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主文化 | 大理白族本主文化详述

13
回复
1524
查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10-9 23:56: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i, v. n  ^3 H7 e+ a3 b! @
本主文化 | 大理白族本主文化详述  {9 n$ ?& q, y4 S0 q
  白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现有人口近200万。主要分布在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其中以洱海周围的大理、洱源、云龙、剑川、鹤庆、宾川等县市为最。其次是怒江州的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此外,云南省怒江州、保山市、丽江市、楚雄州、昆明市、玉溪市及湖南省桑植、沅陵,贵州省安顺、毕节、威宁,四川省西昌均有分布。
5 d' C# Z4 V, ^7 z# r
6 x' e3 }- z9 H
/ l# `+ Z# [' q* F- E3 {( j6 {- e) I7 u
  白族尚白,故自称“白”、“白人”、“白子白女”等。历史上的“焚”、“白蛮”、“河蛮”、“白爨”等,通常指的就是白族。过去汉族称之为“民家”、“民家佬”(湖南桑植一带),傈僳族称之为“勒墨”,纳西族、普米族称之为“那玛”。清以后白族也自称“民家”(与官家相区别)。建国以后,学术界对于白族称谓及白族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1956年,大理白族自治州成立时。根据广大白族人民的意愿。正式以“白族”作为本民族的统称。
* D' X: d5 ^, B) @4 Z4 Z" h2 ^- [8 c- X- o

4 q9 k, k, t) M$ U9 d: D7 }: t
+ N% V/ O1 K" U0 i8 x0 A, \  白族人民聚居的以洱海流域为中心的大理地区,是云南最早的文化发祥地之一。
6 G( G7 r1 ], F
! u7 P' z5 V. Z) A8 c ) }0 P* Z0 E7 J6 w1 ~" T0 R

  W/ E& l  m2 L+ b, O1 u( Y/ p  本主文化是白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白族一宗重大的文化遗产。 0 }5 e$ z* ^1 x: V9 Y; v7 H
3 }! j: n( K4 s% n6 r  g" @
9 D+ [# U6 S8 a/ \6 p

6 G$ V) S( f6 w! N3 k9 |& N6 A  本主的产生和发展
! T9 `& W6 M7 S$ |$ ^$ ]+ s# J, l, ?! H+ ~3 |# D- {
  本主,是白族人民奉祀的民族神。本主者,本境之主也。在佛教、道教传入白族地区之前,本主崇拜,是白族的唯一宗教。佛教、道教传入白族地区以后。善于兼收并蓄的白族人民。巧妙地将佛教、道教融入本主崇拜而独树一帜。 + [% W% z) D8 Y/ @. h- I  v
" h6 w" e5 p  `; O. U, q

) k) `9 s0 C! Q$ r/ Z: C  `* ~: |# u  T9 `% U! _
  “本主”,白语叫“武增”,即我们的主人。也称“朵薄朵姆”或“劳谷劳泰”,意为“大爷、大妈”或“祖父、祖母”。在彝族、白族杂居地区,也称“土主”。这些称呼,有祖先崇拜的含义,但不完全是祖先崇拜。从各种供奉的神灵看,有自然神、图腾神、英雄神、世俗神等等。它既具有自然崇拜,鬼魂崇拜和祖先崇拜的原始宗教因素,又掺杂着佛教、道教、儒教的内容,形成本主教。是与儒、释、道信仰并行不悖的一种宗教信仰。这是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也是白族相异于其他民族的一种特殊信仰。
( r! k1 K9 H# i6 v6 c) n% U8 k
% D2 `1 B% s+ K+ I  @
) Q' ]) {1 ~% D3 U, J
+ E& r& a3 {- l8 k6 v5 [, Y/ Y  白族本主起源于何时?目前因资料缺乏,尚难确切断定。见诸文字记载的有明胡蔚本《南诏野史》:“高宗显庆二年(公元657年)凤鸣于浪穹(今洱源县),罗浮山乃改名凤羽山,封十二圣贤为十二山神”。王崧本《南诏野史》亦有类似记载,“蒙氏平地方,封擞渎,以神明天子为国主,封十七贤,五十七山神”。但从至今流传在民间的大量口传文学中,关于白族本主起源,可以上溯到远古社会。
! y7 u' F0 \: X7 p0 y; E1 z) G$ M- V

- F' r6 Y% _7 e9 m% V1 s. g" h+ v7 h& d3 X% j
  白族的本主信仰,最初是产生于原始社会时期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它是白族土生土长的民族神。在原始社会时期,由于生产力低下,日月星辰,雨雪风霜,都会使白族先民感到神秘莫测,威力无穷。《新唐书·南蛮传上》说“河蛮尚鬼,有大小鬼主。”在这种对于无限威力的自然界完全处于屈服状态的情况下,就产生了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那样:“自然界起初是作为一种完全异己的。有无限威力的和不可制服的力量与人们对立的,人们同它的关系完全像动物同它的关系一样。人们就像牲畜一样服从它的权力。因而,这是对自然界的一种纯粹动物式的意识(自然宗教)。”(《见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35页)白族先民也和其他民族一样。在相当漫长的历史时期。曾经经历过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并与神、鬼、魂密不可分。
4 t" b$ j$ Z2 h2 Z( }
! B3 b9 @& n' ^9 Y3 Y9 h 4 t; p, b0 M# `# n7 j
/ G, U+ i0 V# ]7 [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生产工具的改进,人们不再听凭自然的摆布,而要与自然灾害顽强斗争,于是各种开拓疆土、降龙伏虎、为民除害的英雄人物便应运而生,这就在白族本主中出现了英雄崇拜和祖先崇拜。
) x' b0 ?/ T4 P* B: M& [" e5 V( J- `$ e

