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止发表博彩类、私服、色情、赌博、诈骗、违法广告等一切国家法律禁止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禁言并清空帖子,严重者报公安机关处理!

全国历史文化名村云南省诺邓村

10
回复
2076
查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10-3 10:37: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0 W; E# r# n: I* K7 }全国历史文化名村云南省诺邓村4 P+ [# x" A  c3 J" v3 ~4 ~

5 p8 ~6 n/ l& P! y. j
  u1 b6 n) n" {: e一、概况
$ {9 r( h9 J/ Z- g( `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龙县诺邓镇诺邓村,位于云龙县城北部的山谷中,包括古村周围的各自然村在内,诺邓行政村全境东西宽7.6公里,南北长8.35公里,总面积32平方公里,地处北纬25°54′00″ ——25°58′31″,东经99°21′13″——99°21′45″之间。全村最高海拔2940米,最低海拔1750米,年降雨量为800毫米,年平均气温为17℃。该村矿藏丰富,历史上盛产食盐。明清鼎盛时期全村有400多户人家,3000多人口。2005年诺邓古村共有白族居民279户,1006人,全部为农业人口,现有耕地面积1395亩,2005年人均纯收入1333元。自1996年盐井被封,至今一直未恢复生产。该村距云龙县城7公里,距大理州府大理市165公里,距云南省会昆明市560公里。
5 J1 W  R' F$ O( N, \  i   “诺邓”是云南历久未变的最古老的村名,被称为千年白族村。该村是白族最早的经济重镇,现有着滇西最集中的明清古建筑群和明清文化遗踪,目前存有的一百多座依山构建、形式多变、风格典雅的古代民居院落,还有玉皇阁、文庙、武庙、龙王庙、棂星门等众多明清时期的庙宇建筑和盐井、盐局、盐课提举司衙门旧址以及驿路、街巷、盐马古道等古代建筑,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1 T/ I, r; n' f
诺邓村现有1项州级文物保护单位,24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目前保留着60多座明清时期的民居建筑、40多座民国时期的民居建筑和20多座古庙宇等公共建筑以及5000多米的街巷村道,此外全村还有百年以上的古木200余株,村民家中还保留有上万件的古董文物。2002年1月24日诺邓村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2005年8月云南省人民政府确定诺邓村为全省“开发建设型旅游小镇”;2005年9月北京召开的中外旅游品牌推广峰会推选诺邓村为“中国最具旅游价值古村落”之一。
; V. Q3 [" }- `% R. E近几年来,随着云南民族文化大省建设和旅游大省建设的推动,诺邓村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问题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广大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同时随着对外宣传力度的加大,海内外旅游者急剧增加,目前昆明国旅及云南海外等多家大型国际旅行社已开通面向欧美、东亚及港台游客的古村古镇文化旅游线。
, E! u; }# \' Y- ]
+ ?2 ]: h# T& @* a/ O9 h
 楼主| 发表于 2017-10-3 10:38:17 | 显示全部楼层

+ q2 L6 M0 ?& A) z; o0 b二、历史沿革
0 w6 U3 \( q: {" O诺邓一词系白语(nuodeng)的音译,意为有老虎的山坡。诺邓村过去一般称为“诺邓井”或“诺井”,“井”就是盐井。根据云南史料记载,云南井矿盐业在秦汉时期就已产生,公元前110年,今安宁、大姚、云龙已产盐。从西汉至南北朝时期,云龙为比苏县,古白语中“比苏”即“出盐地”的意思,汉朝设置比苏县的根本原因就是这个地方产盐。《新纂云南通志》曾考证汉代的云龙盐井即今之诺邓井。唐初,云龙属姚州都督府尹州,据方国瑜教授《云南郡县两千年》书中记载,尹州即云龙境,下领“盐泉”等五地。而唐初尹州下属的“盐泉”是否为诺邓待考,但从现存史料和区域形势分析,“盐泉”即为诺邓井是可能的。唐天宝年间,南诏政权攻占姚州都督府所有领地以后,公元791年,设剑川节度,下领宁北、沙追、讳溺、若耶、浪穹、细诺邓等地。樊绰《蛮书》中言:“剑川有细诺邓井”,按方国瑜先生注:“细诺邓即今云龙县诺邓井”。《蛮书》成书于公元863年,可知“诺邓”村名见诸于史籍至少有1143年的历史了,历经唐、宋、元、明、清各代王朝,“诺邓”这个名称一直延续至今未变。
* ~4 f' ]3 m8 o# r+ ?, |' m南诏至大理国时期,诺邓盐业经济属蒙氏及段氏政权直接控制。公元1383年,明政府设云南四提举司,其中有“五井盐课提举司”,治所即在诺邓,所谓五井即指诺邓井、山井、师井、大井、顺荡井。据《明史•食货志》:“五井(盐课提举司)辖盐课司七”,即除上述五井盐课司外还有“鹤庆军民府剑川州弥沙井盐课司、丽江军民府兰州井盐课司”两处。公元1393年,明朝在诺邓设“上五井巡检司”。
3 L' e2 `5 U' R% F% n: E! \1 g! w从明大理信息网过滤信息始,诺邓先后分属师井和上五井两土巡检司管辖;清代改属云龙州上五井里、诺里,治所均在诺邓;民国三年(1914年)改里为区,治所仍在诺邓,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又属上里镇及诺里乡,并将诺邓改乡为镇。解放以后,1950年诺邓分属云龙县第二区,1962年属石门区管辖,1971年属石门公社,1984年属石门区,1988年撤区设乡镇,诺邓村改属果郎乡,2005年果郎乡、石门镇合并为诺邓镇,诺邓村属诺邓镇至今。
' {0 r# f1 a) H# d8 }4 R/ q* \政治  古代诺邓为云南盐业经济重镇,历来受统治阶级重视,明代在此设提举司衙门直接受控于中央政府。明清以来滇西地区发生的重大政治事件都对诺邓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清末诺邓村就有人参加维新活动和辛亥革命,抗日战争以来诺邓村部分知识分子积极投身民主运动,解放战争时期在诺邓建立了中共云龙地下党的第一个支部,积极配合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纵”七支队开展斗争,诺邓村人民群众为云龙县的解放事业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5 ?. M  ^& X4 M" I( {9 B
 楼主| 发表于 2017-10-3 10:38:42 | 显示全部楼层

