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x6 \5 n$ J) P/ Q( q* A* N夜幕降临,华灯初放。弥渡县城毗雄河畔的姚芹村,小广场上白墙灰瓦的村民活动室挂着一排红灯笼,柳树与三叶梅交相辉映。一群身着鲜艳花灯服的大妈随着音乐欢快唱跳。
1 K7 x7 P' X, a2 U3 y/ ~“现在生活好了,环境美了,家门口建起了小广场,我们都喜欢到小广场跳舞唱灯,不光健身,还促进了邻里和睦。”姚芹村村民小组长张亚兰说,村里有3个花灯队,共100多人,每晚都在广场上活动。重阳节、助残日等,自编自演节目在广场为村民演出。9 p2 |2 S. w- L+ n/ o
新街镇大马房村,五六个10多岁的男孩在球场上打篮球,不远处的小广场上有几个妇女在跳花灯,两个头发花白的老人在体育健身器材上慢悠悠地锻炼身体。新街镇宣传委员董晶梅介绍,这个场地原来是密密麻麻的坟墓,小孩都不敢从这儿过。镇、村干部结合殡葬改革多次做村民工作,经过“一事一议”及村民代表大会,把祖坟迁到了公墓,在平整出的9.3亩地上建起了村组办公场所、灯光球场、文化广场。, P4 E8 a, ~; o0 o. K% v
“近两年,每个花灯队都配发了一套音响。”弥渡县文体广电局局长白成瑾说,每天早晚,县城青螺古坊音乐广场、花灯广场,乡镇文化活动广场及村组文化小广场,均有成百上千的群众在音乐旋律中锻炼身体,愉悦身心,文化小广场已经成为全县人民展示文化软实力、传播社会正能量的重要舞台。4 O+ X: J& ?8 ?: L! |6 G2 G
2011年以来,弥渡县积极争取国家、省、州文化惠民扶持项目和资金,把“小广场大喇叭”建设和农村美丽乡村建设、扶贫整村推进、移民搬迁、农村文化体育活动广场建设等项目结合,配套建设绿化、美化、亮化等公共设施。目前,建成农村文化小广场766个,覆盖全县89个村委会(社区)及大部分自然村,30人以上的花灯队从原来的314支增加到578支。去年,全县组织开展大型文体活动20余场,带动乡镇、村组开展群众文化活动1000余场次。( }( y$ C1 V8 r( J/ v
在“大喇叭”建设中,弥渡县按照“乡镇设站、行政村设室、村组布点”的原则,合理规划布局、实现广播收听播放全覆盖。建成8个广播站、89个广播室、904个广播点,安装设备1001套。建好的“大喇叭”真是一举多能:可接收播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当地广播电台节目,可播放农业技术、森林防火、交通安全、计划生育、社会治安等政策和歌曲音乐,也可发应急通知和讲话。 P/ \) N3 _8 V. ^6 j( l
“这个大喇叭作用还真大,以前通知事情、开会,要一家一家去叫或打电话,现在只要用大喇叭喊个话,群众一听广播就知道了,很是方便。”密祉镇莲峰村的党总支书记黄国光指着广场边上一根电杆顶端的银色大喇叭介绍,每天,早中晚的固定时间段,村里还播放农事天地、健康养生、农村低保、医疗保险等群众关心的内容。莲峰村村民欧阳美婷说:“通过‘大喇叭’,我们可以了解到国家的大政方针,还可以学习到各种种植养殖技术。”
9 O8 n, _* |& q弥渡“小广场大喇叭”项目具有突出的创新性、导向性、带动性、科学性和示范价值。2015年,经文化部专家评审,荣膺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示范项目。弥渡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赵正琳深有感触:“这是一项‘投入小作用大、舞台小影响大’的惠民工程,既把党和政府的声音、政策传播到千家万户,也是广大群众自娱自乐、提高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平台,我们不仅要建好,更要管好和用好。”/ K# C( g' B. ]8 x$ z, B1 q
通讯员 李亮花/文 柴啟栋/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