/ x" F; W* O& }: h. b5 a) v/ X2 e1 \$ d" B( W/ h' x( t+ I! v
  在白族本主崇拜中,值得注意的是,除南诏、大理国的国王、清平官、大军将等大量挤进本主行列外,还有汉族统治阶级用兵大理地区的文臣武将,如诸葛亮、李宓、李定国等。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多种多样。这是白族本主信仰中值得研究的课题。 ' F  `6 F  b) J' i+ k6 I* q- T7 q
 楼主| 发表于 2017-10-9 23:56:2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主信仰源远流长
+ j/ l2 |; ]8 Z. I1 b" |$ K: e4 s; ~' Q# g; G# \
  据史书记载,大理最早叫云南。明代著名白族学者李元阳编纂的《大理府志》中写道:“大理据全省之上游,为滇西扼塞之地……西汉置益州。因彩云见于南方,亦名彩云州,置云南郡。诸史中凡曰‘云南者’,皆指大理而言。”《新唐书》说:“南诏或曰鹤拓、曰龙尾、曰苴咩、曰阳剑。”南诏王世隆时,曾建国号“大礼”。“大理”一词,始于段思平建立大理国。大理又称榆城,是因为洱海被称为叶榆泽,大理曾设叶榆县的原故。又名鹤拓,相传,大理古为汪洋大海。人们居住在高山。是两只白鹤引导人们寻找到这片乐土,从此落地生根。 , s: r4 [7 k6 `2 o: q' k6 x
6 w( V: o/ ^- V4 E
9 C/ m& z9 r: Z4 _" J  H! z

6 ~8 |, K" r* h" q  A5 Z" F  大理地区属云贵高原与横断山脉结合部,巍峨的群山与如画般的山间盆地(俗称坝子)相连,奔腾的三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汇聚百川在这里并流远去。海拔高达4298米的高山上的皑皑白雪与海拔只有730米的峡谷中的万紫千红。造就了这里变化万千的迷人景观。真可谓“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南诏国时期,曾将这壮丽的山河封为五岳四渎,五岳即东岳乌蒙山、南岳蒙乐山(无量山)、西岳高黎贡山、北岳玉龙雪山、中岳点苍山,四渎即澜沧江、金沙江,黑漶江(又叫漾濞江)、潞江(即怒江)。 1 R- _8 I4 R& m
$ n4 y6 I! D3 P" a" ?

6 f7 R5 k, g5 r1 w& \, e! o5 I6 ]8 {2 d
  被南诏封为中岳的苍山,又名熊山,白语叫“极造赛”,汉意为“老熊出没的地方”。汉文史籍都有多种记载。晋常璩《华阳国志·南中志》称为“熊苍山”,《蛮书》称为“玷苍山”,唐以后的史籍称为“点苍山”。“灵鹫山”的称谓,那是佛教传入后的附会。 0 d5 n- l. d3 U# ?9 M& Y( H
* O+ o- C) n- B- y; d& C
7 b1 w' ~6 G* _' [/ \, @& U: }" F
2 ?9 H$ N6 S7 s& g' p* K& C
  《元史·地理志》说:“点苍山在大理城西,周广四百里,为云南形胜要害之地”。清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对苍山的自然景观作了全面而生动的描述:
5 y' K* r$ u6 u* _
 楼主| 发表于 2017-10-9 23:56:38 | 显示全部楼层
  “点苍山在大理府城西五里,高千余仞,盘桓百余里,介龙首、龙尾两关之间。前叶榆江、碧澜万顷,背环漾水、连络为带。亦曰灵鹫山,有十九峰,环列内向,如驰弓然。山椒悬瀑,注为十八溪。翠峦条分,青嶂并峙,如大鸟之连翼将翔也。后汉书志,山似扶风太乙之状,郁然高峻,与云气相连接。险岩积雪、经夏不消,亦名雪山。名山志,自山南而北,一曰斜阳峰,溪曰阳南溪,二曰马耳峰,溪曰葶溟溪,三曰佛顶峰,溪曰莫残溪,四曰圣应峰,溪曰清碧溪,五曰马龙峰,溪曰龙溪,六曰玉局峰,溪曰绿玉溪,七曰龙泉峰,溪曰中溪,八曰中(和)峰,溪曰桃溪,九曰观音峰,溪曰梅溪,十曰应乐峰,溪曰隐溪,十一曰雪人峰,溪曰双鸳溪,十二曰兰峰,溪曰白石溪,十三曰三阳峰、溪曰灵泉溪,十四曰鹤云峰。溪曰锦溪。十五曰白云峰。溪曰茫涌溪。十六莲花峰,溪曰阳溪,十七曰五台峰,溪曰万花溪,十八曰苍浪峰。溪曰霞移溪。十九曰云弄峰,下与洱海相接。环海之外,复有诸山,曰青巅,曰鹤岩,曰玉几,曰罗荃,曰襄葱,曰龟,曰蛇。岩拱若揖,其间石窟岩峦不可数。又玉局峰,一名占文峰,峰顶之南有冯河,周适万步,叠蠖承流,水色莹澈。又西南为清碧溪,溪中石子粼粼,青碧璀璨,缘山麓北行二里至祭天台,诸葛武侯画卦石在焉。山中林阻各奥,而无猛虎毒蛇。冬夏气候调适,暑止于温,寒止于凉。诸泉流注为十八川,川流所经,沃壤百里,灌溉之利,不俟锄疏,春碓用泉,不劳人力。东注洱海,河山辉映,盖与临安之西湖,洪州之西山,嘉州之峨嵋,齐安之临皋,滁之琅邪,同一巨丽矣。唐时蒙氏窃据。封为中岳……李梦阳曰:‘点苍山积黛。四时如一,高六十里,接连云气,滇西山川拱揖,此为之冠”’。   与苍山相依相偎的是洱海,在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中,同样有精彩详细的描述: 5 U% l0 K' M4 I0 a
% C3 E/ ~3 c. ^+ k$ ]& f
2 H: C+ M5 I) V  z% K+ Z( I) v5 T

