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句】白族文化是唐中叶至两宋以洱海流域为中心的南诏和大理两个地方政权时期形成的地域文化。大理白族文化所以能在诸多的民族文化中独树一帜。与云南历史长远的古道文化紧密相关。早在公元前2000多年就有蜀身毒道以及后来的茶马古道,两千多年来,这条古道从未间断,成为我国西南地区与东南亚诸国文化交往的最主要通道。大理恰恰处于古道交汇点,围绕这条古道所演绎的一系列历史事件都和大理地区有密切联系。古道涵容着流动的文化血脉,使大理南诏成了亚洲古文化的一个聚宝盆。在现代化进程中,大理地区的优秀民族文化在与现代文明的对接和交融中不仅实现了民族文化自觉的提升,而且展现了民族文化再创造的广阔空间.% M+ Y- A+ T6 ^( [& w; F' O
; i5 e, P+ J! X/ Q" P X【第7句】大理,风光秀丽,气候宜人。这里是白族等民族居住的地方,中部点苍山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和地质公园,与洱海珠联璧合;东部金沙江流域,地势平缓、沃野棋布;西部澜沧江、怒江流域,山峦迭障、景色壮丽;高山盆地之间镶嵌着明珠玉镜般的洱海等湖泊,终年碧波荡漾,构成青山抱绿水、湖光映山色、四时有奇葩的自然景色。大理属低纬度高原季风气候,年平均降水量约1000毫米,年日照时数平均2345小时,年平均气温为15摄氏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如春,气候宜人。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曾用“天气常如二三月、花枝不断四时春”来描写大理的气候环境。, Y, t( \, D3 x7 T+ M4 K
7 ~2 y" x( {- [; f
【第8句】白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对祖国的文明作出贡献。苍洱新石器遗址中已发现沟渠的痕迹。而在剑川海门口铜石并用遗址中发现居民已从事饲养家畜和农耕的遗迹。春秋、战国时期,洱海地区已出现青铜文化。蜀汉时,洱海地区已发展到“土地有稻田畜牧”。唐代白族先民已能建筑苍山“高河”水利工程,灌田数万顷;修治高山梯田,创建了邓川罗时江分洪工程。南诏有自己的历法,明代白族学者周思濂所著《太和更漏中星表》以及李星炜的《奇验方书》等,都是总结了古代天文和医学的代表作。
) f( o: e7 S/ }/ i# t
. z5 z" V1 S, {% C8 _【第9句】农历四月二十三日至二十五日是正式节期。这三天,洱海周围数以十万计的白族民众额贴太阳形状的图案,头戴祈祷五谷丰登的花帽,携带象征生殖力量的葫芦,从各个村子徒步前往朝拜“三都”。人们手执祈雨的柳枝,敲打象征一年四季二十四节令的金钱棒、八角鼓,唱着叙述人生幸福和快乐的 “大本曲”(说唱艺术),弹着敬仰本主和佛、道教神的“洞经古乐”。在每个村子里,在乡间的路上,在寺庙中,在树林和小河边,少为几十、多则成千上万人为群体,对唱山歌、跳“脚勾脚,背靠背”的象形男女交合的古典舞蹈。绕三灵的异性在三天三夜里,昼行夜宿于寺庙和附近林木河畔,古代“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的遗风在绕三灵中存续下来。在节日期间与 “老相好”(意中情人)约会,为白族民俗认同,是白族“娱人娱神”的最具震撼力的风俗。
7 w6 q; C2 j1 v7 P0 d3 @
0 ?( g9 j% K2 d) ]【第10句】传承千年的白族石宝山歌会节在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剑川石宝山隆重开幕。会期于农历七月二十七日至八月一日,石宝山歌会是白族地区盛大的民族传统节日,以随心所欲地唱曲对歌而著称于世,代代相袭“一歌唱千年,千年唱一歌”。被誉为“白族歌城”、“白族情人节”和“中国西部狂欢节”,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歌会期各族群众穿上节日的盛装,数万人川流不息的上山,一边游览山林古刹,一边亮开嗓子,无拘无束地唱曲对歌。方圆十多里的山间小道上,游人如织,如怨如诉的三弦声,悠扬婉转的调子声此起彼伏,此呼彼应,夜以继日地飘荡在山间林莽,弹三弦,对白曲,纵歌纵情,通宵达旦,与白族人民一起尽情狂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