+ C! @0 X: m# c& o, z: q: q- n+ W经济  从有明确史料记述的唐大理信息网过滤信息始,诺邓村的演变发展完全赖于盐业经济的兴衰。南诏时期“细诺邓井”的盐业生产已经具备了相当的规模,到明朝中后期,五井提举司年上缴中央政府的盐课银达38000多两。李元阳纂《嘉靖大理府志》记载:“后开五井,始分行盐,地方台井之盐,专行大理;五井之盐,专行永昌。”可见诺邓等五井地区所产食盐在滇西早已负有盛名。雍正《云龙州志》记:“诺邓、顺荡(盐)味更咸,不必浇灶,而遂能成沙”。因诺邓盐质非比寻常,大理、保山、腾冲、丽江等地自古以来就十分喜欢食用“诺盐”。由于盐业经济的发达,诺邓村历史上曾一度成为滇西地区的商业中心之一,在嘉靖《大理府志》所列市肆中地位重要。明清以来的诺邓商路驿道,东向大理、昆明,西至腾冲、缅甸,南接保山、昌宁,北连“茶马古道”通兰坪、丽江、西藏。其时四方商贾云集,百业昌盛,物尽其美,货畅其流。
# F- q8 v' Q7 w* Y5 t0 ]文化   盐业经济的繁荣极大地推动着诺邓地方社会文化生活的发展。尽管云龙地处偏僻、交通不便,但明、清两朝这里还是文风蔚然、人才辈出。明代诺邓村有了义学、私塾,清末开办了学校。诺邓村的科举,在清代云龙考取的三名“进士”中诺邓村就有其二,而举人、贡生和秀才则不胜枚举,目前仅从几户诺邓人家族谱上查实的贡生就有60余名,秀才则有500多人。清代康乾年间,诺邓村举人黄桂是名噪一时的饱学之士,被誉为“滇中一儒杰”。在儒家文化的熏陶下,诺邓旧时尊孔习俗相当浓郁,传统的宋元理学意识形态在古代诺邓村的反映非常明显。! x0 q7 a7 P2 U: s
民俗  诺邓村民素有“九杨十八姓”的说法。自元、明以来,南京、浙江、福建、湖南、江西、山西等地陆续有移民或因经商或因仕宦之故迁来,在同当地原住民融汇结合后,形成了诺邓村现有居民诸家族。从各家族谱分析,最先到诺邓居住的各家族先人去世后均为火葬,经过几代人同原住民融汇,他们既保持着内地的传统习俗,也同当地的主体民族——白族结合为一个新的群体。因此,明清至今,诺邓村民已全部成为白族居民,他们一直都保持着完整的白族语言和白族风俗特征,如在宗教信仰上,白族的本主崇拜在诺邓村还是十分有影响的。除了“本主信仰”,诺邓村“三教一体”特征也非常明显,信奉佛教,也信奉道教,尤其是在宗教活动和民间民俗活动方面,道教的特点尤为突出,村里旧时举行的祭孔、祭祖及迎神赛会、弹演洞经、节庆典礼等诸多活动都带有浓郁的儒道两门特色。0 V6 N/ e) c8 U* W9 y
 楼主| 发表于 2017-10-3 10:38:58 | 显示全部楼层

; r+ }8 P6 j8 Q6 O三、古村风貌
5 B5 d" L8 a% F5 n' D, C+ X诺邓古村座落在崇山峻岭之中,自汉代盐井开发以来历两千余年,古村风貌基本未变,特别是明清以来形成的山村建筑景观依旧,原生态保存完好,是目前滇西地区保留得最完整的古代建筑群落。( ~3 z! V1 `2 s* ?9 [7 s% E0 C
(一)古朴自然的千年白族村
2 e+ \6 Q; a- Y5 Q诺邓村四周山峦叠翠、古木参天,村内高阁耸立、气势雄伟。村中遍布的小箐河流,古树名木,奇花异草,古庙、牌坊、古井、古街、古道等使古老的山村更加秀美。由于四面环山,村子最低处海拔为1900米,而最高处诺邓玉皇阁海拔已是2100多米,高差较大。除了东面山麓“龙王庙”后有一小块稍为平坦的台地外,所有的民居几乎都建筑在山坡上,有些地势非常陡,因而古建筑的墙基石脚就得垒起高大的石台。特别是北山坡上的民居,由于山势较陡,民居建筑群显得层层叠叠、密密麻麻。清代云龙知州王泭写道:“峰回路转,崇山环抱,诺水当前,箐篁密植,烟火百家,皆傍山构舍,高低起伏,差错不齐。如台焉,如榭焉,一瞩而尽在眼前”。村中道路街巷,都因山就势,纵横交错,都是清一色的石板铺就,且三步一阶、五步一台,谁也数不清全村总共有多少级石台阶。5 I9 m0 W  i  q6 i/ M3 D
至今诺邓村保留的古村风貌特色主要有:4 L& o3 S/ ?9 o* ^5 O
北山重楼。诺邓北山民居因山就势、依山构建,层层叠叠,前后人家楼院重接、台梯相连,往往是前家后门即通后家大院,清初诗人黄桂描绘诺邓村居是:“叠岸分传径,重楼满集阿”。
) C6 d! \( e" R2 M河东民宅。古诗言诺邓河是“双桥填小峡,水细未成河”,河东一带地势稍缓,民居宅院相对建得宽平完整,古文中曾写道:“箐簧密植,烟火百家,皆依山构舍,高低起伏”。
/ M; U& ^. B% P" @9 h% T河头潭影。诺邓村河头有几个较深的水潭,状如杯、碗、瓢、盆等,又有古磨坊、碾坊等遗址,周边飞瀑流泉,树木荫翳,潭影幽清。
: ?4 {- |4 N9 p8 P7 U$ t7 F$ F- J参天古树。诺邓村现存黄莲木、古杉、高山榕等百年以上观赏树种约200余株,其中最老的一棵黄莲木树龄已达800多年。北山民居建筑群中部有黄氏家族所植三百多年的高山榕,荫盖古衙门前的下马场。
% @6 g/ z5 z5 T0 ]$ k& O台梯集市。古代诺邓每个月赶集四次,因地点限制,街场都安排在西面村尾一带,一个很长的石头阶梯两边过去都是肉铺,传说晚间有豹子因偷食零肉而从台阶上滚下到谷底跌死,足见其陡。# d$ b8 [. V4 y! v4 x& k' R* S0 a
村巷石板。诺邓街巷村道纵横穿插,古代有四纵六横的称谓,都是青石板路面,目前尚存的大小巷路总长达5000余米。
2 o( ^# q5 D% F5 [7 Y五云红叶。诺邓玉皇阁道教建筑群古人誉之为“五云首山”,五云即指云龙五井。玉皇阁周边古木参天,老树虬枝,尤其是风景价值颇高的黄莲木,树高多达三、四十米,春夏之季,绿荫浓郁,一到秋来,树叶红黄相间,色彩斑斓,接着就是一片“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美景,令人留连忘返。$ T( x- e: h5 l) w1 }, b) d) s
香山晴岚。诺邓南山又谓香山,正当玉皇阁前面犹如一架巨大的屏风。山上旧有许多庙宇,现存古岭寺、香山寺(观音寺)等几座,每当雨过天晴,山岚霭霭,景色清幽、青翠欲滴,把山下的诺邓村点缀得更加古色古香。
2 N, l: ~& f1 x# ]$ [1 a
 楼主| 发表于 2017-10-3 10:39:17 | 显示全部楼层