, q" _  R, F1 A+ @2 B  “西洱河在大理府城东。源出邓川州浪穹县北二十里罢谷山。汇山豁诸流,又合点苍山十八川而为巨漫,下流合于漾备江,即古叶榆泽也。相传黑水伏流,别派自西北来,会于太和县东而为洱河。后汉志注谓之冯河。亦曰叶榆河。水经注。诸葛平南中,战于榆水之南是也。亦曰珥水,以形如月抱珥也。一云如月生五曰,亦曰洱海。亦曰西洱海。杜佑谓之昆弥川。汉武帝象其形凿以司水战。非滇池也。古有昆弥国,亦以此名。新唐书,繇郎州走三千里达西洱河。河形如人耳。周之百余里。中有三岛九曲之胜,……河绕城而西南流,会于漾备江,波涛千顷,澄泓一色,因谓之西洱海。志云:洱河绕城西南,繇石穴即开桥东岸。有分水崖,俨如斧划……元郭松年行记曰:洱水涉历三郡,亭蓄紫城,东北至河首,南尽河尾,汪洋浩荡,波涛于两关,周回百有余里。” 2 x8 h- r5 _- t  M
0 H5 C. O* X  _; J5 E2 `
  与苍山一样,洱海白语叫“耳稿”,汉意为下面的海。苍山似父、洱海如母,它们共同孕育了白族成长发展。自然白族本主也就与苍山洱海结下了不解之缘。
' ]; f. T% c9 K0 a2 \) n* {
 楼主| 发表于 2017-10-9 23:56:51 | 显示全部楼层
  苍山神祠,坐落在苍山中和峰麓,祀唐末五代道教领袖杜光庭为本主神。唐玄宗天宝年间,唐为了遏制南诏在西南的崛起,多次用兵南诏,最大的一次是唐将李宓将二十万大军“弃之死地。支轮不返”。他自己也魂断苍洱。公元794年,唐和南诏都意识到“和则互利,战则俱伤,”决定捐弃前嫌,重修旧好。南诏王异牟寻与唐王朝使臣崔佐时在苍山举行了有名的苍山会盟。会盟地点不是设在王宫大寺,而是选在“苍山神祠”。誓文中,双方庄重承诺:“云南诏异牟寻及清平官大军将与剑南节度使巡官崔佐时谨诣玷苍山北,上请天、地、水三官,五岳,四渎及管川谷诸神灵同请降临,永为证据”。足以证明苍山神祠在南诏时期的地位。至于坐落在苍山怀抱里的诸如“神都”等本主庙就更多了。
2 [# i6 O! L* V' x3 ?6 B: z2 S; y" }2 u7 ~2 q
) p+ n2 t0 W2 F
) S3 L1 ]( B1 h  l+ x
  与苍山神祠同样有名的是洱河祠。《洱河祠碑记》中说:“西洱之溪,有神祠焉,即《志》所谓‘苍山之足,入海最深者’,此庙适当其冲也。稽劂以来,创建最古泪(洎)乎屡倾屡修,皆捐资协力,率以为常”。洱河神祠就是喜洲河涘城村本主庙,根据史书记载和民间传说。苍山神祠,洱河神祠可列入大理最早的本主庙行列。
) |4 C( ]/ d, A! D; P
' [, Q& ?5 s; E6 e% T7 e/ }! O ( v+ f- g1 p. S( I
+ Q- p/ x3 z" a2 I/ D) j+ E. h3 W
  在白族本主信仰中,类似像对苍山洱海一样名山大川敬畏,进而将其奉为本主的还有“镇宁邦家福佑景帝”,即大理阁洞塝村本主。相传苍山云弄、沧浪二峰多浓云厚雾遮绕,影响庄稼生长,本主神力能将云雾驱散,保护田里禾苗茁壮。庄稼获得丰收。雪斑景帝,即剑川县马登地区本主。马登地区地处高寒山区。每年雨雪来得比较早。如果马登坝西边的雪斑山积雪太早,则整个马登坝子的农作物都要减产甚至欠收。雪斑景帝可以帮助人们驱除雨雪,保佑丰收。
0 d3 O3 P+ d9 K0 l9 K
9 i3 v# J: q$ f+ @0 n. i" i
9 |) z6 [3 M- x  Y1 w- e7 z. v6 f! S4 e9 K% l
  本主亦人亦神,充满人间情趣
: L' G2 m! Z% V
; A' ^4 I# E6 l. ]+ N2 g/ s  大理是祖国西南边陲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据考证。远在4000多年前。大理地区就有人类居住。自上世纪30年代以来,在以洱海为中心的200多公里范围内,已经发现或发掘新石器、金石和青铜器遗址近百处,其中以白羊村遗址、大理佛顶、马龙等文化遗址、剑川海门口文化遗址、祥云大波那文化遗址等最为典型。在白羊村遗址出土文物516件,除大量手制陶器和部分石器外,还有猪、狗、牛、羊以及其它野兽的骨、角、牙器和蚌器等,房基内还有稻作文化遗存。这说明,洱海地区的居民当时已开始经营农业,并已形成定居的村落。经测定,白羊村遗址距今约4000年,相当于夏王朝的早期。海门口遗址出土文物近1000件,其中陶器最多,而且还有制陶工具。陶器中有不少陶网坠,还出土有铜钓钩,说明这里居民以捕鱼为业。同时出土有麻石制作的工具。海门口遗址距今约3200年,相当于殷商晚期。海门口的铜石并用文化是洱海区域的新发展。大波那出土一具以楠木为外椁的铜棺,随葬品90多件,绝大多数是青铜器,其中有锄、锛、矛、剑、钺、尊、杯、勺、斧、匕、杖等器物,有鼓、钟、葫芦笙等乐器,还有房屋、牛、马、羊、猪、鸡的模型和其它饰物。该墓葬距今约2400年,相当于战国中期。这些文化遗存表明,在很早以前,大理各族先民就已在以洱海为中心的这片辽阔的土地上繁衍生息。他们一步步从新石器时代走向铜石并用时代,再走向青铜时代,他们通过自己的智慧和辛勤劳动。共同创造了大理的历史和文化,创造了洱海文明。   N1 v( U, h) W6 \
 楼主| 发表于 2017-10-9 23:57:01 | 显示全部楼层
  汪宁生先生在《云南考古》中写道:“当时(指新石器时期)人们依傍天然溪流而居,能建造一种半穴居的房屋……他们住在山坡上,大概即在山坡上经营一种原始农业。”据此,学者们推断,“农业是大理地区最早的生产部门之一”。(见杨聪、何润《大理经济发展史稿》云南民族出版社1986年版。)“洱海区域新石器时代的居民不仅是定居的农业民族,而且是我国长江以南的稻作民族。”(见张增祺《中国西南民族考古》云南人民出版社1970年版。)
; Z& l" W: c2 y) L. W% D5 f* {& x" {) [  R) T. o
- v2 S6 T: n" ], S3 h0 `) X. t3 K. H
" r0 W2 \8 y# _) @
  公元八世纪,南诏统一了洱海地区,进而运用政治、军事、外交等手段,很快将自己的势力扩张到今天的云南及周边地区。其疆域东接贵州。西抵缅甸北部,南括西双版纳,北达大渡河;东南接越南边界,西南界骠国(今缅甸中部),西北与吐蕃的神川(今丽江北)为邻,东北达戌州(今四川宜宾)。在南诏国统治的广大地区,作为大理传统的农业生产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 a2 S+ V" ~$ T" m9 y* ~* b3 s2 p/ }

