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n/ ]9 T5 n' O5 s' {$ o# K$ t大理白族的文化艺术2 x: z& H- |- }+ Q& w; }4 L0 |- `
; h6 @# N6 f% C, t( |0 i音乐- K. p4 Y+ r# h; h* k4 C& _; F
: X) Q* m1 N" H! z白族音乐洞经古乐原为一种道教音乐。在明代时期由内地传入西南。随后,在长久的历史演化之中,这种道教音乐慢慢地为西南少数民族所接受,并逐渐融入了民族音乐与乐器,最终形成了极具少数民族特色的洞经古乐。
% J! \8 J- S: V- o& i9 Z
) u; b9 [- v2 Z) ]巍山洞经音乐与大理洞经音乐为洞经音乐的两个分支。巍山洞经音乐融入了南诏音乐的古典与庄重;大理洞经音乐融入了白族民乐的优美与动听。虽然音色之中偶有区别,但是在乐器方面同采用了笛子、锣、鼓、二胡、三弦、绕、铃子等为伴奏。7 T) T: H; Y8 N" u/ H
' ]8 Y! p3 d$ f8 }, r) \曲艺
: P# @/ ]" t; }
Q% A2 \+ W8 e: f白族调+ h* T) O W+ }' L
9 o& x! z2 ]+ B9 l; `5 F/ s9 V白族调是白族人民在歌舞时随口兴唱的一种曲调,以白族话演唱,生活气息浓厚。, |: f _+ W# \
8 U7 D6 M" v9 d: M+ J
诵经调7 }; R! v: z* o) {, H
0 m7 ~, H3 Z4 M: H$ _5 p8 N% ^诵经调是白族人民在做本主崇拜,诵经时所演奏的曲调。主要乐器为木鱼等,曲调庄重、和谐,显得古老、深沉。但是它并不等同于洞经古乐,二者在音色以及曲调上还存在一定区别。2 |( W, R3 v6 y+ L
1 e3 t: ?5 c+ a! u. U! m本子曲
/ H7 j) k& R+ ~+ Z. G( H& O5 }- K) l) T- p4 |! A/ ^7 D7 d
本子曲实际上是白族调的一种,分为独唱和对唱。独唱时,除了起头第一段外,往往把第二段无限重复,只在节奏与感情方面略作调整;对唱时,每人八句,反复进行。
- o" A; I- v& R" I& S
( h6 Y3 D3 D$ P% ?. f9 s8 F4 Q吹吹腔* k8 |- t p X6 w
2 m" A8 l0 g& [. ^0 S" T/ T% P吹吹腔俗名“板凳戏”,是白族的古老剧种之一。吹吹腔以大理为界限,大理以南称为南派,以北则称为北派。两派风格各有特色。吹吹腔讲究韵律,风格多样,表演生动,地方色彩浓厚。3 ]" n- W* o1 f; s0 Q \" \$ s
* ?! B) [* X8 |. Z3 j! X
大本曲1 Y$ y5 C4 W0 A E$ b% s$ o
" [1 m' Y" I1 z! Y! }, b o
大本曲又名本子曲,是白族特有的民间说唱曲艺。本子曲往往是以人演唱,一人以三弦伴奏。唱词内容多为白族民间故事以及汉族的文学作品,如《白王的故事》、《蓝季子会大哥》、《梁山伯与祝英台》等。本子曲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地形成了南腔、北腔和海东腔。南腔婉转、轻柔,北腔平直、顺畅,十三腔高亢、粗犷。 |