: a2 V! r# _1 n' n! M(二)依山构建的明清古民居& |2 s9 m3 c- H% _' O9 k, L
诺邓民居建筑式样基本接近于中原汉族地区的民居格式,又同于大理地区的白族民居风格,有“四合院”、“一颗印”、“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等建筑布局,但由于依山而建,构思奇巧变化,风格也呈多样性。无论是四合院,还是“三坊一照壁”式结构,平面组合都结合山形地势特征,因而诺邻村民居建筑又呈千姿百态的外观,充分体现人与自然的协调适应。诺邓民居建筑重视工艺精美,门、窗、木、梁、柱、檐都讲究雕刻图案的美观精细,山墙、院墙上都有绘画或图案。每户人家正房、厢房、面房或照璧的布置和工艺都各有特色,几乎找不出完全相像的两家来。白族民居建筑中照壁是十分讲究的,而诺邓村的照壁由于主房、厢房和厅房因山势高低错落,所建的照壁就显得高大而又顺应各家自然特征,同时院内因正房、耳房和面房上下不在一个平面而形成多层瓦屋面,故出现了“四滴水”、“五滴水”、“六滴水”及“台梯式四合院”等院落形式。在诺邓民居建筑中,“大门”式样最为丰富,门向也不尽相同,其风格气派豪华而不失文雅。此外,各家正房“堂屋”的风格,都体现庄重、古朴、典雅。全村很多人家至今还保留着明清以来大量的家俱、古董、什物。题联匾牌全村还保留着三十余块。) b+ w5 L7 O/ S- _# _
(三)见证经济历史变革的云南古盐井
5 p* H! P& ~; z* J$ F$ ^. P6 h 从西汉置“比苏县”以控制云南盐业生产时开始,诺邓的盐井已开发两千多年,诺邓盐井是一口21米深的直井,古代用人工汲水的方法从下面取卤再分给各家“灶户”煮盐。盐井后面有龙王庙,诺邓的龙王据说是主管五井卤脉的。龙王庙后有盐地街,通向盐局旧址。公元1383年明政府在全国置七个“盐课提举司”,其中之一的“五井盐课提举司”衙门旧址即在诺邓,“五井盐课提举司”衙门后来外迁,该址就演变成了诺邓黄氏家族私宅区,清代黄氏门中共出两进士、五举人及上百名秀才,族人便将原提举大门改造成登载本家科举功名的“题名坊”。清代中后期在诺邓改设盐局,盐官在这里把盐分发到各地。古代诺邓的盐道东到大理,南到保山,西到腾冲,北到丽江。至今诺邓盐井、盐局、盐课提举司衙门旧址基本保存完好,通往东南西北四方的“盐马古道”石板路保存依旧。自古中国食盐的生产和流通事关国计民生,战略地位极其重要,从汉唐以来的官府直接管理发展到明代的“官买官卖”,直至清代又变为“灶煎灶卖”,诺邓盐井见证了各个历史时期云南盐业生产发展的全过程,在诺邓村现存的古建遗产中就蕴藏着千百年来云南经济兴衰演变的众多信息。
8 ^6 y$ ^/ f2 @' ?+ d' q4 Z(四)承载传统文化精华的庙宇建筑群4 n# Z( G1 z4 j) u6 e/ M7 D
诺邓村北山民居后有玉皇阁道教建筑群,1988年被列为大理州文物保护单位,现存庙宇古建筑主要有玉皇阁大殿、静室、弥勒殿、武庙、文庙、棂星门及大照壁等。棂星门即“腾蛟、起凤”木牌坊,飞檐斗拱,雄奇高大。玉皇阁周围古木参天、荫翳蔽日,楼榭参差,殿阁如聚。宏伟壮观的三层阁楼式建筑玉皇阁大殿高耸云霄,大殿建在3米左右的石台上,殿高16.4米,阁面宽13.8米、进深13.3米。殿前院内植修竹奇花,还有数百年树龄的古木。大殿顶层上有藻井绘画“二十八星宿图”。大殿前有“弥勒寺”;后有“静室”;殿右还有“武庙”(关公庙)及“文庙”(孔庙),尤以文庙建筑别具风采,庄严典雅,从棂星门上行到文庙大殿一百多米的石台路更显得意味隽永。此外诺邓村周围现存庙宇还有村内的本主庙、城隍庙、财神庙等,还有东山方向的香山寺、古岭寺和王母寺,都是两进院式建筑;北面山中还有观音寺等建筑,西南面古道上还有两道贞节牌坊。诺邓道教古建筑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精华部分,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自古以来在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交汇融合、一脉相承的生动展示。
6 q# o+ r4 k% B8 X: [
 楼主| 发表于 2017-10-3 10:39:35 | 显示全部楼层
- F, d/ k8 N; j9 O9 k# f" a$ q: K
四、文物古迹, [3 d5 I2 g- V+ m6 R" U
两千多年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在诺邓村内留下了众多的文物古迹。
! k' V- ?8 \2 [% c( }  l1、玉皇阁。诺邓村中被誉为“五云首山”的玉皇阁,是以道教为主,融儒释道为一体的道教建筑。玉皇阁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崇祯己卯年(1639年) 维修并扩建,清道光七年(1827年)重修,光绪时陆续修复。文革期间殿内众多精美的古代雕塑被毁,但大殿整体建筑至今完好。玉皇阁是滇西地区现存的极少见的三层阁楼式古建筑,大院内有明代的梅树及翠柏、紫薇、金桂等。大殿顶层上现存的藻井绘画“二十八星宿图”,在研究中国古代宇宙观和天文、艺术、建筑等方面都有较高的参考价值。玉皇阁及周边几个庙宇构成的整个建筑群是滇西地区保存得较好的宗教建筑群,目前尚保存着7块明清碑刻。1988年大理州人民政府将诺邓玉皇阁古建筑群列为州级文物保护单位。
, X, w9 X6 C3 w7 J6 L8 S2、文庙。诺邓虽然不是州、县驻地却建有孔庙,这在古代礼制中是个特许。诺邓文庙建于清代康熙年间,主殿至圣宫建筑至今保存完好,建筑风格精致庄严、古朴典雅,殿内原来塑的是“布衣孔子”像,师长风范、和蔼可亲,不同于外地大成殿塑的都是着帝王衣冠的孔子像。文庙的红墙外“礼门”上书有“江汉秋阳”匾,显见古代诺邓文人的致远清高。供奉“文圣”的孔庙旁还有供奉“武圣人”关公的武庙,可谓是“文武并列”。
% d" Q' `7 @) S  R  Q3、棂星门。诺邓文庙前有“棂星门”,这是滇西地区现存最大也是最古老的木牌坊,始建于清初,四柱三楹、飞檐斗拱,又叫“腾蛟、起凤”坊。棂星门后有百米长阶,直通孔庙。! E3 g& ]. R! n& M  S
4、黄氏题名坊。村中石牌坊,建于北山黄家宅子中间,原为明代五井提举司衙门旧址,后为黄氏家族科举题名坊,镌刻有明中叶至清乾隆年间黄氏家族历代举人、进士功名。
: J  n- e5 t0 }! }9 L5、龙王庙。龙王庙在盐井之后,始建于明朝中期。据说诺邓的龙王主管五井卤脉,明初的五井包括诺邓井、顺荡井、山井、师井、大井和丽江府的兰州井、鹤庆府的弥沙井等七个盐井。5 v# Y8 C9 L3 c; b; f$ _* z& Z
6、古盐井。诺邓盐井自汉朝开采以来至今已历两千余年。位于村口两河汇集处,卤水由21米深的井底涌出,另有一口地下淡水井,古代用人工汲水的办法排出淡水,再取卤水煮盐。
6 y* ?% S8 ^$ ?7 f, x) c7、万寿宫。这是诺邓村历史最古老的建筑,初为元代外省客商会馆,明代改作寺庙,原称“祝寿寺”,现存明代碑记有诗“朝贺明时习拜舞,万年祝寿听山呼”。到明末清初,改名为“万寿宫”。
* W3 W5 m3 T2 s2 W& x* t2 Z8 F7 z8、三崇庙。位于村西北隅,即本主庙,诺邓村供奉的本主是明朝三征麓川的将领王骥,称为“三崇本主”。周边有城隍庙、财神殿等。7 w, r7 U  X1 d) \7 h0 W. E* i
9、黄氏宗祠。在村北顶部,建于清中叶,两院递进,祠堂古柏相传为进士黄绍魁所植。  U6 J9 Y. S- d2 t* q! I
10、香山寺。在诺邓村南山,至今尚有两进殿式建筑,清代康熙年间所建。, W4 U. l, p# M; I: `3 x, E' _- P
11、古岭寺。诺邓村东山岭岗之上,建于清初。
7 g9 ^+ \) v; z4 m% K12、王母寺。东山后两进式庙宇,建于清朝中叶。5 _  x) f6 M" N5 R0 A! ?6 e7 z1 [
13、观音寺。在诺邓北山后,建于清朝中期。. n2 v/ ^8 A3 ]9 r
14、盐马古道。在村北可见古代东向大理、南至保山、西接腾冲缅甸、北连丽江西藏四条“盐(茶)马古道”的石板路面。四方的驿道穿山越岭,汇集于此,南来的驿路山腰上可见古代的贞节牌坊遗迹。& V; p+ l- h0 t2 a, w& m; k# e
 楼主| 发表于 2017-10-3 10:39:52 | 显示全部楼层
在诺邓村周围方圆十里左右,还存在大量的文物古迹,主要有:
" [/ n- `6 R" {* N1、虎头山道教建筑群。在云龙县城诺邓镇石门南面的虎头山上,危岩高耸,山势雄峻,石壁千寻。山中有老君殿、虎头寺、王母寺、张仙祠等庙宇及众多的石窟、石观、石雕等,为清初至民国初年陆续修建,是大理地区的第二个道教名山。& g9 ~( D- C7 F8 F( R& N" m
2、蟠龙寺。蟠龙寺地处诺邓镇西郊的沘江东岸,古代曾有“三阁龙蟠”的景致,始建于康熙年间。
# F1 D3 o6 N9 a1 g/ ]3、西竺寺。明万历间建于诺邓镇象麓村南山,清顺治九年(1652年)增修,至今保存完好。殿内保存的十八罗汉塑像,是境内艺术价值较高的雕塑作品。
* \8 }4 n; ^- P5 v, K4、青云桥。诺邓镇城郊西南面石门关内的沘江上有铁链吊桥“青云桥”,为清代道光年间的陕西巡抚杨名飏捐建。桥西有杨名飏题刻“碧嶂迴澜”四字,桥头有三国时期曹操手写“衮雪”二字拓迹,桥西面山崖上有清末明初的维新领袖康有为所题“云山”摩崖,故此桥颇多历史文化含量。1 b" I/ }4 |5 t6 |; h; W2 I
5、中州桥。诺邓镇果郎中州桥为古代诺邓“盐马古道”西向腾越的第一座桥梁,始建于清代中期,原为二进式木梁廊桥,后改为二进式铁链吊桥,全长54米。" H5 P9 p0 J2 R( J9 e/ Q. c
6、通京桥。距诺邓镇35公里的风雨廊桥通京桥,是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1771年,因盐马古道及清代白羊厂银矿运银通道经此,乃取名“通金桥”,后来又认为银子是运往京城的,便改称“通京桥”。
% {9 K( p) X1 L7 b3 m1 `# c7、梵文碑火葬墓群。距诺邓镇70公里的沘江上游顺荡村南面有梵文碑火葬墓群,多为元末至明代中期墓葬,墓碑和经幢上均刻有梵文佛经和图案,是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P/ {4 M/ U9 l+ D. J  G: n( h- [
 楼主| 发表于 2017-10-3 10:40:12 | 显示全部楼层