( y0 V6 P7 Q8 x, H# A% W, W : n4 k# O0 K7 E' r$ \& S; o
9 I! s& o$ V8 o" w
  唐樊绰《蛮书》中描述当时南诏农业生产时说:“每耕田用三尺犁,格长丈余,两牛相去七八尺,一佃人前牵牛,一佃人持按犁辕,一佃人秉耒。蛮治山田,殊为精好”。新唐书《南蛮传上·南诏传》中也说:“然专于农,无贵贱皆耕,不徭役,人岁输米二斗”。《南诏德化碑》中更有:“遏塞流潦,高原为稻忝之田;疏决坡地,下湿树园林之业。易贫成富,徙有之无。家饶五亩之桑,国贮九年之廪”的赞颂之辞。元初郭松年,亲历大理,沿途看到的景象是:“又西行三十余里,至品甸(今祥云)……甸中有池日青湖,灌溉之利,达于云南之野……又山行三十里,至白岩(今弥渡)……居民辏集,禾麻蔽野……又山行四十里,至赵州甸(今凤仪)……神庄江贯于其中,溉田千顷,以故百姓富庶,少旱虐之灾”。   农耕文明的悠久和农业生产的发达反映在本主崇拜中就是对雨水的渴求,所以,白族本主信仰中祈雨,抗旱,战胜洪涝的本主很多,他们又大多被幻化为行云布雨的龙。有趣的是人间的地缘亲情关系反映在龙本主的信仰中。也就常常出现同一水系的龙家族就像人间的亲情一样,有着夫妻、父子、母女等千丝万缕的亲缘关系。
# N$ y) K1 H4 g/ ]
- o+ B6 R9 a5 ?/ A$ z3 l. A: r ; l0 b" k5 P0 \( A  G! i

2 \1 ]% G  @- I  大圣东海龙王玉璧天帝:洱源邓川腾龙村本主。有五子如下:大爷为震雨灵峰护民景帝,二爷为东灵圣至赤男景帝,二人并祀在龙王旁边。其他三人为官庄本主、乾木南本主、社畔村本主。相传东海龙王与大黑天神敌对。东海龙王就与大黑天神各显神通,一决胜负。东海龙王变蚊子,大黑天神变蛤蟆。在战斗中蛤蟆把蚊子吞下肚了,蚊子正想在蛤蟆肚里用法胀死蛤蟆。东海龙王的儿子眼见自己的父亲被蛤蟆吞吃掉了。又气又急,就在大黑天神背上踢了一脚,蚊子飞了出来。因此东海龙王对大儿子不满意,骂他不成器,说自己正要叮死大黑天神,你为什么踢他一脚,把大儿子赶到头村做本主。大黑天神也背负重伤,神像背上留下一脚印。现在南天神村没有蚊子,腾龙村没有蛤蟆。东海龙王与段思平不睦。所以派自己喜爱的小儿子至井旁村做本主,监视段思平。东海龙王爷为了不愿见大黑天神和段思平,用粪箕倒土堆成一个小山丘,隔断了洱海与南天神村、士登村,为此士登村迎本主段思平时不准走东河埂。 2 _* A# C9 c6 v  A+ Q2 b7 S
8 a# Q6 C, E+ G8 e0 W9 X7 ^! [  b7 V

8 H- A: P2 ~1 h/ G" P( l  M" d; V9 u
" E' L6 g$ S# s1 ~* E0 B  东海龙王因不喜欢大儿子。因此也就不给水用。大儿子向他的母亲哀求,母亲给了他绣花针般小的一股水,所以现在头村水利缺乏。但东海龙王喜爱自己的三儿子就给他一瓢水。老三很高兴地走回家时,路上遇见四脚地神,四脚地神认为东海龙王爷不公平,所以一脚把老三的水踢泼了。老三再向东海龙王爷要时。东海龙王爷不愿意再给。他只得哭告母亲,也照大哥一样得到了绣花针般的一股水。这真像一轴融生活、人情、习俗、自然为一体的白族现实生活画卷。 ; i( n6 E! [0 c/ a, n4 f; q
 楼主| 发表于 2017-10-9 23:57:14 | 显示全部楼层
  洱源九龙神龙王:段姓。七月二十三日生辰。与大理段赤城同一生日。有八子一女,都是洱源县境内各村本主。
" X5 o: w& V( D" f' K* S7 E
5 {6 y' {* y4 Y- d) |  大老爷:永华乡本主,住大坛神。 ' t( G2 K( E% Y

8 j7 w* i4 r1 n  S+ H2 o  二老爷:大庄村本主。
# f  @3 Y: s# [+ f) s* ?% D
/ I- B/ [) ^6 }. e( K  三老爷:住龙王庙。 * R3 j8 V& T- y) {, ^0 y

" W: y& ?2 A  y: c9 I% C. @, o  四老爷:大兴村、大果树村、小果树村本主。 * @) Y% g3 {' E

' h* Z9 N$ ^" Q5 `$ \  五老爷:乔后本主。 $ C+ n, J; F4 \) c
  D; i# A' Q# ~, V4 d
  六老爷:峭坪村、横水村本主。   d1 ^3 c; F% F  v8 a; u1 a

  P$ J/ F/ r, [+ y. v  七老爷:乔后大树村本主。
6 ]: f: g+ t; @1 t/ G
. r( A/ I6 F3 o% u9 F  八老爷:水头村本主。
; Y5 p) E" n; X/ x
. U% L. N. m8 e. D1 S# f) X) l  九姑娘:邓川漏邑村本主。
8 |8 f( e5 s& B, W4 d1 R5 |
) S  Q* d* I! n; @4 W
* T4 Y$ l4 O  ^8 N0 W6 L; f
) y' g% e! Y4 e7 C8 ]& X  相传龙王之女九姑娘嫁到邓川漏邑村后,由于漏邑少水,所以经常跑回洱源哭泣诉苦,来时风雨大作,为此龙王用手棍戳通了山。引出一股水分给女儿,从此以后,暴风雨就不再发作,所以,洱源人路过漏邑,在沟里喝凉水叫喝家乡水。 / K, [) ]. _  v2 J# i

