酱紫”,然后再来句“我写完鸟”,他一定会和我断绝父子关系的。我相信他的理由非常简单:就算我是他儿子,30多岁的人了,也不能撒娇成这样子。所以,我越来越喜欢视频聊天了。既不用像安老爷那样担心对方文盲,而那种能见面的距离感又刚刚好给我一种笔谈的斯文假象。
关注官方微信

微信号:大白网

微博:大白网

QQ1群:4731622

QQ2群:4731622

全国服务热线:

QQ24485416

(工作日:周一至周五 9:00-16:00)
大理市
www@dali8.net

手机版-小黑屋- 大理白族|大理乡村旅游网|大理网|大理论坛|白族网|大理旅游网|大理信息网|大理生活网

技术支持:挖主机网络 Powered by大白网© 2006-2025 dalibaizu.com  滇ICP备19004088号 滇公网安备 532901020005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