; T( x4 k4 S8 j4 }/ {. ]五、风景名胜
/ v5 ]% i7 R0 ^# W! O* c诺邓周围有着极为丰富的自然风光旅游资源和人文景观旅游资源,除了省级自然保护区天池和省级历史文化名村诺邓村,还有众多的省、州、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以及“天然太极图”、“桥梁博物馆”、“虎头山道教建筑群”、“天子山及清水河风光”等众多景观。
, c& G3 x- H! P7 E& e1、天池。在诺邓镇西北22公里的高山上,被誉为滇西的“高山明珠”,属高原断层湖泊,湖面海拔2552米,四周森林植被完好,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云南松原始生态类型和原生的云南松物种。天池周围仅高等植物就有60多科200余种,其中有三尖杉、红豆杉、榧树、滇楠等国家级保护植物,另有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19种。秀丽的湖光山色和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是天池景点的优势。此外,天池还是古代盐路驿道的必经地,天池西部署场以下澜沧江边有“飞龙桥”遗址,是滇西杜文秀起义时所建的要塞,具有相当的历史文化价值。
# b$ r# M" K2 ~6 I/ y( n2、天然太极图。在诺邓镇北面1公里处,因沘江水在这里绕出一个“S”型的大湾子,形成了类似道家“太极图”的天然地貌奇观。在这天然太极图东面有诺邓河流入,古人称之为“太极锁水”。“太极”上有阴、阳两个鱼形平坝,同道教图案相似无二,而在太极图东面山中有诺邓玉皇阁道教建筑群,南面山中有虎头山道教建筑群,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都统一在古代道教文化思想上,旅游资源内涵丰富。
/ f  B- b+ _3 i, x6 s) w3、千年白族村景观。即诺邓古村景观,作为唐代南诏时期遗留的滇西北地区年代最久远的村邑。村中大量的明清两朝古建筑,因山就势的民居住宅和道路街巷,体现出山地白族民居建筑形式多样、风格典雅的特点,村中古盐井及明代五井盐课提举司衙门旧址、著名的玉皇阁道教建筑群、文庙及“滇西第一木牌坊”棂星门等古庙宇建筑,都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
0 Y6 j9 d: i$ @5 g3 M8 \, F4、虎头山景观。在诺邓镇南面,这里危岩高耸,山势雄峻,石壁千寻,风情万种,在天工造化的奇景中,前人因山就势,修建了大量的寺观庙宇,还有众多的石观、石窟、石梯、石刻、石牌坊等艺术品,近年来又新增“龙池、虎泉”和“蟠龙栈道”及亭台建筑等景点,使虎头山人文景观更加婀娜迷人。
" Q& a4 Q1 Q4 B7 B, J5、沘江古桥景观。云龙县境内众多大江小河上,千百年来修建了无数跨江过河的桥梁,有藤桥、木桥、石桥、铁链桥、钢桥等各式各样的浮、梁、拱、吊古桥。特别是贯穿诺邓镇境的沘江河上以及其支流师里河等地,各种古桥的风格形式变化多端,堪称“古代桥梁博物馆”。4 n' e, U7 D7 C6 i4 Q
诺邓村历史文物古迹一览表
8 o1 \$ s6 G4 p4 u六、建筑遗产
- {/ M; B/ F; A2 Q- r8 h+ N诺邓村现存元、明、清、民国以来的古建筑遗产十分丰富,有古代民居、古代庙宇、古代驿道及盐井、牌坊、街巷、商铺、
: l: O1 r5 X6 N! ?3 H' V* o' ^古碑、古墓、石雕、木雕,全村很多村民家中还保留着众多的古代家具、什物等,具有十分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
- E/ i. F, D( a诺邓古建遗产除了玉皇阁、文庙、武庙、棂星门、龙王庙、题名坊、盐井、盐局、宗祠及其他的庙宇、村巷、驿道等公共建筑外,还有众多的民间建筑遗产,主要有:
" d- t; I# D. s0 ]1、黄家宅子。提举司衙门外迁后被诺邓黄氏家族改造为私宅区,现存题名坊及明清时期所建的20余处院落,皆因山就势构建,且有古街铺、古市肆等,街向纵横交错,风格特异。
1 a; a8 ^6 L. \( I2、河东院落。诺邓河河东有明清建筑30余个院落。其中四. x2 E5 t9 Y5 r" j7 k
合五天井为全村最大的院落,穿插构建于街巷周边的其他各式大0 r6 e0 l+ ?$ j/ F7 V
小院落风格奇巧,各具特色。  B3 u7 ]  B) R6 D
3、道长月台。明清以来道教在诺邓地区影响较大,清末民初一位著名道长的家宅旧址,其建筑特色是院内有一般民居都不可能有的庭前月台,在此可作法事或弹演洞经等。
7 u. _$ m% Z. X; N3 r. f  m5 q4、银匠旧居。明末以来,杨氏家族的银制工艺名声远播,银匠旧居在河头一带比较古旧,为明末所建。  L$ U0 N: P' I' B6 Q* M3 n. C
5、屋檐五滴。诺邓民居多为因山就势修建,其四合院异于平原地区。正房与厢(耳)房、面房高低错落不在一个平面,故形成了前后左右屋面瓦檐上下层层递接的“五滴水四合院”或“四滴水”、“六滴水”等屋檐现象,全村这类院落十分普遍。
9 V& z7 w: V( f1 @# [, d6、多台院落。诺邓北山民居皆建于陡坡之上,便形成了一种“台梯式四合院”,天井之内有三、四层台面,逐级上堂,风格独特。
- S7 x3 a0 C% M; Y$ N: I% i9 j7、袖珍小院。诺邓村人烟密集而地面有限,很多民居的安排都很紧凑,精巧玲珑。北山一户人家的小四合院天井面积只有一平方米多一点,堪称袖珍小院。
7 k5 X* ?. s8 u: V8、贡爷家风。河东贡爷院前堂有清代中期遗留的屋梁焚烧痕迹,传说是无人在家时大楼失火但仅焚毁一梁即自灭,该贡生即以此保留作代代家教样本,告诫后人须重视文化、遵守礼乐、行义好善。
% ^% c0 R/ A' }: [# x9、进士家雕。清乾隆间进士黄绍魁旧居有精致的木雕图案,尤以中堂正上方的“黄榜题名荣归故里”图及“麒麟探花、双凤朝阳”书案为珍品。4 }6 W2 c# U4 S4 V" E1 y  m
10、窗棂百式。诺邓村古建筑中窗棂格式达数百种之多,尤以菱花式、书条式、万字式的变形居多。至今每幢民居中都可见到风格多样的古代精致木窗。
* a2 z0 O$ @& \, A* S; ]% _11、花雕大门。白族民居非常重视大门建筑的美观大方,诺邓村民各家大门头上的木雕图案十分精致,且形式各异,一家不同于一家,其形式内容一般都反映着主人的身份地位和文化修养。% S# v# \  ?6 s5 c$ I$ X; {: }