7 ^& K8 a% \* `# n* ?9 X5 c
8 ^* M! x9 y( N$ O4 p9 }9 V
4 L& h/ {9 h: F4 Q0 @; j+ u, t% [$ l" A+ a  类似的龙王本主世系传说。在白族本主信仰中还有很多。在这里,本主演变成了主管雨水之神了,难怪在众多本主楹联中,经常有赞颂风调雨顺。丰衣足食的对联。如大理市地石曲村本主庙联:
7 C- `3 E6 z% _8 o9 w( G% e! Z, x
 楼主| 发表于 2017-10-9 23:57:24 | 显示全部楼层
  圣寿无疆功垂宇宙仪曹山川主宰风调雨顺民安乐:
3 Q/ y1 U* y  Y
& }3 j9 ^& X) d7 F+ q: Z- J  威灵有感德合丹阳子龙邦域明神海晏河清世太平。 / u9 |5 h; q5 F: l4 `; S, u

+ H" W- u2 V6 p* k& a
1 S! F2 y* T$ f6 F, H5 G& h% K, {- r* N
  被中外学者们称为打破了乡村宁静生活的大理白族“绕三灵”,是集中展示农耕民族结社祭祀、祈雨求安、娱神娱人、全民狂欢的盛大节日。它于农历四月二十三日早晨,聚集到大理古城城隍庙。点燃香烛,准备行装。当日,来自四方的白族群众,从城隍庙出发,一股股,一队队,一路载歌载舞,沿着点苍山麓向北,先到矗立着唐代三塔的佛都崇圣寺燃香祭拜:继而又迤逦北行约16公里,到达苍山五台峰下的朝阳村本主庙祭拜“本主”。称为“南朝(拜)”,再往北到庆洞村,祭拜佛教寺庙圣源寺以及被称为“神都”的庆洞“本主”庙。称为“北朝(拜)。”人们认为“神都”所供奉的是大理地区最大的本主“五百神(之)王”。然后,在寺院内外场地。打“霸王鞭”和“金钱鼓”,跳扇子舞、唱白族调子,傍晚在神都周围埋锅造饭。当晚即夜宿庆洞庙宇和四周野地树林中。人们如痴如狂,在神都内外尽情歌舞,谈情说爱,通宵达旦,热闹非常,使这里成为“绕三灵”活动的中心场所。 - [+ V4 }$ ^- z# X' j, b
$ [, C8 t! k7 b
0 n* l6 m# R  Q) m- k8 V+ Y
/ G& N0 k% K/ p8 D
  农历四月二十四日。祭灵的队伍陆续从庆洞出发,向东北行进,中途绕拜喜洲古镇的“本主”九坛神,在四方街作短暂休息、对歌后,一路歌舞走出古镇,向东到达洱海边的河涘城村的“仙都”洱河神祠,祭拜象征洱海之神的斩蟒英雄段赤诚本主。村里的洞经音乐社在古戏台上谈演“洞经”,欢迎“绕三灵”队伍的到来。傍晚在洱海边、寺院周围安营造饭,晚上对歌、跳舞,通宵欢唱。 0 C/ H5 l0 g( g- z* ]
+ ]) y( i2 K' J8 q. }. y% J
  农历四月二十五日,人们选购民间布扎、泥塑、纸花等小工艺品,带回家里赠给未能来的亲友。让亲友也沾点“绕三灵”的“福气”。得到神灵的保佑。“绕三灵”队伍再陆续从河涘城村出发,向南到大理城北洱海边的马久邑村,祭拜这里的本主“保安景帝”。这天也是马久邑村本主节。村民们扎花轿将本主接到村里。供“绕三灵”的群众祭拜。最后再各自分散归家。# f$ C; j8 |3 Y$ }6 B

* `/ q  e0 `7 n  “绕三灵”浓郁的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特色引起了不少中外学者的探微阐幽。并给予了诸如“群婚制遗迹”,“桑林之舞”,“本主盛会”,“狂欢节”等不同诠释,然而,掠去“绕三灵”的神秘面纱,把它植耕于大理农耕文明,本主崇拜。多元文化叠合的沃土。“绕三灵”这一特有的文化现象也就不难解释了。 1 I- j9 j* m/ W" g$ s
 楼主| 发表于 2017-10-9 23:57: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主信仰多彩多姿 ) N, @/ f: R1 R. w

( ]4 [9 |. T, ~  云南东部是亚洲大陆。处在汉文化的西部边缘;西边是亚洲次大陆,处在印度文化的东部边缘;北界西北高原,处于青藏文化的南部边缘;南联中南半岛,处于海洋文化的北部边缘。元以前,大理一直是云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白族兼容并蓄。开放创新的文化传承。与多种文化叠合的地缘优势结合。使大理地区成为中原文化,藏文化、印度文化、巴蜀文化、荆楚文化,乃至百越文化存续、交融、碰撞的栖息地,从而产生了包括本主文化的多元的异彩纷呈的南诏、大理文化。
0 U0 z4 X6 r4 F  z9 M1 t( I% d1 g8 k5 i

8 I1 J( p0 |; w4 ?  n
, n0 v. X3 F% S2 ?9 Z  大理又被称为“亚洲文化十字路口的古都”。所谓十字路口。是说著名的“南方丝绸之路”与“茶马古道”在这里交汇,使大理成为连接东南亚、南亚的重要交通枢纽。“南方丝绸之路”,又称“蜀身毒道”。是一条从四川经大理通往印度及中亚的民间商道。从成都到大理的路线实际上有两条。一条称灵关道,也称东路,是从成都经雅安、西昌、盐源、会理、大姚到大理;一条称五尺道,也称东路,是从成都经乐山、宜宾、昭通、曲靖、昆明、楚雄到大理。而从大理经永平、保山、腾冲到缅甸、印度一段称博南道。大理刚好在灵关道、五尺道和博南道的交汇点上。
2 m: a/ B$ M# r5 p: H, H& y) O, O* ?! B
- f& _% r; S3 D9 P6 h. |

: v; m3 _$ U" V
: k" c! L( ?1 a; p  所谓茶马古道,是滇川藏进行商业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通道。它是以大理为中心往东经楚雄到昆明,再至内地;往南经巍山到茶叶主产区云县、凤庆及普洱、思茅等地;往西经保山到缅甸,再到东南亚诸国;往北经丽江、中甸到西藏,再到印度、不丹、尼泊尔诸国。在这条古道上,大理各族先民们早在2000年前就已做着马匹、茶叶、盐巴、药材和皮毛的生意了。
, g$ I: x% _& @& w7 c0 x  |/ r6 _: g

