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清洁”净化家园
8 g* ]4 ?& V d. x5 e4 ~( ]“不但要地上干净,街道干净,要让树上的叶子也一尘不染,每隔几天就要冲洗。”大理市大理镇龙下登村民理事会理事长张建春说,无论贫富,家家流水,户户养花是他们的传统。" @/ n7 j2 }( B: |! T7 r
“哪一个地方收集了多少垃圾,运输、处置、焚烧了多少垃圾,一目了然。”大理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信息中心主任赵红芬指着“大理市垃圾收集清运处理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大屏幕说,有现场图像、数据、运输车上有GPS定位系统,实时动态监管犹如人在现场。该系统2015年7月被国家发改委推广成为全国首批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典型案例之一。7 y) [2 o, d4 F5 b
“‘清洁家园、清洁田园、清洁水源’的‘三清洁’扎实推进,效果显现,大理三清洁的模式在全省推广。”大理州委政研室主任、大理州生态委办公室主任谭利强说,大理开展“三清洁”、生态文明创建、美丽乡村建设、洱海保护月、大手拉小手、中小学生开学第一课等一系列活动,全民爱护环境意识深入人心,共建共享意识增强。4 @/ ]) J6 G. N
据介绍,大理州围绕2020年建成国家生态州目标,实行生态创建时间和任务倒逼机制,大理、洱源、剑川建成省级生态市(县)通过考核验收,建成国家级生态乡镇4个、省级46个,州级生态村798个。创建省级“绿色学校”54家,省级“绿色社区”24家,省级环境教育基地3家。1 y7 A- E9 a) @- y1 j9 {
大理州积极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鼓励引导循环经济产业发展,积极推广公益节能降耗技改项目,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明显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大幅减小。洱源县被列为全国生态文明试点县,并荣获“全国首批绿色能源示范县”称号,被命名为首批国家级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大理市获评“杰出绿色生态城市”和“世界生态名城”。
( F6 l% _) F& a* z4 c+ x! n0 x1 U立法推进生态美: J8 u+ c+ C1 v8 N
记者随着“大理环保世纪行”走访了大理州的多个县市、乡镇,见证了彩云常驻,山川秀美的大理。“多年来,大理环保世纪行,紧紧围绕社会关心、关注的环保问题,深入宣传报道大理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和经验,推进了环境保护工作。”州人大常委会环资工委主任鲁文红说。
, b* ?0 H" f0 I8 V2 z“漫步苍洱间,海西片区,很少有高过3层楼的房子,多为青瓦白墙的白族民居,与苍洱山水相映衬,和谐统一。”州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研究室主任倪永华说,“这些都源于意识早,起步早,法律法规制定走在了前面,避免了高楼林立。自从州人大常委会成立以来,充分发挥制定法律法规的优势,加强了生态环境的保护,先后制定了1个自治州条例,15个单行条例,其中有7个条例就涉及生态文明保护,立法的重点就是突出生态环境。”+ ~/ ^8 V7 z: z5 G( ^4 N5 L& Q
“法律制度不断完善,促进了生态文明的和谐。”州政府副秘书长吕实才说,大理州作为全国唯一的白族自治州,先后颁布实施了《洱海保护管理条例》《苍山保护管理条例》《大理州湿地保护条例》等法规,并严格执行,依法保障了生态安全。同时,编制和施行了《大理滇西中心城市总体规划》《大理生态州建设规划》《大理州生态文明建设及生态州创建实施方案》等一系列重大发展规划。# P3 ^0 | t+ k
“生态补偿拿出真金白银,考核干部要考核生态文明。”吕实才说,大理一系列的法规制度改革、完善,稳步推进。率先推行网格化管理,建立联合联动综合执法机制,严格落实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对领导干部开展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推动全州生态环境保护法制化进程,从制度上保障了大理经济社会的永续发展。
% L+ e9 c$ g+ n5 {+ G# x- Q/ J% H记者 管毓树/文 通讯员 杨继培/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