5 Y2 R. C8 k1 }  A) d2 W2 g
 楼主| 发表于 2017-10-3 10:40:29 | 显示全部楼层
* O' Y+ T( U% t
七、历史名人     ) ~# D9 z* q, s& Z& x0 ^4 l( T
尽管地处偏僻,交通不便,但诺邓村重教育的传统却从来没有中断过。清雍正三年(1725年),有了书院。雍正十一年(1733年)知州徐本仙任内,在诺邓设义学。重视教育的传统使得诺邓村尊师好学蔚然成风,自古以来人才辈出。诺邓村的科举考试,在云龙中“进士”的为最多,清代三人中诺邓就有两名,举人、贡生和秀才则不胜枚举,在儒家文化的熏陶下,诺邓旧时尊孔习俗相当浓郁,每年祭孔活动规模都十分隆重。古代许多诺邓文人虽不善经营,但学问很好,常被腾越、永昌一带礼聘为管塾先生,如腾冲和顺乡李根源先生、李曰垓先生等几大户就曾聘诺邓人杨四清为子女启蒙,民国初年怒江地区第一任校长即诺邓人杨宗荫。诺邓历史上的主要知名人物有:' v5 r; R. T% m& s; q1 R5 l% v) U
1、樊绰  唐代人,所著《蛮书》中记载“剑川有细诺邓井”。8 t: ]3 S$ F! K; z7 a7 z5 E# r
2、李元阳  明代大理名士,著有《嘉靖大理府志》,与诺邓士人交往密切,曾为黄氏家族撰文多篇。
, Q0 E# v& ?% }& F, D/ |  B5 W* M3、黄孟通  福建人,明成化年间任五井提举,子孙落籍诺邓,为黄氏家族始祖。, P3 s! [& q" ?) R7 Q' Y
4、黄文魁  诺邓村人,字念桥,号月襟,明万历年间入泮为廪生,万历末年中恩选贡,是诺邓第一个贡生,敕封奉直隶大夫,任广东提举。
- `4 |7 [- h+ _/ `/ E# y. r5、黄翔龙  诺邓村人,字际云,明天启年间恩选拨贡,原任四川新宁县知县,后升任达州知州,能文事武备,战守有功,敕加监军道按察司佥事,明末农民战争中被张献忠部所杀,朝庭追封为忠烈。
, J! C* h" C" [8 s5 H/ x3 p 6、马锦文  宇梅阿,白族,诺邓镇人,生于清雍正三年(1725年),卒于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乾隆丁卯科 (1747年)举人,壬申科(1752年)进士,授翰林院检讨、山东道监察院掌管、广西道监察御史、署户科掌印给事中(给事中,秦、汉间,是将军、列侯、九卿以及黄门郎、谒者等的加官,为‘内廷行走’,兼巡视东城、敕授奉直大夫(从五品封阶)。”(引文参见《云龙州志》)1 e& f: S" {0 n# c, f3 M9 S
马锦文入朝供职期间,“正色立朝,敢直抗言,有古名臣风。所上奏章多中时弊,宦官为之敛迹,名震京师。”后人称:“题谏院之名,马侍御直声丕振”,
: B! w. g1 `6 X4 G7 U' S马锦文以夙夜勤劳国事,积劳成疾,中年卒于京,为此,乾隆特颁谕“素旗出都门,公卿大臣设酬奠送”,由亲人扶梓归里,所经地方,穿城而过,官绅士民同辞交赞。) V! z0 `' m9 m( s( N* {
马锦文在大理、喜州题有《圣源寺除夕》、《圣源寺春漫兴》、《寺楼观洱海》等许多诗作,今存石门近郊王家寺的马锦文纪政碑,正中列衔,两边对联是:“柏台执简魁多士,云甸开风第一人。”9 |3 C. g$ n: v) e3 C# a, x; r
7、黄桂  字月轩,号清华,白族,云龙县诺邓镇人,生于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中亚元(第五名举人),授昭通府永善县教谕。黄桂学识渊邃,一生留下不少著作,一部分收入《皇朝经世文编》,其中有上书朝廷,提出靖边之策,受到当朝的重视;有的收入《滇系》和《清华文集》,《滇南诗略》中选录黄桂诗四首,袁文揆(保山人,《滇南诗略》编者之一)在小序中称:“先生诗名噪甚,惜遗稿不概见,犹记其出滇南胜境起旬曰:‘半生为地限,今日出滇南’。其辰州道中云:‘老奔黔道千山马,寒卧辰江十日船。’皆清警句也。”另有部分遗稿收入《云龙州志·艺文》中,有《沧江赋》、《黑水辩》、《咏澜沧江桥》、《三台坡》、《灵岩佛影》等文论和词赋。乾隆四十年(1775年),黄桂病逝,终年75岁,葬于七曲山,丘墓载入《续云南通志长编》。 $ j+ w8 e5 Y4 d* c- e! Z
8、杨名飏  (1773 — 1852年),号崇峰,白族,云龙县诺邓镇人,生于清乾隆三十八年,卒于咸丰二年,终年79岁。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杨名飏首赴科试,授优贡,委鹤庆州训导,因政绩卓异,荐加一等候升。嘉庆十三年(1808年)科又试,获经元(第四名举人),十四年(1809年)荐赴陕西供职。至道光十年(1830年)任延榆绥道,道光十一年(1831年)六月,升任陕西按察使,道光十四年(1834年)任陕西布政使,同年九月,任陕西巡抚,授资政大夫、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使。正二品衔。主要影响和功绩:
! z. V  w) u/ Q% `4 x  b( H  m 一、倡修古城西安东二十里处的满桥。道光十四年(1834年),杨名飏征集附近官绅士民、桥匠民工,重建灞桥,他总结前人多次重修的经验,深入调查,掌握灞河水性,在重修时,技术上有新的突破,采用多跨的桩基础石制排墩简支木梁,长近400米,67跨,每跨长6米左右,宽约7米,基础牢固,造型美观,历120多年,安然凌架于灞水之上,承受络绎不绝的车马人行。灞桥的结构,显示出我国古代造桥的精湛技艺。! m( M8 d+ m3 A6 E/ A5 {