8 e, H2 D6 ^2 Y' G* K
: j) K# {( w. t" z% k" I& F  正是通达的区位优势。频繁的商旅往来。造成了白族本主的丰富多彩。白族本主有多少?人们常说有500神王,这只是言其多,而不是实数。据徐嘉瑞1944年对大理77个村进行调查统计。女本主神21个,男本主神39个,加上最高神王,共61个本主神。1985年,大理市文化局对所辖区400多个村寨进行调查,共搜集到200多个本主神。1982年,章虹宇对鹤庆县进行调查,共搜集到531个本主神,用泥塑或木石雕成偶像,供奉于本主庙内。一般一村一个。也有数村供奉一个的。有的还在一个庙中供奉本主本人及其扈从和子孙多人。如下关将军洞本主等。白族本主每个都有封号,诸如“点苍昭明”、“洱河灵帝”、“爱民皇帝”、“英武将军”、“茶花公主”等。 ( a/ \+ n$ r5 J/ h* a$ [
 楼主| 发表于 2017-10-9 23:57:47 | 显示全部楼层
  白族本主的信仰。如前所述。最初是产生于原始社会时期的自然崇拜、图腾崇拜。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生产工具的改进,人们不再听凭自然的摆布。而要与自然灾害顽强斗争。于是各种开拓疆土、降龙伏虎、为民除害的英雄人物便应运而生。这就在白族本主中出现了英雄崇拜和祖先崇拜。佛教、道教传入后,本主中又出现了佛、道教的人物,随着阶级社会的出现,南诏、大理国的国王、清平官、大军将如张乐进求、细奴逻、隆舜、杨干贞、赵善政、段思平、段宗膀、郑回等也挤进本主行列外,还有汉族统治阶级用兵大理地区的文臣武将,如诸葛亮、傅友德、李宓、李定国等。 + a- b) v2 Z' ]) A6 O
; P5 m9 A" s. I" ?
2 O5 u2 Y+ H+ J6 D/ D; C- }

+ O0 q+ ]" E( c, [) v  本主信仰与各种宗教文化
7 S6 }3 ~6 m' @; U2 r  H9 o4 X* d, E
  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灵魂。白族的民族精神同样充分体现在本主信仰中。白族人民在适应环境,改造世界,形成自己特有的语言、习俗、人文传统的历史进程中。同时形成了与中华民族精神一脉相承的富有生命力的民族精神。主要表现为热爱祖国、维护统一的爱国精神;天人合一、社会和谐的哲学理念;热情好客、亲仁善邻的处世原则;尊师崇德、急公尚义的做人修为;耕读传家、子孝孙贤的人生追求。白族这种开放包容的精神,在白族本主信仰中突出表现在儒释道三教同辉。
1 U3 t7 L; S0 d
$ I$ s  n6 ]5 b' f; a' H5 M
- |! v, Y: M3 \9 q9 ?3 x+ c; s+ ?* _8 e& ~0 C
  白族经济和文化都比较发达。究其原因就是因为白族善于学习和吸收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这种兼收并蓄的文化特点。在白族本主信仰上的反映非常突出。在西南各民族中,白族是接受汉文化较早的民族之一。正如《旧唐书·南诏传》所载:“人知礼乐,本唐风化。”“子弟朝不绝书,进献府无余月”。统治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儒家思想在白族中影响很深。史载,阁罗凤用兵四川,俘获西泸令郑回,因他精通儒家经典,阁罗凤不仅没有杀他,还将他礼聘为王室子孙的老师。阁罗凤死后,其孙异牟寻继位,将郑回提拔为清平官(相当于宰相),位居六位清平官之首,异牟寻对他言听计从,著名的唐、南诏“苍山会盟”就是他促成的。郑回死后,同样被奉为白族本主。 # }+ J1 i6 I9 X) Z# w" r* h
 楼主| 发表于 2017-10-9 23:57:56 | 显示全部楼层
  在白族本主文化中,忠臣孝子本主最受推崇。 ' i3 o; ?8 d& {% O, {
; P. {& L. H! ~9 Z

, x' L8 [5 ^. K1 u; T% h( C* Z; `0 p+ {) B$ @/ V+ H: M
  洱源凤羽凤翔村本主大圣威定四时惠国佑民景帝李文斌。振兴村本主三龙太子显佑皇帝正道大臣李时中,起凤村本主显佑邦家高聪皇帝李文景,相传是同胞兄弟,因家道贫寒,父母病了,无钱买药医治。他们听人说在遥远的罗坪山上,有座雪龙峰,峰上长满药草,可以治病。三兄弟就一路寻找来到罗坪山。当三兄弟采得好药准备回家时,噩耗传来,二老已经病故。兄弟三人悲痛欲绝,心想采药是为救治双亲。现双亲已故。采药还有什么意思,便一齐跳崖自尽。当地人感兄弟三人一片孝心,就把大哥奉为凤翔本主,二哥奉为振兴本主,三弟奉为起凤本主,立庙祭祀。 . U  u; H+ y3 {8 H+ Q6 m- N

- l. `- O6 `5 |! k) y" R) [  洱源凤羽雪梨村本主赵德芳,敕封镇定坤元保应皇帝,大村本主神冀宣功西天景帝,草甲村、白米东村本主东山天子骑龙景帝、玄恩谷丰明德景帝,白米、星登、七树、马头充、大充等村的本主爱民景帝张保君等也是孝子。他们都是因孝行而受祀。
0 v9 Y5 @* D3 \3 o; @% ]
- M( `3 B2 e5 E) a4 H7 @0 h 5 F5 `1 |# g9 K  o1 W0 z& l
6 t9 ]  y3 N; Y7 J+ K0 i% i- E
  大理古有妙香佛国之称。据文献记载,唐南诏时佛教在大理地区已颇为盛行,宋大理国时期达到顶峰。南诏、大理国统治者采取“以儒治国,以佛、道治心”的策略,用以巩固政权。大理国二十三代国王中,有九人出家当和尚(一说七人)。元郭松年在《大理行记》中说:“此邦之人西去天竺为近,其俗多尚浮屠法,家无贫富,皆有佛堂,人不以老壮,手不释数珠,一岁之中,斋戒几半。绝不茹荤饮酒,至斋乃已。沿山寺宇极多,不可殚记”。这种情况反映在白族本主信仰中。就是一些白族村寨直接把观音菩萨、大黑天神、多闻天王、弥勒、达摩、白那陀、诃梨帝母作为本主祀奉。
1 O/ J' x" {" `% l9 \
# i6 M% k2 q2 c( Y7 W
4 i! d8 N; a, `' z1 Z
: f+ d% v, y% ~& `  大黑天神作为本主崇拜。几乎遍及大理州所属各县。据《新纂云南通志·宗教考·佛教》载:“云南各县均有土主庙,所供之神非一,而以塑大黑天神者为多,塑像三头六臂,青面獠牙,狰狞可畏。何以祀此神像,民间传说多无稽之谈。近来留心滇史。稍有涉猎。乃知大黑天神为阿吒黎教之护法神。盖其教以血食享祀,民间犹敬畏之,村邑立祠,疾疫祷祝,初谓之大灵庙,后乃目为土主也。”值得注意的是在白族本主中,大黑天神的形象已非原样,而是完全白族化了。 & {, G4 U7 `3 N/ J, g
 楼主| 发表于 2017-10-9 23:58:07 | 显示全部楼层
  观音在白族人民心中是仁慈、吉祥、幸福的化身。观音经常以排忧解难、逢凶化吉的美好形象出现在白族口头文学和书面文学中。《观音伏罗刹》、《观音负石阻兵》,在白族地区几乎家喻户晓。观音深受白族人民爱戴,她理所当然地进入白族本主行列。
: I6 T' h/ _$ @$ R
# U1 ~9 V2 x$ {% a/ b1 _ 3 G9 W3 Q" l: ?  N* X# T4 i' q

  e5 B4 b2 C2 F9 K  道教传人大理的时间,比佛教还要早些。唐贞元十年(公元794)剑南西川节度吏韦皋派副使崔佐时与南诏王异牟寻在点苍山会盟,曾请天、地、水三官。据说“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危”。这些都是道教的东西。出现在唐与南诏会盟的庄严时刻,可见南诏时期崇拜道教之风甚笃。
+ G: q4 \1 d; r
" }) T/ h3 S( W) B7 i 5 B) P3 M9 L" I9 u
5 A+ r- j0 L$ `: s/ `9 }, U
  流行在白族民间的道教团体“洞经会”。参加者多为知识分子和音乐爱好者。每逢夏历正月初九玉皇诞,二月初三文昌诞。二月十九观音诞。六月二十三关圣诞,以及七月中元会等会期,信徒云集,盛况空前,无论是“拜佛会”、“莲池会”,或是“洞经会”,实际上是佛教、道教和本主教的混合物,观音为佛教,玉皇为道教,九坛神为本主教。
3 x7 j8 L% J$ d9 q3 L. A8 C' j. g$ @6 L# A  |$ |% I/ R

4 W4 P- _  F( [7 x/ s- z3 D8 z8 E" Z3 ]/ Y: |, N. @' a
: w6 @+ S: s* ?8 J
  白族本主信仰受道教影响。集中表现在本主祭祀之中。在白族地区,普遍流行“招死人魂”或叫“问先灵”的习俗,主持这个仪式的是自称“朵兮薄”的巫师。有的就直接在本主庙中进行。白族普遍相信人有三魂七魄。如果某一魂魄因惊吓等原因离开身体,遇到这种情况,只要从河里捡回七个石头。放在枕边。父母待病人熟睡后边捻石头边叫:无名子回来,无名子回来(若为女性,则改叫“无名女”)!若魂魄被本主摄去,就请“朵兮薄”巫师到本主庙招魂。其法:先准备好香烛、纸钱,公鸡等祭品,用大红纸做一个三角形的招魂筒。在本主神坛前祭奠祷告后,“朵兮薄”一只手拿一根小木棍。一只手持张开口的招魂筒。口中念念有词。同时在附近的树枝上敲打。待小虫落入招魂筒就算捉住了魂魄,便赶紧封住口,小心翼翼地将它带回家,安放在灶君前,招魂仪式即告结束。 " X# C6 g+ i! K; c3 q$ T8 e
 楼主| 发表于 2017-10-9 23:58: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最集中体现儒、释、道三教融洽的是白族地区的寺庙建筑。在白族地区,单一的寺庙群是很少的,许多的寺庙群都是如来、玉皇、太上老君一堂香火,有的就干脆取名“三教官”。弥勒佛几乎每个寺庙都有他的尊容。洱源凤羽圣谕堂就直接标榜:忠恕、慈悲、感应。忠恕宣传儒家思想,慈悲宣传佛教思想,感应宣传道教思想。有人说,儒重风骨,道重气韵,佛重神采,三者相分又相联。这些在白族本主崇拜中实现了完美的结合和体现。
+ ?  {5 W7 y- g5 \' S5 k
+ ^$ F0 C3 l( ` 2 O: C9 A( }& I, T* I; a# [
4 A, _- J# p  Q3 O, D4 Z! [; `; t- s
  阿吒力、朵兮薄与本主
! W) \0 L( p8 @
4 H' u% y; F8 j& `- K" `$ C  白族本主对各种文化的吸纳、包容,改造并为我所用,可以说是独树一帜。最集中的表现是代表佛教白族化的阿吒力教和阿吒力教传承者朵兮薄与白族本主教由争斗到相互兼容并包。 / q0 d+ [: S& g( ^( _* r- M0 H
- R" b1 k/ @' d9 x: r$ ^4 t- D
  根据学者们的研究,在白族地区广为传播的佛教是大乘佛教。吸收其他教派而形成的密宗与当地原始宗教争斗后相互妥协产生的阿吒力教。 : n; }" H$ f0 b9 g% [7 ~