二、“治秦”政绩卓著,分九个方面:一是捐资置田,筹集卷金,奖励应试学生;二是重建书院、考棚,发展文化教育;三是筹息谷、修社仓,以娠灾荒;四是整顿社风,劝民勿习邪教;五是严饰部属,注重“政在得人”;六是整理典籍,纂修史志;七是修筑道路、桥梁,拓展交通;八是维修古建筑,保护文物;九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道光十六年 (1836年),杨名飏颁谕《种洋芋法》,要求各府、州择地播种,采买洋芋种一万斤,分发延、榆、绥府,令各府、州择地播种,改变南山一带“多赖包谷以养生”的状况。杨名飏出巡汉中,见路边屋角、园畔堤边尽多隙土,因令广栽桑树,并著有《蚕桑简编》以为法则,经六年后,栽成桑树64万余株,“养蚕织缣之家获食其利。”杨名飏总结出“树、畜是养民善政之本”,特颁《劝课桑树谕》“以厚民生”。8 J2 m" ~$ R) z& d
三、把“三秦”文化和内地生产技术传播到迄西,为家乡的经济文化发展作出贡献。杨名飏在陕西以及入朝供职期间,不断把中原文化和先进生产技术介绍回家乡,他所著的《蚕桑简编》和用通俗民歌体写成的《劝桑行》在云龙广为流传,诗中如:“卒岁无衣怎样好,豳风自有蚕桑道;绚罗岂是天孙裁,全在人工勤织造”,“号寒雪夜空悲迟,劝尔栽桑要及早;盘条最爱春风嫩,采葚须知芒种老;路旁墙下随意插,一片荒郊绿云绕”。这些诗歌的传唱,起了较好的宣传作用,促进了云龙蚕桑业的发展。' Z& S  r9 v! W6 C: e* C6 q- Z! h3 A
清道光四年(1824年),杨名飏因母丧自秦回籍,在石门倡修铁链桥,桥建成后,取名“青云”,“盖取康乐题石门,共登青云梯之意”,因云龙县城所在地也称石门,不仅与秦地同名,且地形相似,杨名飏遂在西岸岩石上题刻“碧嶂迴澜”和“衮雪”两方摩崖。〔汉中衮谷石门的“衮雪”为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三国曹操所书〕。! a) H" Z4 n  t
杨名飏学优入仕,深刻体会到兴办教育的重要,捐资创办“彩云书院”,建校舍83间,置租谷700京担,共集资银9420余两。自任“彩云书院”主讲,为云龙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奠基的作用。
4 g% y; Y$ X* K: i1 Z% ?6 `$ M杨名飏参加嘉庆十三年(1808年)科试,以《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一篇论文而中举,他一生还写过不少疏、奏、谕、记等应用文书,集成《关中集》。虎头山观音石窟中有他题刻的“石门八景”和咏“石扇”、“石杖”、“石床”、“石足”等诗碑。 7 V: A' V* y9 F
9、王九龄   字竹村,号梦菊,汉族,诺邓镇人,生于清光绪庚辰年(1880年),第一次赴考获禀生,随即入省府贡院就读,因成绩卓优,被清政府选送日本留学,毕业于东京法政大学。在日本留学期间,接受民主进步思想,追随孙中山从事推翻清朝封建统治的活动,并加入“同盟会”,奉命回云南活动,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杨振鸿(昆明人)自日本回国,与李伯东等密议,建立反清组织"兴汉会"。董承志(云龙人)、王九龄等均为该组织中的坚强分子,辛亥革命前夕,王九龄与其他同盟会员杨大铸、黄嘉梁(大理人)、王湘(富民人)等投入反帝、反清的大革命运动。民国成立后,王九龄在云南军督府、督军署担任政务、军事、外交、财政等方面的重要职务,积极投身讨伐袁世凯的护国斗争,为推翻帝制,建立共和,竭尽全力。1912年2月,王九龄被任命为安平同知,7月,任呈贡县知县,12月升任景东直隶厅长。1916~1919年,1920年8月,任云南造币厂会办、厂长兼充靖国军总司令部参议官、军法处长。1922年与董泽积极筹备东陆大学,在云南创办第一所大学,任名誉校长。1922年,王九龄出任云南禁烟局督办、靖国军军饷主任、省财政厅长、富滇银行总行长。下半年,孙中山、段祺瑞、张作霖各派代表在上海法租界古板路组织各省代表联合办事处。王九龄与李雁宾为云南唐继尧的代表,参与商讨倒曹(锟)吴(佩孚)事宜,决议凡是指责北京政府的一切措施的通电,都经代表会商后,由邓汉祥以卢永祥的名义,拟好电稿,送杭州报发,各方通电响应,造成反直系的浩大声势。1923年,孙(传芳)、段(祺瑞)、张(作霖)的代表与各省代表在上海举行会议,联名通电反对曹锟贿选,王九龄是云南代表。1924年11月,段祺瑞经张作霖、冯玉祥等拥护到京,组织执政政府,王九龄任中央教育总长。4月13日,王九龄托辞离职,改由章士钊暂兼教育总长职。
( O4 ?$ V. p3 H0 O9 b/ T1927—1948年,王九龄先后任云南省省务委员、云南总检察厅总裁委员、云南盐运使、云南高等法院委员、蒙自海关监督、省议会联署议员、云龙县顾问、云南省佛教会理事长、佛学院院董、省参议会第一届三次会议议员等职务。1949年任云南人民和平促进会会议理事,为促进云南和平解放,迎接新中国的诞生作出自己的贡献。
; g) _. m2 O$ j/ r王九龄早年在日本留学期间,与日本留华学生公岛大八相识,结为莫逆之交,公岛回国后,创办汉学研究所,王九龄多方协助,为中日友好和文化交流,做了有益的工作。 民国壬申年(1932年),由尤云龙在昆明倡议成立“南雅诗社”,王九龄与云南著名文人袁嘉谷、赵式铭、周钟岳、徐之琛、吴梓柏、熊廷权等同为该社成员,相互酬唱,雅称盛事。
# m- G; _7 J& R* G& ?, g
 楼主| 发表于 2017-10-3 10:40:47 | 显示全部楼层