: T- q6 L2 [1 P% b7 U0 [
: S5 O# H, N, L4 B9 U7 u+ X2 F* g/ t9 H1 |4 T+ s; ?
  密宗初入洱海地区。一开始就受到了白族原始宗教巫(鬼)教的挑战。现存的佛教神话“观音伏罗刹”、“观音点化细奴罗”、“观音七化”、“观音十八化”,曲折地反映了当时双方的争斗情况。最终,当地的巫(鬼)教屈从于外来密宗完备的宗教理论和严密的宗教仪轨,而密宗也广泛利用了巫(鬼)教深厚的群众基础,朵兮薄(即巫师)在群众中的崇高地位。相互妥协形成阿叱力教。这就是佛教密宗的白族化过程。本主故事中的“宾居大王张敬”。就是很好的说明。
0 X* c# q2 s' \3 l- F! C
+ x* I) R. F# W4 L  u5 c
7 W: Q1 Z! E1 u. h$ g5 ~5 Z; r. i7 ]. W8 G0 ]( a
  在白族本主崇拜中,通常都是“巫佛一家、密(教)本(主)合一”。许多信仰本主的善良信女同时又是阿叱力教组织“莲池会”、“洞经会”的骨干,是阿叱力教“坛”、“会”的首领,同时又是祭祀本主,迎送本主的组织者。由于他们都有较高的文化修养,祭祀本主的表、诰、疏,经都要礼请他们代写、代奏、代焚化。据传只有他们的参与,本主才会享祭,祭祀才能灵验。人们通常又称他们为“朵兮薄”。 0 a# |* K; ^# ?3 s& p0 O
 楼主| 发表于 2017-10-9 23:58:27 | 显示全部楼层
  朵兮薄,也叫“舍波”。有的地方对男姓叫“舍之”,女姓叫“舍囡”。朵兮薄是上通神界,下通人世,是神与人之间或口传或心授的沟通者。与汉族的端公,彝族的毕摩,纳西族的东巴,北方民族的萨满相类似,其实就是巫师。原始宗教与巫术是分不开的。巫师就是施行巫术的神职人员。此种巫师,汉代叫“耆老”。晋常璩《华阳国志》说:“夷中有榘黠能言议屈服种人者,谓之‘耆老’,便是主。”唐南诏叫“鬼主”。唐樊绰《蛮书》说:“大部落则有大鬼主。百家二百家小部落,亦有小鬼主。那个时候,鬼主既是部落酋长。又是宗教领袖,是人神皆通人物。南诏时期在南诏宫廷中还设有“鬼主”的官职,专司占卜仪式和大小“鬼主”的管理。道教在白族地区兴起后。朵兮薄在道教的影响下。已发展成巫教与道教合二为一。大理白族有个传说,朵兮薄的祖师爷是“白骨真人。”他原是太上老君的徒弟,因气死而化白骨,幸被太上老君喷水救活。后秉承师父之命,做了朵兮薄。据史书记载,明代大理府就设有“朵兮薄道纪司”。太和县设有“朵兮薄道会司”,专管朵兮薄及本主教事务。简而言之,朵兮薄是本主文化的媒介。是本主文化的继承者,保存者和传播者。直到现在,在各地祭祀本主的祭典中,朵兮薄在迎送本主,跳神祭祀方面,仍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 ^0 u, P9 r0 B; `7 g5 ^1 c5 `
* N- d* y7 y3 U) S
* ?8 R5 |: \5 B

+ N6 v% {( l. f: k; J/ w  明代四川新都状元杨慎(升庵)谪居大理后,有感于大理的山川名胜,写下了:
- s( L* }0 U8 I* g8 I% \
; l- C% r& a) t2 i  “余自为僇人,所历道途万有余里,齐、鲁、楚、越之间,号称为山水者,无不游已。乃泛洞庭,越衡庐,出夜郎,道碧鸡而西也,其余山水盖饫而厌见矣。乃至叶榆(大理)之境,一望点苍,不觉神爽飞越。比入龙尾关(下关),且行且玩,山则苍笼迭翠,海则半月拖蓝,城廓奠山海之间,楼阁出烟云之上,香风满道,芳气袭人。余时如醉而醒,如梦而觉,如久卧而起作,然后知向者未尝见山水,而见至今始。”
* |' A: |( u4 M. C; E+ B; k1 }* `3 @0 L) F$ x5 `8 u
) K) y5 U  s- l

/ D- g3 ^# R0 @- a- @  另一位明代学者王士性在他的《广志绎》中也留下了对大理由衷的赞美: 1 Y6 K. n- J$ [# ]- @
  L( B1 L% O0 ~% `4 P3 `( X  b
  乐土以居,佳山水以游,二者尝不能兼,惟大理得之。大理,点苍山西峙,高千丈,抱百二十里如弛弓,危岫入云,段氏表以为中岳。山有一十九峰,峰峰积雪。至五月不消,而山麓茶花与桃李烂漫而开。东汇洱河于山下,亦名叶榆,绝流千里,沿山麓而长,中有三岛、四洲、九曲之胜。春风挂帆,西视点苍如蓬莱、阆苑。雪与花争妍,山与水竞奇,天下山川之佳莫逾是者。且点苍十九峰中,一峰一溪,飞流下洱河。而河崖之上,山麓之下,一郡居民咸聚焉。四水入城中,十五水流村落,大理民无一垅半亩无过水者,古未荒旱,人不识桔槔。又四五月间,一亩之隔,却倏雨倏睛,雨以插禾,晴以刈麦,名“甸溪晴雨”。其入城者,人家门扃院落,捍之即为塘,瓮之即为井。谓之乐土,谁曰不然?余游行海内徧矣,惟醉心于是,欲作菟裘,弃人间而居之。 ) y; O$ |3 M. ?
 楼主| 发表于 2017-10-9 23:58:38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方山水养育一方人,成就一方文化。大理山川毓秀,交通便利,加之白族开放包容,形成了白族独有的本主文化。治云南史不能不研究白族,治白族史不能不研究本主文化。 * S3 s/ `( h( ]8 y* o

. w( x1 F2 K; p% J5 N2 D8 J   l: r1 o7 i7 w

' i& n" w, {( p, x  编辑手记:
7 s$ f7 }. e9 ^3 H' f+ a2 }/ i( X3 q$ h# g1 B6 y# j) }  m  N% b2 N
  本主文化是大理地区白族人民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纪念本主的节日不仅是一种纪念祖先、祈雨、祈丰收的活动,同时和其他信仰崇拜一样,它也是维系一个家族、一个村落或者地区社会关系的纽带,起到维护社会关系基础的作用。本文对大理地区白族本主文化进行了概述,为读者呈现了本主信仰这一少数民族的独特文化现象。$ p: w! S4 G0 T0 ?, X8 Q% |
关注官方微信

微信号:大白网

微博:大白网

QQ1群:4731622

QQ2群:4731622

全国服务热线:

QQ24485416

(工作日:周一至周五 9:00-16:00)
大理市
www@dali8.net

手机版-小黑屋- 大理白族|大理乡村旅游网|大理网|大理论坛|白族网|大理旅游网|大理信息网|大理生活网

技术支持:挖主机网络 Powered by大白网© 2006-2025 dalibaizu.com  滇ICP备19004088号 滇公网安备 532901020005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