2 t7 X+ Z: Z: F9 t王九龄1951年9月17日在昆明病逝,终年71岁。* j* @% @; X& W/ F) R
10、黄绍魁(1727—?)  诺邓村人,字希桥,号砥石,16岁入泮,25岁由州学廪生中乾隆壬申科第35名举人,33岁赴京应乾隆庚辰会试,殿试取为第三甲第90名赐进士,乾隆三十四年选授直隶顺天府宁河县知县,六年后升刑部广西司主政,敕封文林郎,赐承德郎。- ?* Q  y4 U( t  k, K& ]- l
11、黄云书(1769—1827)  诺邓村人,字特登,号炳史,为老进士黄绍魁之长孙。先后六次进京会考,直到道光三年癸末科会试考中第18名进士,钦命经知县即用,因亲老,不忍远离,呈请改教授职,奉旨以教授用,即授顺宁府教授。
2 `6 {* X. e/ d7 h# c8 ~0 g
5 e5 h) m, q% \; o% R& ?9 w4 I) E; w% C八、民俗宗教: O( N! ^  o- I  \& c; P+ t
(一)宗教文化% A8 x- g0 a" T7 T
在诺邓的传统文化宝库中,宗教文化是个重要的组成部份。它历史久远,内容丰富,渗透于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影响极其深远广泛,以致形成习俗。  a1 [/ D8 {* H7 e7 l! k
1、本主信仰。本主崇拜是诺邓村民最早和固有的宗教信仰,它从远古时期宗教的早期形式自然崇拜发展到崇信天鬼的原始宗教,进而达到人为宗教阶段。诺邓本主是“敕封五井土主护国安民圣帝”,总管本村生产生活、生死祸福,穿着帝王服饰和娘娘平排同座于三崇庙,两侧塑文武判官。0 h& p5 O3 o% G: P
2、尊儒祀孔。明初诺邓有了孔子塑像,到清初修成了崇圣宫,古代每到农历八月二十七日,全村人都要在这里举行隆重的祭孔活动,至于因上学赶考,入泮中试来祭拜的各地学子则你来我往,络绎不绝。
$ C. @0 s, ?/ Q, k0 t2 K8 c, `3、奉释礼佛。佛教从唐宋以来直至清末曾在诺邓盛行一时,村内外曾修建过许多佛寺庙堂。在诺邓,儒释道三教合一的信仰一直是民间崇拜的主要内容。# C  @; P4 c, g1 d7 H0 z* o* D
4、崇道修斋。在诺邓儒释道三教合一信仰中,流传最广泛的是道教文化。礼斗会是道教每年六月和九月举行的朝礼南北斗的重大活动。古代诺邓道教除玉皇阁曾有头陀羽士,云集其间外,还有很多的“火居道”。) o7 M0 I1 L" m5 ?
5、谈演洞经。诺邓村谈演洞经是一种用音乐形式和礼仪程式进行的宗教活动,形式虽近乎儒家礼乐,但从经文内容贯穿的因果报应,积德安和等思想及所崇奉的神灵来看,基本上仍是三教合一的范畴。, X; d8 t* h) [# O
(二)民间文化艺术6 V5 ?8 X. o& g# V. [
1、神话传说与文学:诺邓村流传的神话传说主要有《青龙吐卤——诺邓盐井的来历》、《向龙王借碗》、《太极锁水的圆满形成》、《一碗水》、《乡亲龙》、《山神遭罚》等。诗词歌赋主要有黄桂的《云崇寺春游》、《诺邓村居》、《滇西形势山川文臣武士考》、《沧江赋》、《国朝滇南诗略》和黄云书的《镇远府游》、《石虬歌》及李光明的《三戒录》等。4 x) k- r  f! K1 `8 Y; X
2、白族民歌:诺邓白族民歌形式多样,丰富多采,其中广泛流传的是“山歌”和“打歌”,歌词是前人留传下来的称为“真歌”,即兴创作的称为“加歌”。山歌一般是男女二人对歌,多数是情歌。“打歌”一般在死人时唱,一般是由一人主唱、众人附和。山歌、打歌一般都有固定的句式、严格的韵律,共有三十六韵。* P$ C2 V2 t2 E) k) S
3、白族谚语:诺邓谚语大多与汉族相同,但也有本地创作的口头流传的白族谚语,主要是生产、生活方面的。
5 a0 t# H# p$ j8 g) {( J5 g2 H4、洞经音乐:诺邓白族洞经音乐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旋律优美,抒情动人。现诺邓村中使用的乐器有:三弦、杨琴、月琴、口弦、箫、笛子、树叶、唢呐、京胡、二胡、重琴、鼓、钹、锣、木鱼、钗、鸳鸯锣、麻锣等。逢重大的喜庆节日,诺邓村都要自发组织开展活动。此外,诺邓传统的节日里还有唱滇戏、耍龙、耍花灯、耍旱船等习惯。
! z9 N: O- |+ w4 ]6 @: @  i* e(三)传统民间工艺
1 s5 }9 j+ l/ B+ v8 T; W1 K: \1、传统建筑业:诺邓白族擅长建筑,诺邓民居建筑重视工艺精美,门、窗、木梁、柱、檐都讲究雕刻图案的美观精细,山墙、院墙上都有绘画或图案。民居建筑风格气派豪华而不失典雅,体现出庄重、古朴、大方、精巧的建筑特色。+ t* ]( K, z5 _  Y3 ~
2、传统饮食业:
- \7 \9 O' r. W, I. N+ w①豆饼:豆饼是诺邓有名的特产,制作原料是上好糯米、刺荚、灰挑杆、魔芋、扁豆杆、红糖等。制成2毫米厚左右的薄圆饼凉干即成。食用时用香油煎,其特点是香、脆、糯、甜。
! `  D* Z6 A0 P) X1 H( x9 I, T! K②卤肝:原料为新鲜猪拱嘴、猪耳朵、猪粉肠、猪肺、猪肝、猪油、白糖、生姜、八角、草果、盐、酱油。其特点是油而不腻、香浓可口。
: o9 j& U& q1 ~# C/ M: j③豆腐肠:又叫“血肠”,用豆腐、红曲、鲜猪血、草果粉、茴香粉、盐搅拌均匀后灌入洗干净的猪大肠中,灌好后用细绳扎成6寸左右的小段,干燥、阴凉、通风后20天即可食用,其特点是鲜嫩馨香。
8 n2 L* ^3 `+ G8 J④诺邓火腿:将猪腿腌15—20天后,抹上一层盐,再在外面均匀地涂抹一层灶灰和诺邓盐卤水下沉淀混合出的稀泥,因诺邓气候四季如春,晾挂通风半年以上即可食用,存放时间越长香味越浓。# O5 S' g0 r. S' E* l! c8 B6 ~
3、传统制盐业:诺邓的盐业生产,直接带动了工商业的发展,古代私人制盐、煮盐家庭称为“灶户”,灶户生产食盐,在铁锅下面燃起熊熊烈火,对卤水进行蒸发,使其水份越来越少,浓度越来越高,直到熬出盐末,再把盐末放进模子里,用木锤将其打成柱体,最后放到铁板上,利用余热烘干成筒盐。: M9 `2 X; G$ @6 {7 ]* n! g
诺邓地方土特产品一览表
0 D6 D6 E: i+ ?) o! }. r$ }) P/ T1 W, T2 ~8 {3 o1 F, ]& P
 楼主| 发表于 2017-10-3 10:41:02 | 显示全部楼层
8 Y7 a1 r6 ]9 U8 [4 L2 q$ E
(四)民俗宗教活动6 l% H) o& T$ V! o1 u! L/ u+ @
1、本主会。本主崇拜是白族特有的宗教崇拜。“本主”被视为地方保护神,直接掌管人们的生死祸福。每逢祭祀本主时,全村老幼要一齐参加,祭祀仪式丰富多彩,有多种形式:本主庆诞会期有:三崇七月初十、本主八月初十、城隍五月二十八、财神三月十五、龙王六月十三等。& _& q9 O0 a1 @4 s
2、做会。诺邓村中的佛事活动主要是“做会”。“做会”都在寺庙里举办,一般有若干人作为“会首”,做会时人们从四面八方聚集到寺庙里,每天上香敬佛敬神,会期一般为:正月初九的“玉皇会”,九月上旬的“北斗会”,六月上旬的“南斗会”,正月初一的“弥勒会”,二月初一至初三的“文昌会”、“孔子会”、“财神会”、“山神会”等等,据统计诺邓大小会共有52个。
" l7 W4 W5 r. _/ R& m, U3、火把节。农历六月二十五日“火把节”是地道的南诏遗俗,主要活动有三项。一是“竖火把”,平年扎十二节,润年扎十三节。另一项活动是“赛马”,赛马场地在玉皇阁后面的草坪举行。三是晚上“打火炬”,即人与人之间互相“撒火把药”。预示烧去“晦气”,带来好运。
2 D/ f5 L! J0 _$ a) T7 F# V, W( [4、中元祭祖。每年农历七月初一至十四叫“七月半”,也称“中元会”,是诺邓人一年中最为庄重的民俗节日。节前就要打扫抹洗,在祖先堂前摆上水果等,还要把用纸扎的“祖先回来住宿的行李”准备好,一套套摆在桌上。初一下午,各家在大门内摆起香案迎接祖先,自此每天都要供奉祖先,堂上香火不断,更换菜肴,十四日下午送祖先,也要摆设香案,将祖先衣物、行李焚烧后放到河里冲走,整个仪程才算正式结束。
% A" @0 O1 y" D- h5、清明扫墓。诺邓人对上坟扫墓非常重视,扫墓的形式有两种:一是举家前往,到坟地里起火做饭,做祭品贡过后在祖先坟前用餐,这种形式叫做“上坟”;另一种是一两人提个专用的木制食盒,放各色菜肴饭食,带上香纸茶酒等,从先人的一个坟地走到另一个坟地,一处处分别供奉,这种形式叫做“献坟”。! z) E2 C% y7 J% `8 p$ Q

# C1 q' f  j6 f5 B4 J* K诺邓主要民俗活动一览表! J0 F  @; [4 R2 ]
(五)民族服饰4 n/ Y9 V6 J- r+ k- h: k2 K/ f
云龙白族妇女服饰的主要特点是突出线条美及适用性。妇女头上带有白色、兰色或黑色的大包头,一般长度2—3米,戴在头上既可遮太阳又可避雨,必要时可解下来作背带用。上身穿前短后长的大襟衫,布的色彩根据各人的喜好而定,下身穿大禅裤,腰系绣花围腰,体现人体的线条美。而围腰必须时将两角编入腰部成了一个大包包,可用来装物件。云龙白族男子上身穿有领对襟衣,下穿长管大统裤,布料色彩根据各人的喜好而制作,男服美观大方,穿上显得更潇洒。但诺邓村多数白族妇女的服饰一般都与汉族地区的差不多。
8 s2 X% C. i1 W* L
5 y! v: H) I9 r7 k九、诺邓历史文化名村综合评述: Z2 t+ L2 e8 {$ ~$ ~1 w  L
诺邓村现存众多的古建筑和人文古迹,融汇汉族中原文化和白族地方精华文化为一体,中国民间儒释道三教合一的传统文化思想特别是儒家文化的反映在诺邓现有的人文遗存中均有生动的展示。特别是诺邓村目前保留完好的古村风貌以及百年以上的众多明清古建筑,原态原貌相当完整,在云南以至国内都是十分罕见的,它们深刻地记录着千百年来云南地区在文化、经济、政治和社会民俗方面的历史进程,抢救、保护好诺邓村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在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文化传统中具有重大的研究和利用价值。
/ r# H, W$ h/ x5 l1 L3 ^(一)诺邓是云南最古的历史名村. m/ c' ?# U2 E) Z
从公元前110年汉朝因诺邓产盐而设置比苏县开始,到唐代南诏时期“诺邓”村名在史书上正式出现,该村历史见诸于文献已有两千余年,作为云南现存历久未变的最古老的村名,诺邓古村见证了历代王朝的变迁,留下了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物质和非物质的遗产,至今全村建筑犹然是明清风貌,是中国古代历史建筑遗留在滇西的一个活生生的样本。: x" Q8 N. t6 T" [
(二)诺邓是云南最早的经济特区' W1 U* s9 d: A, v
中国历代王朝高度重视盐、铁生产流通,朝庭直接派员管理盐业,地处祖国西南边陲的诺邓自汉朝开始就一直是云南盐业经济重镇,尽管地处边远,但它一直是受控于中央政府的经济特区,从汉置比苏县到明代设五井提举司衙门,诺邓工商业在古代云南一度繁荣,远古留下的盐井、盐局、古衙门等历史建筑遗产,就是对古代云南盐业经济发展的具体诠释。
, m  g9 K) h* _- E/ Z(三)诺邓是通往滇西各地盐马古道的轴心地
. ~! P1 K0 t9 C诺邓盐路自南诏、大理国时期即北通吐蕃,南通金齿腾越等地,自明清以来,形成了以诺邓为中心,东向大理昆明、南至保山沧宁、西接腾冲缅甸、北连丽江西藏的四条盐马古道,四方商旅络绎不绝。鸦片战争以后,随着滇西地区与英占缅甸之间的经济交流密切,以诺邓为轴心地的西向盐道更是货畅其流,诺邓盐名震中外。" Y8 w2 d& M" w- ]) ]+ P1 z& t5 T
(四)诺邓是研究中国古代盐井文化的活教材
: y0 n3 g; C4 p) J# h2 s# J, d- r诺邓村历史文化物质遗产是研究中国古代盐井文化的活教材,因盐井开发形成的古代云南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习俗的变迁演化,在诺邓现存的物质和非物质遗产中都有反映,特别是在其数百年未变的建筑艺术、宗教文化、民间生活中都可找现实的范本。2 {2 w9 l" j% l, Q
(五)诺邓有保留得最好最集中的明清建筑群% z# G4 T% t# v  {/ W/ i' f
诺邓村目前保留的明清两朝及民国时期的民居古建筑院落100余处,另有寺庙、祠堂、牌坊、巷道等公共建筑20多处,是目前国内罕见的保留完整的古老的传统建筑群落,依山构建的建筑风格更使它别具特色,在现代建筑普遍进入人们的生活中以后,诺邓村明清建筑群的古老性、完整性、集中性更具有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承传价值。
, J' q8 ]4 u4 s7 i3 B" M1 L(六)诺邓有人文与生态景观俱佳的旅游资源
3 A, w& |8 Z! _: v诺邓村有众多的人文建筑景观及自然生态景观,古村、古道、古井、古庙、古碑、古树以及古民居特色俱佳,旅游资源丰富,可以开发观光旅游、休闲旅游及孔子文化、道教文化、盐井文化和其他民俗文化旅游项目。加强对该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在云南发展文化产业、开发旅游资源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w/ p+ c1 Z5 j7 ]  h* ^2 ]. [
(七)云龙县高度重视诺邓村的历史文化保护
& a  o2 R6 ]6 G* w云南省人民政府提出建设民族文化大省和建设旅游大省战略,极大地促进了对诺邓这个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村落的保护。云龙县委、县人民政府多年来高度重视诺邓村文化遗产的挖掘与保护工作,并积极组织对诺邓社会历史和民族文化传统等方面的研究,提出“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主要原则。2002年申报该村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以来,县委、县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重要措施加大保护力度,并编制了《云龙县诺邓省级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认真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在遗产保护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8 K' F+ }$ s$ T" ~; M' S, E由于云龙地处偏远山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高,目前诺邓村群众生活状况仍然比较贫困,诺邓村古建筑遗产的保护仍面临不少的困难。国内很多知名专家学者对诺邓村进行考察后,普遍认为“目前国内象诺邓这样保留得如此完整的古村落已很少见,从保护的角度,应尽快申报该村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今后应申请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来保护。”
* q9 m+ S# @: o0 u目前,云龙县在省级历史文化名村诺邓村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方面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具备了申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的条件,特提出申请报告。云龙县委、县政府将进一步加强对诺邓村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并强化对诺邓地区自然环境、历史人文环境的保护,积极推动与发展地方旅游文化产业,使诺邓地区的人文和自然景观资源优势转化为旅游经济优势,以进一步促进古村的保护,促进全县经济社会的发展,使云龙县文化旅游事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中作出更大的贡献。. S. I4 [' p9 G' w  ?  ~
关注官方微信

微信号:大白网

微博:大白网

QQ1群:4731622

QQ2群:4731622

全国服务热线:

QQ24485416

(工作日:周一至周五 9:00-16:00)
大理市
www@dali8.net

手机版-小黑屋- 大理白族|大理乡村旅游网|大理网|大理论坛|白族网|大理旅游网|大理信息网|大理生活网

技术支持:挖主机网络 Powered by大白网© 2006-2025 dalibaizu.com  滇ICP备19004088号 滇公网安备 532901020005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